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金橘之谜:神秘水果背后的秘密揭露
英国著名左翼诗人托尼·哈里森(Tony Harrison)创作了一首名为《给约翰·济慈一颗金橘》(A Kumquat for John Keats)的诗歌。当时哈里森已届四十不惑之年,他在阅读了济慈描绘各种水果的浪漫诗篇后,选择了这种略带酸涩又微甜的小柑橘作为载体,通过一首长诗向济慈致以敬意。
他这么写道:
不是橙子、不是青柠、也不是蜜桔,
这种来自东方的柑橘,大小只能与樱桃相比;
从树上摘下,整个吃下去,
甜的果肉,酸的皮——抑或是酸的果肉,甜的皮?
不管吃过多少我仍无法分清,
人过中年的我依旧不惑于世……
或许,是金橘那独特的风味,令哈里森回忆起生活中酸甜并存的日子;他渴望跨越时间的长河,将这份感受与启发过他的诗人济慈分享。
艺术总是来源于生活丨Mgmoscatello / wikipedia
这首诗被收录于1981年发布的一本小册子中,封面和内页均以精美的金橘枝叶作为装饰。哈里森认为,若济慈有机会品尝金橘,定会为之赞叹并吟诗一首;遗憾的是,在济慈生活的时代,这种原产于东亚的金橘尚未传入欧洲。直到1846年,植物学家罗伯特·福琼才将金橘从遥远的中国南方引入欧洲,与之一同而来的还有杜鹃、牡丹和菊花等植物。金橘的英文名称“Kumquat”也源于广东话中的“金柑”。 在我看来,这段历史不仅展示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性,还揭示了自然界的奇妙联系。通过植物学家的努力,一种原本只在中国南方生长的水果得以跨越千山万水,出现在世界的另一端。这种跨文化的交流和传播不仅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也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尊重。
从金玉满堂到酸甜可口
在欧洲,在中国南方,金橘常常被作为观赏植物种植在花园或盆栽中,尤其是在春节期间,其椭圆形的金色果实点缀在翠绿的叶子间,营造出“金玉满堂”的喜庆氛围,同时也寓意着“吉祥如意”。尽管金橘的果实是可以食用的,但直接连皮带肉一起吃,可能并不符合大多数人的口味。 我个人认为,金橘作为一种兼具美观与实用价值的植物,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独特地位。它不仅美化了环境,还承载了人们对新年的美好祝愿。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健康饮食的关注,或许未来我们可以探索更多金橘的食用方式,让这种美丽的水果在餐桌上也能大放异彩。
金橘是典型的观果盆栽植物丨karimala / garden know how
对了,金橘开花的季节,白色的小花儿也非常可爱喔。
当然,更重要的是品尝。哈里森可能没有充分体验到皮与肉之间的区别,究竟是酸还是甜,这或许是因为他吃得还不够多。确实,金橘的皮和肉不像许多其他柑橘类水果那样容易区分外皮、中皮和果瓣,这些部分几乎是紧密相连的,大概是因为它们体型太小了。 这段文字让我想到,我们在尝试理解复杂事物时,往往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深入体会。就像哈里森在品尝金橘时遇到的困难一样,我们面对新知识或不同文化时,也需要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来获得更全面的理解。这不仅是一种生活态度,也是一种学习方法。
小巧精致的金橘花丨kwanchaichaiudom / garden know how
真要细究起来呢,其实金橘的皮是带甜味儿的,有一种特殊的清香,这种气味来自一些倍半萜烯,包括α-柑油烯、石竹烯、蛇麻烯等等(哎呀反正知道了也没用的)物质。这香气反正我是挺喜欢的,“似桔而非,若柚而香”(魏王《花木志》),甚至有人从皮里提取金橘精油呢。
金橘里面的果肉有些酸涩,还含有带绿色的籽,你无法将其分离,只能一起吃下去。
金橘之名从何来?
先一口气吃几个,然后休息一下,我们再来讲讲“金橘”这个名字的由来。 “金橘”这个名字听起来就让人感觉温暖而富有诗意,不禁让人联想到那些小巧玲珑、色泽金黄的小果子。这种水果不仅外观吸引人,而且在寒冷的冬季里,它那清新的香气和甜酸适中的口感更是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了一份温馨与甜蜜。每次品尝金橘的时候,总能感受到大自然的馈赠和生活的美好。
这故事可就多了,什么“金柑”“金桔”“金枣”,过去还有“罗浮”“卢橘”“金弹”等别名。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就有记载,“这种橘子未成熟时呈青绿色,成熟后变为金黄色,因此有了金橘、卢橘之称。”
可先别着急为“正统”而撕起来,这些别称,指的有可能是同一属的别的种,而这些不一样的种,也可能会同时拥有“金橘”的名字。(一部分原因呢,是因为柑橘一家的基因实在是太混乱了,各种杂交,金橘也一样。)
今天我们要讨论的是“金橘”,这种植物学名为Citrus japonica,属于柑橘属,因此与橙子等水果有着密切的关系。 金橘作为一种常见的冬季水果,在中国南方地区尤其受欢迎。它的果实小巧玲珑,色泽鲜艳,味道酸甜适中,不仅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而且富含维生素C,对人体健康十分有益。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金橘逐渐成为市场上炙手可热的商品,不仅在春节期间作为装饰品装点家居,也成为馈赠亲友的理想选择。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尽管金橘营养价值高,但因其含糖量不低,糖尿病患者仍需谨慎食用。此外,金橘虽然皮薄易剥,但在运输过程中容易受损,这可能影响其市场销售和消费者体验。因此,如何在保证品质的同时提高运输效率,是未来金橘产业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又一个芸香科乱杂交大惨案受害者出现了!丨Phuong Tran / Flickr
而在著名柑橘分类学家(不知道他一生吃了多少橘子橙子和柚子)华尔特·施文格(Walter Swingle)那儿,金橘和它的各种近亲们单算一个金橘属(Fortunella,咦这个名字好熟悉,前面那个罗伯特·福琼前来刷脸……)。这个应该是金橘/金柑的“正统”,有圆形的、也有椭圆的,学名中的 japonica 是日本的意思,由长期在日本做研究的植物学家卡尔·通贝里(Karl Thunberg)在日本发现并赐名。
另外一种有名的“金橘”,是Citrus margarita(或者Fortenella margarita),又称为“长实金柑”(長実金柑,Nagami Kumquat),果实基本都是椭圆型的,味道没有太大差别,相比起装饰,用于吃的时候更多。
还有一种“美华金橘”(Fortunella crassifolia),原产于宁波,被称为“宁波金弹”,果皮甜,果肉也甜,整个儿味道要好得多。宋代范成大的《桂海虞衡志》(1175年)中所述的金橘,大概就是这种,而“出浙江者皮甘肉酸”,也让他觉得有几分奇怪呢——原来不是一个种的。
图片:Serg!o / wikipedia
此外,之前在中国台湾大热的“金桔柠檬”饮品,用了“金橘/金桔”的名,但其实偏得有点远了。这种果实稍大、形状浑圆、里面瓣瓣分明、一口下去酸掉你大牙的果子,其实是马来西亚原产的“四季橘”(Calamondin,Citrofortunella × mitis),很可能是金柑/金橘与青柠(Lime,Citrus × aurantiifolia,又称来檬)的杂交种。想想,金桔柠檬听着挺可口,但四季橘这么酸,再加一个柠檬更是酸死人,要放多少糖才能喝得下口啊,要减肥的姑娘们可多上点心了。
是不是很自然地看图生津了呢?丨vpaaz.org
教你一个高阶吃法
好不容易弄明白了金桔及其家族成员的各种特点,新鲜的金桔也品尝过了,接下来应该介绍一些高端吃法了。那些连皮带肉带有酸涩味道的金桔,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但将其制成蜜饯或作为其他美食的点缀,就很少有人会抗拒了。
虽然在过去,在江南这片富饶的土地上,糖似乎不再是一种奢侈品。这里的甜食文化丰富多彩,其中以糖来保存新鲜水果的方式尤其引人注目,这种工艺被称为“糖色”。与红烧肉上的糖色不同,它保留了水果原有的风味,却又增添了甜蜜的韵味。杭派的“塘栖蜜饯”中,“蜜浸金桔”便是其中的佳品。通过果肉与糖一同熬煮,再浸泡在糖液中,使得果肉变得细腻,原本的苦涩也消失无踪,只留下淡淡的酸甜,令人回味无穷。 这种传统的食物保存方式不仅展现了江南地区丰富的饮食文化,还体现了古人对食材特性的深刻理解和巧妙运用。在现代生活中,这样的传统技艺显得尤为珍贵,它们不仅仅是味蕾上的享受,更是文化和历史的传承。我们应该更加珍惜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将其发扬光大,让后代也能领略到这份来自过去的甜蜜记忆。
甜蜜的金橘果脯丨Elise Bauer / simply receipets
袁枚《随园食单》由夏曾传补证的“补糖色单”,专门记录清末的各类蜜饯,其中也有金橘饼的做法——“用金桔打扁,加冰糖熬熟,带卤盛磁罐中,香美异常。甜中微带酸意尤妙,其卤啜之,可以沁脾。或用糖生腌亦可”。
金橘也会作为一种具有特殊香味的配料,加入烹饪的“脍醋”(一种用豆蔻花腌制的烹调香料)中,或者像扬州方糕这样的点心里。在中国台湾宜兰一带,用糖熬制的“金枣糕”也是一种相当受欢迎的蜜饯。
晶莹剔透的宜兰金枣糕丨top3.com.tw
自制简易蜜饯其实非常简单:首先将新鲜采摘的金橘洗净,切成两半并去除果核。接着,使用大量的冰糖和清水,放入锅中,先用大火烧开,再转为小火慢慢炖煮,直至汤汁变得浓稠。然后,准备好干净的玻璃罐,用开水进行消毒,随后将煮好的金橘装入罐中,尽量装满,最后密封并冷却。这样制作的一罐金橘,便可以让你从冬天一直享用到春天。 这个简单的食谱不仅让人在寒冷的冬季也能感受到一丝温暖,而且自制蜜饯的过程也充满了乐趣。它不仅能够保存金橘的新鲜风味,还能通过糖分和水分的作用,让金橘的口感变得更加丰富。更重要的是,自己动手做的蜜饯更加健康,没有额外添加防腐剂,让人吃得更加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