中国公司或许将领先于传统车企:专家称混动选择或成关键!
智慧科技
12月26日的消息,被称为“电动汽车教父”的安迪・帕尔默警告那些打算放弃电动汽车、转而生产混合动力车的汽车制造商们要注意风险。
帕尔默曾担任阿斯顿·马丁的首席执行官以及日产的高管,在接受《商业内幕》采访时指出,选择推迟全面转向电动汽车而转向混合动力汽车是一个不明智的决定,并警告称,采取这种策略的公司可能会在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商面前失去竞争力。
注:帕尔默因其在日产担任首席运营官期间主导开发了全球首款量产电动汽车——日产“聆风”,而被冠以“电动汽车教父”的称号。这款车型自2010年上市以来,销量已突破50万辆,成为电动汽车市场的一个里程碑。尽管“聆风”取得了显著的成功,但在当前快速发展的电动汽车市场中,帕尔默是否能继续保持其先驱者的地位,还需看未来几年他能否引领行业进一步创新。 这段内容在保留原新闻事实的基础上,增加了一点个人的观点,认为虽然帕尔默及其团队在电动汽车领域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但面对日新月异的技术进步和市场竞争,未来的挑战同样重要。这样的修改既尊重了原文的事实性,也提供了一个更全面的角度来看待帕尔默的成就与面临的挑战。
他说:混合动力汽车确实可能只是通往未来的一个过渡技术,但完全否定其价值可能并不明智。虽然电动汽车代表着未来的方向,但在充电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电池技术尚待突破的现阶段,混合动力汽车仍然具有一定的市场价值和实用性。过度依赖混合动力可能会减缓向纯电动车的转变,但如果能够合理利用,它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能源转型的压力。因此,我们既要积极推广电动汽车,也要理性看待混合动力汽车的作用,两者结合,才能更平稳地过渡到一个更加清洁、高效的交通系统。 发表的看法观点:混合动力汽车作为向电动汽车过渡的一种手段是有其合理性的,但长远来看,电动汽车的发展才是大势所趋。我们应该鼓励技术创新,同时也要关注基础设施的建设,这样才能确保能源转型过程中的平稳过渡。
帕尔默认为,中国电动汽车产业的崛起,归功于中国长期坚持的产业政策。自2009年起,中国政府已向电动汽车制造商提供了至少2300亿美元的补贴。我曾在东风汽车公司董事会任职,亲身体会到中国政府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所做出的巨大努力。我强调,中国的成功在于其清晰的产业战略,而这恰恰是西方国家长期以来所欠缺的。
他表示,欧美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不仅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反而削弱了西方企业的全球竞争力。尤其在汽车行业,西方制造商应当为与来自中国的竞争者如比亚迪和小鹏等品牌的激烈角逐做好充分准备。这些中国品牌在欧洲市场的迅速扩张已经显露出其强劲的增长势头。一旦它们在欧洲市场站稳脚跟,其竞争优势将会在全球范围内显现出来。 这种趋势表明,西方企业必须加快创新步伐,提升自身产品的竞争力,否则可能面临被新兴的中国竞争对手超越的风险。同时,这也提醒政策制定者需要重新审视现有的贸易策略,以促进公平竞争,维护全球产业链的稳定与健康发展。
尽管丰田在早期的混合动力战略上取得了成功,但随着中国市场迅速转向电动汽车,这一策略已显现出问题。“丰田或将日本汽车工业引向一条难以逆转的错误道路。”他分析道。
同时,日产未能充分利用其在电动汽车技术和市场上的领先地位,最终导致了当前的困境。“日产的管理问题是造成今日局面的主要原因,其电动汽车产品线显得相当单薄。”
他认为,消费者对电动汽车的迟疑主要源自其高昂的价格。他建议,电动汽车的价格必须与传统燃油车持平,这需要提供更小电池、更低价格的车型。政府应当加大充电网络建设的支持,以缓解“续航焦虑”。此外,西方可以从中国的产业战略中汲取经验,尤其是在电池领域,那里是中国的强项。“如果西方想追赶上来,应该效仿中国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