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储能系统燃爆测试:100%量产机型挑战极限安全边界
2月21日消息,华为数字能源在国际权威的独立保障和风险管理机构DNV以及战略客户的全程见证下,完成了智能组串式构网型储能系统的极限燃烧试验。此次试验不仅展示了该系统在极端条件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也进一步证明了华为在储能技术领域的领先地位。试验的成功标志着华为在推动新能源应用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为未来的能源解决方案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华为数字能源在遵循国际标准UL9540A测试方法的前提下,显著增加了热失控电芯的数量,使得测试的严格程度呈现几何级数的增长。此举全面检验了智能组串式构网型储能在极端燃烧情况下的系统安全防护性能。
100%量产真机实测,构筑真实、完整极限验证环境
本次极限燃烧试验严格按照实际应用场景进行,A/B/C/D四组智能组串式构网型储能箱均为100%量产的真实设备。现场将这些设备充电至100%SOC后,依据实际电站的最小维护间距和安全距离要求进行布置。整个测试过程中未经过任何人为操控和干预,从而建立了一个真实且完整的系统级极限验证环境。
12颗电芯热失控,箱内无可燃气体,主动点火无燃爆
相比传统储能系统1颗电芯发生热失控时,可燃气体在储能箱内部聚集并造成起火、燃爆,华为智能组串式构网型储能A箱在发生12颗电芯同时热失控的极限场景时,仍能通过首创的正压阻氧+定向排烟联合防御机制。
实现可燃气体快速导排,箱内无可燃气体,主动点火无燃爆,安全事故自终止,体现了电池包级不起火、不扩散的安全能力。
最高氧气供给条件下燃烧,更为严苛的测试环境,实现极致防火且不蔓延。
为了进一步模拟大规模燃烧环境,我们逐步增加热失控电芯的数量,直到整个电池包都发生热失控反应,并确保提供最大的供氧量,从而构建更为严苛的燃烧测试条件。
试验过程中,相邻的B、C、D三组箱体内的最高电芯温度为47℃,显著低于电芯热失控的温度阈值,因此可以确认这些电芯尚未发生热失控现象,也没有出现热失控的蔓延情况。这一结果表明当前的电池管理系统在控制和监测温度方面表现良好,确保了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这样的性能数据不仅增强了消费者对产品安全性的信心,也进一步证明了该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测试后对A箱拆机验证,储能箱主体、耐火层、内部电池包等各部件均呈现出良好的完整性,证明了极限场景下箱级热失控不扩散的兜底安全能力。
经过7个小时才引发燃烧,需要更多的早期干预措施,以防止恶性事故的发生。
传统储能系统中,一旦有任何一颗电芯发生热失控,将立即面临燃烧爆炸的风险,并通常迅速升级为安全事故。
华为通过采用绝缘绝热和定向排烟等创新技术,在持续增加热失控电芯数量的极端情况下,A箱仍然在7小时后才开始燃烧,展现了极其缓慢的发展过程。
这表明在真实场景下,当电池芯出现热失控时,事故应对人员将拥有更充足的时间来进行初期干预,从而遏制事故的发生,确保人员及财产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