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凌砍向家用中央空调市场,谁能勇当先锋?
会造的 不如会装的
由于华凌神机二代的产能问题,我再次前往位于美的集团的华凌工厂,找到了上次接待我的驻场工程师,并“不小心”拍到了这样一张照片。 产能问题一直是制造业面临的挑战之一,尤其是在技术快速更新迭代的今天。华凌神机二代作为一款备受关注的产品,其生产过程中的任何延误都可能对市场产生显著影响。此次再度访问华凌工厂,不仅体现了对这一问题持续关注的态度,也反映了消费者对于产品供应稳定性的期待。希望此次能够从内部了解到更多关于产能瓶颈的具体原因以及解决措施,从而为行业内的其他企业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看到体积和配置,感觉这应该是与美的家用中央空调通用平台相同类型的设备,但却被拆除了原本放置LOGO的面板,这种情况不止一台。笔者感到有些惊讶:“难道华凌也计划推出一款超低价的家用中央空调神机?”
如果你只关注价格,那真是没有理解家用中央空调行业的精髓。在这个市场里,低价确实能抢占市场份额,但若想突破常规,仅靠低价是不够的,需要改变游戏规则。销售挂机空调,会安装就能盈利,而销售中央空调,只有会设计和安装的人才能赚取更多利润!
中央空调藏了20年的秘密”
你是否注意到,销售中央空调时很少直接告知具体费用,他们总是引导你点击产品链接,跳出页面联系客服,并预约上门量身定制服务。等到上门服务时,他们才会告诉你需要增加管道、多装控制板等额外项目,这样一来,各种杂费加起来就可能达到数万元。
我有点好奇:“为什么会这样?你们没给安装工钱吗?”
“这其实是个历史问题,做中央空调的,一开始都是外资品牌的市场。但20年前这些外资品牌进入中国后,普遍采用了外包安装形式。外包就涉及比价,而这些安装公司为了拿下项目,只能不断降低竞标价格,所以这部分成本理所当然的转嫁给了消费者。”
(某品牌安装收费表节选)
“这就是为什么你会看到各种:量房费、设计费、打孔费、风管费、高空施工费、支架费、风口面板加长费、内外机电源线费、铜管加长费。”
在之前的报道中我也注意到,一些消费者的家用中央空调安装费用竟然占到了整机价格的30%。 这种现象确实令人感到惊讶。高昂的安装费用无疑加重了消费者的经济负担。同时,这也反映出市场上可能存在不透明的价格体系,需要相关部门加强监管,确保消费者权益得到充分保护。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透明度和公平性,让消费者能够更加安心地选择和使用家用中央空调。
五百强家的“富二代”
(美的安装工技术大比武)
“所以说华凌捡了一个大便宜,和美的共用技术和服务体系。作为一个五百强企业的‘富二代’,家里还养着十八万安装工程师。有这么好的‘家底’,我们华凌发起狠来谁也不放眼里。”
我们华凌都是属哪吒的!
在观察到神机二代的定价和配置时,我不禁产生了疑问:“华凌使用了美的的技术,共享美的团队,然后直接更换标志作为华凌的产品,并且以更低的价格出售?这样的做法集团会同意吗?难道不怕被‘背刺’吗?” 这一现象引发了我对两家公司合作模式的思考。尽管技术共享和团队协作可以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但如何平衡各自品牌定位和利益分配是关键问题。如果华凌以低于预期的价格销售产品,可能会对美的的品牌形象和市场策略造成不利影响。因此,集团内部需要有明确的规则来避免潜在的利益冲突。
“听说过那句话吗?‘我命由我不由天’,我们老板总是开玩笑地说我们华凌就像哪吒一样。她经常提到:‘今天华凌不出圈,明天你老板就出局,你可别想着换老板吧?’这种说法确实很有冲击力。华凌作为一个企业,在市场上的表现无疑是其生存的关键。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不仅体现了公司领导层的决心,也反映了他们对于市场竞争态势的敏锐洞察。在2025年的今天,这样的自我激励口号或许能够激发团队的积极性,但同时也提醒着我们,如何在瞬息万变的商业环境中找到自己的定位,才是真正的挑战。”
笔者同样认为华凌要想在家用中央空调市场迅速占据一席之地,确实需要像哪吒一样搅动市场。但若想达到这一目标,就必须像哪吒一样,经历一番脱胎换骨的变革。
华凌 造年轻人“装得起”的空调
我们注意到华凌在推广时不玩套路,那么其产品是否会采用上一代美系机型的成本摊薄策略来定价呢?我同样好奇华凌的第一款中央空调会是怎样的设计,它是否能如传说中的那样成为年轻人也能负担得起的产品,并且能否像某些爆款产品一样引领市场潮流。
“这机器你看着是不是有点眼熟?我们使用的是母品牌最新平台改造的。”他重重地拍了拍外机机箱,一字一顿地说,“101公斤!比那些价格高出一倍的进口品牌重了将近60斤!全靠堆料堆出来的。这次华凌的新品,在家用中央空调领域几乎采用了所有高端配置,大家关心的APF值也非常高。在中央空调市场我们也想打造出一款神机,华凌做家用中央空调,就是要让年轻人也能装得上!”
在询问了具体的价格和上市时间之后,对方只是露出了一丝神秘的笑容,并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考虑到近期竞争对手的动作频频,我开始猜测这“东风”是否就是指那些竞争对手的动态。 这样的回应无疑增加了产品的神秘感,也让人更加好奇这款产品究竟何时能正式与消费者见面。这种营销手法既吊足了消费者的胃口,又巧妙地利用了市场上的竞争态势,或许能够为即将发布的产品带来更多的关注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