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工智能 > 人工智能
发布日期:2025-01-03 11:35:24

深度学习巨匠 Felix Hill 不幸辞世,年仅 41 岁

深度学习领域巨匠 Felix Hill 不幸辞世,令人痛惜

智慧科技

   就在刚刚,一个令人悲伤的消息传来。

   谷歌 DeepMind 研究科学家 Felix Hill,于 2024 年 12 月 5 日英年早逝,年仅 41 岁。

   自2023年初开始,他一直饱受严重精神疾病的困扰。其间,他经历了重度抑郁和严重的自杀倾向,最终未能挺过这一难关。

   Felix作为一位杰出的AI学者,在学术界享有极高的声誉,其在谷歌的总引用量高达19680次,这无疑证明了他在该领域的深远影响力。他参与创建的自然语言理解基准GLUE和SuperGLUE,不仅推动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也为研究者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评估标准。这些成就不仅体现了Felix个人的研究能力,也反映了当前AI领域对标准化测试的需求日益增长。 这样的贡献对于整个AI社区来说意义重大,它不仅提升了相关研究的透明度和可比性,还为后续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像Felix这样能够提出创新解决方案并将其应用于实际研究中的学者显得尤为重要。

   Felix Hill在牛津大学攻读了数学本科学位,之后前往剑桥大学深造,获得了语言学硕士学位以及计算语言学博士学位。这一学术旅程不仅展现了他在数学领域的深厚基础,也体现了他对于语言学的浓厚兴趣与卓越才能。从数学到语言学的跨越,无疑为他日后的研究工作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丰富的资源。这样的教育背景使他在处理复杂问题时能够结合逻辑思维与人文关怀,这在当前多变的信息时代显得尤为重要。

   毕业后,他曾有8个月的时间在高中担任数学教师,之后加入了谷歌DeepMind,从事了近8年的AI研究工作。

   消息传来,他的 AI 圈好友无不表示悲痛和难过。

   1月11日,Felix的葬礼将在伦敦北部举行,并且会进行现场直播。这不仅是一场对Felix的告别仪式,也是让所有无法亲临现场的人们共同缅怀这位杰出人物的机会。通过现场直播,人们可以感受到来自四面八方的敬意与爱,这种跨越地域界限的集体哀悼方式,无疑会让更多人有机会表达他们的怀念之情。

   许多认识他的人在社交媒体上悲痛地留言:“Felix是一个非常独特的人,他的思想远远超越了他所处的时代。” 这种评价不仅表达了人们对Felix的深切怀念,也反映了他在思想和行为上的前瞻性和不凡之处。他的存在仿佛是一股清流,在一个普遍追求快速与表面的社会里,他用自己的方式引领着人们去思考更深层次的价值和意义。这样的个体不仅给周围的人带来了启发,也为整个社会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可能性。

   是什么样的原因,让这样一位成果丰硕的 AI 学者的生命逝去?他生前的一篇博客,揭露了许多细节。

   他详细描述了 2023 年母亲离世后,正在精神病院接受治疗的自己症状更严重了。接下来的 12 个月内,他更是陷入极度焦虑和自杀的抑郁状态。

   他也写道,自己当初投身 AI 研究并不是为了赚钱,但 AI 大爆发后,自己仿佛被迫进入「战争」状态,写论文、搞研究、创业,都令人压力重重,找不到出路。

   即使积累了大量财富,自己也依然出了问题。

   文章地址:https://medium.com/@felixhill/200bn-weights-of-responsibility-da85a44a2c5e

   英伟达高级研究者 Jim Fan 读完悲痛地表示:这是我读过最令人心碎的博客,因为它如此真实,如此贴近内心。

   Jim Fan 表示,AI 不应该是 200B 权重的压力和痛苦。

   曾经,这是一个充满咖啡因带来的灵光乍现的地方,是令人兴奋的深夜 arxiv 探索之旅,是能让研究者脸上露出笑容的绝妙想法。但所有涌入的资本和关注,似乎正在迫使每个人竞相逐底。

   黄仁勋常常提醒员工们,不要使用“击败这个,碾压那个”的说法。因为大家的目标是共同提升整个生态系统,而不是让任何人陷入困境。AI学者的任务是把蛋糕做得更大,越大越好,然后进行合理的分配。

   AI并非零和博弈,实际上,它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最具共赢性质的博弈。我们应该向竞争对手表达善意。

   尽管尚未有机会在现实中结识Felix,JimFan表示自己非常欣赏他的研究风格,并为Felix的每篇新论文设置了Google Scholar提醒。Felix在AI智能体和视觉-语言模型领域的工作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本应该成为一个很好的朋友。我想认识他,但现在已经不可能了。」

   「安息吧,Felix。愿来世你不需要去战斗。」

   下面这篇博客中,Felix 详细回顾了 AI 爆火的几年,给自己的生活带来的剧变 ——

   过去两年,AI 领域发生了不可逆转的变化。

   据最新数据显示,ChatGPT的月活跃用户数已接近2亿人。而在2024年5月,Gemini的访问量也达到了近3.2亿次。如今,AI技术已经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从AI微波炉、AI牙刷,再到AI足球,这些创新产品正逐渐成为AI爱好者的新宠。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不仅见证了其在软件领域的广泛应用,更看到了它在硬件产品中的深度融合。这种趋势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还预示着未来科技发展的新方向。从智能家电到娱乐设备,AI的应用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捷和有趣。然而,随之而来的还有对隐私保护和伦理道德的考量,如何平衡技术创新与社会责任,将是未来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然而,对于我们这些从事人工智能工作的人来说,这种公众关注度的提升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诚然,薪资水平上升了,股价和市值也随之增加。但与此同时,这种变动也带来了一些特有的压力。

   这篇博客探讨的是现代人工智能领域的压力。它面向所有在人工智能领域工作的人(据保守估计,目前全球约有87%的人从事与人工智能相关的工作),尤其是那些从事人工智能研究的人员。

   最终,通过探讨AI研究中的压力源,我们或许能帮助在这个领域工作的同仁们能够更加健康地生活。AI领域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同时也伴随着巨大的挑战和压力。例如,研究人员往往面临发表高质量论文的压力,以及要在短时间内取得突破性进展的竞争。这些压力不仅影响个人的心理健康,还可能阻碍创新思维的发展。为了改善这一状况,我们需要建立一个更加支持性的环境,鼓励长期项目的研究,同时为科研人员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资源。这不仅能提升科研人员的工作满意度,还能促进AI领域的健康发展。

   因为,尽管现在局势纷乱,这依然是一份精彩且充满收获的职业——它具备解决科学、哲学乃至人类根本问题的巨大潜能。

   几个月前,我参加了一个朋友的 40 岁生日派对。在那些我不太熟悉的人中,我注意到一个奇怪的现象。

   尽管我那时身体不适,而且明显不太想讲话,但我周围还是形成了一个包围圈,原因仅仅是,大家知道我在 DeepMind 上班。

   而且,他们想聊的不是足球或80年代音乐,恰恰是我最想避开的话题——AI。

   虽然很感激这么多人对我的工作感兴趣,但这也提醒我过去两年发生了多大的变化。

   银行家、律师、医生和管理顾问都想听听我对 ChatGPT 的看法;虽然很少有人声称在工作中直接使用了 LLM,但他们确信,AI 领域正在发生一些他们应该了解的事情。

   作为一名研究人员,我相信你也能体会到这种在社交场合无法放松的感觉。

   但情况更糟。就连在自己家里,我也找不到安宁。

   我早已不再关注新闻,因为担心会引起焦虑。即便是在观看足球比赛、VH1音乐节目、《蒙塔尔巴诺探长》,或是那部精彩的《那不勒斯四部曲》改编剧时,广告里也满是与AI相关的信息。

   在这段时间,我常常幻想有一天能够收拾行囊,跨越大陆加入某个隐居团体。这样的想法或许有些不切实际,但最近的一则报道指出,就连传统的内观禅修(Vipassana)也逐渐受到了人工智能的影响。尽管这一现象可能让人感到一丝不安,但我认为这也反映了当今社会科技与传统精神实践之间日益紧密的联系。在这样一个快速发展的时代,我们既有机会接触到更广泛的知识,也面临着传统文化被现代化侵蚀的风险。如何在拥抱科技进步的同时,保护和传承那些宝贵的精神遗产,将是未来社会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几家大公司争相研发规模最大、性能最优的LLM,这无疑给所有从业者带来了巨大压力——不论你效力于哪家企业。

   现在从事 AI 研究,感觉就像参与一场战争。希特勒和达奇・舒尔茨的例子告诉我们,参战可能导致精神病态、离婚和自杀等严重后果。

   当然,我并不是要把参与 AI 研究等同于参与真实战争,但我的亲身经历却表明,这种类比是很真实的。

   通常,业界的研究人员并不习惯于自己的工作对雇主的底线产生直接且即时的影响。

   当然,许多研究人员都梦想能够产生这样的影响。只是以前,这种机会可能是十年难遇。

   如今,对于大型语言模型基础研究的结果,通常只会对模型性能造成轻微且短暂的影响。然而,由于公司估值与LLM性能(密不可分地)相关联,这些波动可能会导致股价出现数十亿美元的波动。

   这种动态令人倍感压力,而且这也不是 AI 研究人员在研究生阶段、博士后期间,甚至在 2022 年之前的工作中所能预料到的。

   许多AI领域的研究者,特别是像我们这样年纪稍长的人,最初选择这个领域并非为了追求财富。

   追求自己热爱的工作并能获得丰厚报酬确实是一个理想的状态,然而这种状态也可能伴随着显著的压力。尤其是当那些促进收入增长的因素超出了个人的掌控范围,或是导致你对这份工作的热情逐渐消退时,这种压力就更加明显。 在当前这个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中,找到一份既符合个人兴趣又能带来稳定高收入的工作并不容易。这不仅要求个人具备相应的技能与才能,还需要良好的机遇和一定的运气。工作上的成功往往依赖于多种外部因素,比如行业的发展趋势、市场的变化以及公司政策等。而这些因素通常都是难以预测和控制的,这无疑会增加工作中的不确定性和焦虑感。 尽管如此,面对这样的挑战,我们仍然需要保持积极的态度,努力适应环境的变化,并不断提升自我。同时,学会合理分配工作与生活的时间,寻找有效的压力释放方式,也是十分必要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享受热爱工作的同时,减少不必要的心理负担,实现个人价值与职业发展的双重提升。

   突然积累财富确实可能带来一系列复杂的问题,这从许多经过不懈努力最终成名的演员和歌手身上就能看出。他们中的不少人遭遇了成瘾、感情破裂、友情消逝,甚至是自杀等严重后果。这些现象揭示了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财富的快速增加并不总是与个人幸福和社会稳定成正比。实际上,它往往伴随着意想不到的心理压力和社会关系的挑战。因此,如何正确应对突如其来的财富,以及如何构建一个支持性的环境,帮助人们平稳过渡,成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话题。

   这些症状,我确实都感同身受。

   LLM的规模、简洁性及其有效性让进行「有意义」的「学术研究」变得具有挑战性,这里的意义在于能够迅速提升LLM的性能。

   领先的大型语言模型研究人员逐渐开始赞同Rich Sutton的观点:除了扩大模型规模之外,几乎不需要其他太多的创新。

   而且,即使理论上可能存在实质性的创新,实现它通常需要在多种条件下对最大规模的LLM进行反复训练。这连大多数大型公司都无法承受。

   对于一位“普通”的研究科学家而言,这种境况真让人感到无比沮丧。

   对于习惯了在5至10人小团队中工作的工业界科学家而言,适应环境已经相当困难。然而,学术界的处境更为严峻,特别是对那些博士生、博士后以及从事AI、计算机科学和机器学习研究的教职人员来说。

   尽管学术界的研究人员可以(并且应当)继续分享他们通过与大型语言模型(LLM)互动所获得的见解,但工业界的科学家是否有必要或应该公开这些成果则显得不那么明确。 这种差异反映了学术界与工业界在研究透明度和共享方面的不同考量。学术界追求知识的广泛传播和验证,而工业界可能出于商业竞争或技术保护的考虑,对于研究成果的公开持更为谨慎的态度。这种态度上的差异不仅影响了研究成果的传播范围,也对整个行业的发展速度和方向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如何在鼓励创新的同时平衡好保密与共享的关系,是当前工业界面临的一大挑战。

   发表论文一直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环节,也是AI研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据我所知,大部分AI研究人员,尤其是研究科学家,都认为撰写和发表论文是职业发展中至关重要的部分。

   但是,在过去两年里,研究成果能否顺利发表在工业界变得越来越不确定。能够提升大型语言模型(LLM)的小技巧可能相当于LLM竞争中的关键武器。公开这些技巧是否对资助研究的机构有利,始终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这意味着,研究人员常常对自己的研究前景感到不确定,至少这给我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当然,摆脱这些困扰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设定科研目标,获取资金并创办创业公司。实际上,当前AI创业公司的数量不断增长,这表明有许多科研人员选择了这条道路。

   但成为创始人并不能必然地规避相关压力。

   众所周知,创业的压力确实不小,在目前投资者热情不减的背景下,许多资金充足的人工智能创业公司依然难逃失败的命运。

   我知道,成为创始人无疑是一段充满孤独感的历程。这对于那些有远大抱负的科学家来说是一个可能的选择,但这并不会使科学研究变得更加轻松,也不会减少所承受的压力。

   过去两年在 AI 领域可谓混乱而疯狂,而对我个人而言,这更是一段特别动荡的时期。

   2023年4月,我的母亲在与阿尔茨海默症长期抗争后离世。那时的我正在精神病院接受治疗,因为出现了严重的精神症状,其中压力很可能是重要因素。

   在接下来的 12 个月里,表面上我是在康复中,但实际上却陷入了极度焦虑和自杀倾向的抑郁状态。

   幸运的是,在这段时间里,我遇到了一位非常理解我处境(并认可我对公司的价值)的雇主,他们始终为我提供治疗和精神上的支持。

   经过另外 6 个月的重度抑郁之后,我的状况开始好转,最近也感觉自己有能力写下这些经历。

   我深感压力和焦虑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甚至可能在本质上是同一回事。的确,如同其他适应性特征一般,焦虑有时也能产生积极效果(例如提升工作效率),然而,当焦虑失去控制时,其后果可能会非常严重。

   在努力重新成为一名AI研究员的过程中,回顾过去两年人工智能领域的进展,使我获得了这篇博客中所分享的洞见。

   诚然,仅仅分享这些见解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但在最艰难的时期,能给我带来希望的少数事情之一就是意识到我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这种感觉如同黑暗中的灯塔,指引着我们前行的方向。尽管个人的力量有限,但当无数个体汇聚在一起时,便能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共同推动社会的进步。面对挑战,我们应当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相互支持,共同寻找解决方案。在这个过程中,媒体的作用尤为重要,它不仅能够传递信息,还能促进公众对话,增强社会凝聚力。 发表的看法观点:在面对复杂的社会问题时,个体的声音虽然微小,但集体的力量是巨大的。媒体作为连接个体与社会的桥梁,在凝聚共识、促进社会进步方面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通过积极报道和深入分析,媒体可以帮助公众更好地理解问题的本质,并激发更多人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来。

   如果你正处在类似的困境之中,请记住——你并非独自一人在面对。 在这个充满挑战的时代,许多人可能都在承受着不同程度的压力与困扰。孤独感往往会在困难时刻加剧我们的痛苦,但重要的是要意识到,无论遇到何种困境,总有人与我们并肩作战。无论是朋友、家人还是陌生人,社会的支持网络无处不在。让我们相互扶持,共同度过难关。在这个过程中,建立一个互相帮助和支持的社会环境至关重要。当我们感受到来自他人的温暖时,也会更有动力去传递同样的善意。这样的良性循环不仅能够帮助个人走出困境,也能让整个社会变得更加和谐与美好。

   我已经探讨了当前从事人工智能研究者可能面临的多种压力和焦虑来源。

   然而,还有一种压力我尚未提及,这是因为我很幸运从未亲身经历过。我对它的了解,完全来自于与朋友和同事的深入交谈。

   这种压力就是社交焦虑。

   据朋友们观察,那些患有社交焦虑的人通常会觉得群体互动非常困难。在当今的AI行业,这成为一个特别严峻的挑战,因为大型项目团队和广泛分布于全球各地的大规模协作已经变得不可或缺。

   目前行业中的高流动率更是雪上加霜,因为已建立的团队(通常作为社交「安全网」)可能在一夜之间解散瓦解。

   人员流动确实有可能导致信任危机,因为那些曾经为我们所信赖的合作伙伴,可能会选择加入竞争对手的研究团队。 这种现象不仅反映了学术界和企业界人才竞争的激烈程度,也揭示了在高度专业化和技术驱动的环境中,个人职业路径的变动可能带来的连锁反应。对于任何一家公司或研究机构而言,培养内部人才的同时,也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知识转移机制,以减少关键员工离职后可能造成的冲击。此外,增强团队内部的信任与合作精神,也是应对这一挑战的重要策略之一。

   值得欣慰的是,社交焦虑和我此前讨论过的所有焦虑或压力表现一样,都是可以克服的。克服的第一步是培养以家人和「非 AI 圈」朋友为主的自然支持系统。

   而重要的是,我们所有投身于AI领域的人,都应开启并长期维持关于压力的坦诚交流。

   因此,真心邀请你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你的故事和心情。让我们共同努力,不仅要把AI研究发展成一个充满活力和智力挑战的领域,更要将其建设成一个充满同情心和善意的温馨社区。

   ContextualAI的首席执行官Douwe Kiela发表了一则消息,表达了他的深切悲痛,他挚爱的朋友Felix Hill已经离世。Felix在世界各地拥有众多的朋友和同事。他的家人希望与更多的人分享这一信息,以便共同缅怀他的一生,因此他们请求我们分享这个网页。

   EPFL教授、前DeepMind研究科学家CaglarGulcehre表示,得知Felix离世的消息,令人感到非常悲痛!

   他回忆道,我第一次遇见Felix是在我在蒙特利尔攻读博士学位的第二年。那时,我正在与抑郁症作斗争,前两年的生活异常艰难。我搬到了一个新的国家,再加上那里的冰天雪地,让我感到非常不适应。 这次相遇对我来说意义重大,它发生在我人生的一个低谷时期。面对抑郁的挑战,我不得不寻找各种方式来重新找到生活的平衡。在那个寒冷的国度,Felix的出现仿佛是一束光,照亮了我那段灰暗的日子。这段经历不仅让我对人性有了更深的理解,也提醒了我,在困难时刻,一个小小的善意或一次偶然的相遇,都有可能成为改变命运的关键。

   菲利克斯总是精力充沛,乐观开朗。然而,有时我们并不了解别人的生活中正在发生什么。因此,对他人的处境多一些理解和不多下定论是很重要的。也许他们正在经历一些不为人知的困难。遗憾的是,仍有许多人低估了心理健康的真正重要性。

   在加入DeepMind的最初两年里,我面临着家庭中的巨大挑战:我的父亲先是突发心脏病,随后又不幸失明;而我的姐姐也在此期间被确诊为癌症患者。与此同时,我还不得不适应搬到另一个国家的新生活。这些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在这样的困难时期,寻求专业帮助并非是一种软弱的表现,反而是一种勇气和智慧的体现。如果没有及时寻求心理咨询和支持,我可能真的难以承受如此沉重的生活压力。 这样的经历提醒我们,当面对个人或家庭的重大变故时,勇于向外界求助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困境,还能促进心理健康的恢复与成长。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亲友的支持还是专业人士的帮助,都可能是我们走出阴霾的重要力量。因此,鼓励大家在需要时勇敢地伸出援手,这不仅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家人和社会的一种积极贡献。

   无论何时遇到困难,都应该勇于求助。我非常感谢身边有许多支持我的人,在我最需要的时候给予了我巨大的帮助。如果心理状态不好,很难在工作中取得成就。向Felix的家人致以深切的慰问。

   DeepMind的研究科学家Andrew Lampinen发表文章,深情回忆起曾指导过他的那位导师。

   Felix Hill 是一位非常出色的导师 —— 偶尔也是我的冬泳伙伴。我能加入 DeepMind,以及形成如今做研究的方式,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他。都过去一个月了,我还是觉得难以相信他已经离开了。

   Felix 在选择研究方向上有着超强的眼光,而且直觉特别准。每当遇到新想法,他总会表现出孩子般的热情和好奇心,还特别幽默,能够与他一起工作真的让人备受启发。

   他非常重视与他共事的每一个人。当我刚刚加入DeepMind时,他与Jane Wang共同努力吸引了一批非常出色的人才,如Stephanie Chan、Aaditya Singh、Allison Tam,以及其他许多朋友和合作伙伴。

   不过他也经历过一段艰难时期,尤其是最近这几年。我最后一次和他聊天是在他离世前大概一个月,那时他跟我分享了一个雄心勃勃又有点疯狂的项目想法,让我仿佛看到了他当年的影子。但那会儿我太忙了,一直没有再跟进,直到现在为时已晚,至今这件事让我特别后悔。

   纽约大学的计算机科学与数据科学教授Kyunghyun Cho撰写了一篇深情的文章,缅怀他心中的挚友——Felix。“再见了,Felix”,这篇文章不仅表达了他对故友的深切怀念,也引发了人们对生命意义和科技发展之间关系的深刻反思。Kyunghyun Cho作为人工智能领域的领军人物,他的文字不仅仅是一次个人情感的流露,更是在提醒我们,在追求技术进步的同时,不应忘记那些温暖人心的故事和情感纽带。这样的文章让我们在快速变化的世界中找到了一丝温情和共鸣,同时也激发了对如何更好地融合技术和人文关怀的思考。

   文章地址:https://kyunghyuncho.me/bye-felix/

   这段文字写于2024年12月9日,但当时我既不愿意也无法接受所发生的事实,因此一直未能鼓起勇气发布。即便到了现在,每当回想起这件事,我的心依然隐隐作痛。我决定在2024年的最后一天发布这段文字,以此来缅怀Felix。 在这个充满变数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会面临一些难以接受的事实。这样的经历不仅考验着我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也让我们更加珍惜与所爱之人共度的每一刻。希望Felix的故事能够提醒我们,无论面对何种困难,都应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并且珍惜生命中的每一份珍贵。

   时间回到2014年春夏之交。当时我在蒙特利尔大学担任Yoshua Bengio教授的博士后研究员,而Felix是一名新来到蒙特利尔的访问学生。

   那时,我正在努力研发一款能够高效处理长句的神经机器翻译系统(Neural Machine Translation, NMT)。在这个过程中,我尝试了各种可能的方法来提升系统的性能,但直到同年夏天,Dima Bahdanau作为实习生加入蒙特利尔的研究团队后,我们才真正找到了突破口——引入了注意力机制。这一创新极大地提高了系统翻译长句时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这一进展不仅展示了技术进步对机器翻译领域的深远影响,也强调了跨学科合作与创新思维的重要性。通过引入新的算法和技术,我们可以进一步优化现有的机器翻译系统,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全球化的交流需求。这不仅是技术上的突破,也是国际合作成果的一个缩影,体现了不同背景的人们共同解决问题的力量。

   在这些探索性尝试中,我设计了使用门控卷积编码器(GatedConvolutionalEncoder)来取代传统的基于循环神经网络(RNN)的编码器。通过合理地对门控机制进行约束,我成功地训练了这一模型,并赋予其一定的可解释性。

   当 Felix 来到我的办公桌前,以语言学家和计算机科学家的身份做自我介绍时,我很兴奋地想要向他展示这个新模型所揭示的可解释结构。

   于是我向他展示了:

   Felix 以极其笃定的语气对我说,「Kyunghyun,语法并不重要」。这大概是我听过非韩国人中最标准的名字发音。

   那一刻我就预感到了,Felix一定会成为我最好的朋友之一——这个直觉后来被证实是正确的,我们之间的友谊一直持续到现在。他曾经说过的那句话,在之后的几年里经常出现在我的学术演讲幻灯片中。 这样的友情故事总是让人感到温暖,它不仅展示了人与人之间深厚的情感纽带,也体现了信任和支持的力量。在学术领域,能够找到一个能激发灵感、共同成长的朋友是非常宝贵的。Felix的话在演讲中的频繁引用,不仅是对他智慧的认可,也是对这段友情的纪念。这种友情对于个人的成长和职业发展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在我们共同度过的美好时光里,除了进行深刻却充满乐趣的哲学讨论,我们也携手开展了一些研究合作。

   除了共同发现的诸多有趣成果外,我们最具标志性的「贡献」反而是一个相当特别的现象:从 2016 年开始,我们无意中引领了一股持续 3-5 年的潮流,就是人人都仿佛着了魔似的要在论文中塞入一个装满海量数字的「超级大表格」(The Really Enormous Table)。

   在撰写《从无标签数据学习句子的分布式表示》这篇论文的过程中,我们起初并没有过多考虑细节,但最终还是决定加入两个庞大的数据表格。 这一决策不仅展示了作者们对研究细节的严谨态度,同时也强调了大数据在现代科研中的重要性。这些详尽的数据表格为读者提供了深入理解论文核心概念的机会,使研究结果更具说服力。这样的处理方式反映了当前学术界对于数据透明度和可重复性的重视,同时也激励着其他研究人员在未来的工作中更加注重数据的全面展示。

   2018年初,我在ICLR的论文集中注意到几篇包含了「超级大表格」的研究文章,这不禁让人会心一笑。 这一现象引发了我对学术界趋势的深思。随着研究领域的不断扩展与深化,学者们为了展示更全面的数据和更详尽的结果,往往倾向于制作更为复杂的图表和表格。这种趋势虽然有助于信息的透明度和可追溯性,但也带来了视觉上的冲击和信息过载的问题。如何在呈现详实数据的同时保持简洁明了,成为了科研工作者需要面对的一个挑战。

   即便是在严格的学术研究过程中,我们也依然维持着这种愉悦的合作模式。

   时光飞逝,将近十年后,Felix 作为 2023 年拉美人工智能会议 Khipu 的组织者之一,邀请我担任演讲嘉宾。他兴致勃勃地向我描绘我们将要进行的活动:观看足球比赛,游览布宜诺斯艾利斯等等。

   然而,当我在2023年3月到达蒙得维的亚参加Khipu时,惊讶地发现Felix没有到场。其他组织者向我解释说,他因健康问题无法前来。那时的我并未预料到,这竟会是我与他最后的见面机会。

   Felix 在 2023 年第二届 Khipu 上未领取的参会证件

   2024 年 6 月,经过漫长岁月,我终于有机会造访伦敦,便给 Felix 发消息约他共进午餐。尽管我清楚见面的可能性渺茫,但我真的非常期待能与他相聚、畅谈,一起消磨时光。

   我们上次相见还是在疫情开始前,此后只能通过偶尔的视频通话保持联系。我也默默期盼着能看到他康复后的积极变化。

   几个月后(2024年8月),Felix终于回复了消息,并为自己的迟复表示歉意,这让人感到十分心疼。他还附上了一张我们的合影(这张照片并非AI生成,而是Felix拍摄的),勾起了我们上次在伦敦相聚的美好回忆。

   左图:这是一张由Felix本人“生成”的与我的合影;右图则是一张真实拍摄的Felix与我的合影。 这样的对比展示了数字技术在现代媒体中的强大影响力。通过人工智能生成图像的技术已经发展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地步,以至于我们很难分辨哪些是真实的,哪些是由算法创造的。这种技术的应用无疑为艺术创作和个人表达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但同时也引发了关于真实性、隐私和信任的新一轮讨论。随着这项技术的不断进步,未来我们可能需要更加谨慎地对待网络上的视觉信息,并且学会辨别真假,以免被误导。

   上周五,我收到了Douwe发来的WhatsApp消息。正是由于Felix在2016年的引荐,我才认识了Douwe,并与他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我立刻试图联系Felix,但无论是通过WhatsApp还是电话,都无法取得联系。

   Felix,愿你现在已不再痛苦,在天国与母亲团聚。

   参考资料:

   https://www.paperlesspost.com/go/7BbrzXXhbw9NG9fvQAXXV

   https://medium.com/@felixhill/200bn-weights-of-responsibility-da85a44a2c5e

   https://x.com/DrJimFan/status/1874959979553427815

   https://x.com/kchonyc/status/1874768078044868708

   https://x.com/douwekiela/status/1874681290676740343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智元(ID:AI_era),原标题《DeepMind 天才科学家疑自杀!41 岁 SuperGLUE 之父英年早逝,AI 圈悲痛不已》

人工智能最新资讯
友情链接 百度权重≥3友情链接交换
数界探索  |  科技快讯中文网  |  经济脉动  |  财智慧  |  慧算财经  |  财经探秘  |  财经日报  |  今日财经  |  财经风向标
Copyright © 2025 智慧科技官网 网暻网络
备案号:陇ICP备16003923号-4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