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耳不只是降噪,健康生活需警惕神经系统隐患
2月19日,天天“机不离耳”的同学,要注意了。
当下,几乎所有中高端耳机都配备了降噪功能,这使得许多年轻人喜欢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耳机来享受一段安静的个人时光。然而,听力专家提醒我们,长时间佩戴降噪耳机可能会导致大脑对背景噪音的处理能力下降,从而影响我们的声音辨识力。 这一现象值得我们深思。虽然降噪耳机为我们提供了沉浸式的听觉体验,但长期依赖这种技术可能并不是最佳选择。我们需要在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与保护我们的自然感知能力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或许可以考虑设定一定的使用时间限制,或者在日常生活中留出一些不戴耳机的时间,让我们的耳朵和大脑有机会重新适应周围的环境声音。这样既能享受音乐的美好,又能维护我们的听力健康。
近期,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的听力学家注意到一个令人担忧的趋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因为听力问题前来就诊,然而经过一系列检查后,这些年轻人的听力实际上都是正常的。 这背后可能反映出当前社会环境中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一方面,年轻人对自身健康的关注程度提高,这是一个积极的现象,他们能够及时察觉身体上的不适,并寻求专业意见。另一方面,这也可能反映了社交媒体和数字设备使用过度导致的“假性”听力问题。年轻人在嘈杂的环境中长时间佩戴耳机,可能会误以为自己的听力受到了损害,而实际只是听觉系统暂时性的疲劳或敏感度增加。 因此,除了提供必要的医疗检查之外,还应该加强对年轻一代的健康教育,帮助他们了解真正的听力损失与日常使用耳机之间的区别。同时,推广更加科学合理的使用电子设备的方式,保护好他们的听力健康。
其实,问题并不在于耳朵,而是大脑的神经系统的功能异常。患者所患的是一种听觉处理障碍(APD),导致大脑难以解析接收到的声音信号。
据了解,听力是一连串大脑认知过程,大脑会将环境电脉冲转成声音,然后换成单字,再转成有意义的句子和想法。
多数人都能毫不费力做到这点,但某些人将信号转为意义出现困难,即中枢听觉处理障碍。
患者会发现自己难以与他人交流,在工作或学习环境中也很难听清指示,更不用说应对讲话速度快的人或是不熟悉的口音了。
近年来,人们发现一种以往常与儿童脑损伤、耳部感染或基因缺陷相关的症状在越来越多没有上述病史的人群中出现。专家们普遍认为,这一现象可能与当前社会中降噪耳机的广泛使用有关。 这种变化引发了人们的关注,尤其是考虑到现代生活中,许多人几乎离不开耳机。虽然目前还没有确凿的科学证据证明降噪耳机直接导致了这些症状的发生,但这一趋势无疑提醒我们,对于日常使用的电子产品,特别是那些可能对健康产生长期影响的产品,我们需要更加谨慎地选择和使用。 此外,这也促使医疗界和科技产业加强合作,共同研究电子产品使用与人体健康之间的关系,以便更好地保护公众健康,尤其是在儿童和青少年中普及安全使用电子产品的教育。
还有病患说能听到有噪音,但无法分辨噪音从哪里来,或知道是谁说话却无法以正常速度判断。听力学家认定他听力问题,是每天戴降噪耳机五小时造成。
专家表示,人要在十几岁后期,大脑才会发展出更高级的听力技能,如果在青少年时期就长时间佩戴降噪耳机,可能会延迟其处理语音和噪音的能力。 请注意,这里的“更复杂的聆听力”被解释为“更高级的听力技能”,以保持内容的准确性和流畅性。另外,“处理语音和噪音能力就会延迟”改为“可能会延迟其处理语音和噪音的能力”,使表达更加自然。
更可怕的是,听觉处理障碍(APD)目前尚无根治方法,但可以通过一些策略来改善日常生活。例如,患者可以尝试坐在离发声者更近的位置,请求他人放慢语速,或者利用书面文字进行交流。此外,语言治疗也是一种有效的辅助手段。通过这些方法,可以显著提高患者在复杂听觉环境中的适应能力。尽管我们仍需进一步研究以寻求更彻底的治疗方法,但现有的干预措施已经能够帮助许多APD患者更好地应对日常生活中的挑战。
这里也建议,正在戴着耳机读书或工作的年轻人,往往容易忽视长时间佩戴降噪耳机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我发现,一些人直到摘下耳机时才意识到自己仿佛与现实世界产生了隔阂,难以迅速适应周围的环境声音。这种现象提醒我们,虽然降噪耳机可以提高专注度,但也需要适度使用,以防止过度依赖造成的生活不便。 我的看法是,科技产品虽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但我们也应该有意识地控制其使用时间,避免陷入过度依赖的状态。合理安排工作与休息的时间,适时让耳朵接触自然的声音,有助于保持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