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极简FSD中国首秀,颠覆未来驾驶新篇章!
特斯拉 FSD 入华了,但又还未完全进入。
2月24日晚间,彭博社报道指出特斯拉公司计划为中国客户推出一项软件更新,以便在中国市场部署FSD功能(全自动驾驶,售价为6.4万元)。次日,特斯拉中国发布消息,宣布开始分批推送2024.45.32.12版本的软件更新,此次更新将提升城市道路的Autopilot自动辅助驾驶性能,并且仅面向已经订购了FSD智能辅助驾驶功能的用户。 这一系列举措表明特斯拉对中国市场的高度重视以及对中国消费者需求的深入理解。通过逐步引入先进的自动驾驶技术,特斯拉不仅展示了其在技术创新方面的领先地位,也进一步巩固了其在中国电动车市场的地位。同时,这也反映出中国市场对于高端智能汽车技术的巨大需求和潜力。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范围的扩大,未来特斯拉在中国的发展前景值得期待。
关于“特斯拉全自动驾驶系统入华”的话题再次引发热议,两则信息均提到该系统将升级包括识别交通信号灯、执行转弯操作、应对车道和速度变化,以及依据车速和路线自动变道等在内的多项功能。
本次特斯拉推送的软件更新,并未实现完全自动驾驶功能,依然属于基于EAP功能(增强版自动辅助驾驶,售价3.2万元)的优化升级。尽管如此,这一更新在提升现有自动辅助驾驶性能方面还是值得肯定的。随着技术的进步,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特斯拉能够进一步完善其自动驾驶系统,实现真正的全自动驾驶。不过,在这之前,驾驶员仍需时刻保持警惕,确保行车安全。 这一系列改进表明,特斯拉在自动驾驶领域仍在稳步前进,但距离完全解放驾驶员的双手还有一定距离。对于期待全面自动驾驶体验的消费者而言,现阶段的EAP功能或许无法完全满足需求。然而,特斯拉持续的技术迭代无疑为未来的自动驾驶技术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也就是说,尽管大家都在谈论FSD功能即将推出,但实际上线的只是“精简版”,而非马斯克所描述的那种能够实现完全自动驾驶、比人类驾驶员安全10倍的FSD自动驾驶系统。
完全形态的FSD真正进入中国市场,还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尽管如此,我们仍可以看到特斯拉在不断努力与中国市场的需求和法规相适应。这不仅体现了跨国公司在面对复杂市场环境时所面临的挑战,也反映了中国在推动自动驾驶技术发展方面所采取的审慎态度。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政策的逐步开放,相信未来FSD在中国市场的落地会更加顺畅。希望各方能够继续加强合作,共同促进自动驾驶技术的安全应用与发展。
有哪些不确定性
“没有中国的路况数据,不要抱太大期望。”一位智能驾驶解决方案公司的高层人士直接表示。无法在现场收集道路数据进行训练,已成为特斯拉FSD难以实际部署的关键障碍。
FSD在中国和美国的数据合规问题上陷入两难境地。“中国禁止特斯拉将训练数据转移到国外,而美国政府也限制特斯拉在中国进行数据训练”,马斯克在2024年四季度财报电话会议上表示。这几乎形成了一种僵局状态。
FSD 自采用 “端到端”技术架构后(一端输入传感器获得的数据,另一端直接输出控制结果),数据驱动变得尤为关键,需要大量用户实际驾驶的真实数据进行训练,模型才能够主动学习人类的驾驶习惯。
但问题是,目前特斯拉难以获取中国的道路数据,在各项合规工作未完善之前,其只能通过工程车在特定区域内进行部分道路的数据采集。这意味着,即使其2024年在中国市场售出了近66万辆车,本地数据的收集量仍然令人担忧。
马斯克近日透露,目前只能通过网络上的中国道路视频来为FSD(完全自动驾驶)系统进行初步训练。尽管这种方法可以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持,但与实际道路上采集的数据相比,其质量和真实性仍有差距。 这种依赖于网络视频的做法表明,尽管人工智能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在某些特定应用场景下,实际环境中的数据采集仍然不可或缺。这也提醒我们,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动驾驶,还需要更多来自真实世界的数据支持和更复杂的算法训练。此外,这也意味着技术开发者需要投入更多的资源来建立和完善自己的数据采集体系,以确保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不仅如此,中国的交通法规和道路环境与美国差异较大,诸如公交专用道、导流岛、待行区等特殊区域都是中国道路特殊场景。
马斯克曾在财报电话会议上表示,FSD系统在中国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是公交车专用道的规定。“在中国,某些时段内公交车道仅供公交车使用。如果在禁行时间内误入公交车道,将会立即收到罚单。”马斯克解释道。
对于交通规则的不熟悉是一大挑战,而在中国的道路环境中,快递员和外卖骑手等交通参与者的存在更是增加了交通的复杂性,这对FSD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不仅关乎安全性问题,还需要大量的数据支持以进行有效的训练。
特斯拉为了推动FSD在中国的部署,一直在努力解决监管方面的问题,比如计划在中国建立数据中心,并考虑将数据地图服务提供商更换为百度地图。然而,要同时满足中美两国的监管要求,特斯拉仍需探索更多的解决方案。 这一系列举措反映出特斯拉在全球扩张过程中面临的复杂挑战。尤其是在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日益受到重视的背景下,如何平衡各国的监管政策,成为跨国科技公司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特斯拉需要找到一个既能满足监管需求又能保证技术发展和用户体验的方法,这不仅考验其技术实力,也考验其在全球化过程中的适应能力和智慧。
另外,算力也是一大瓶颈。特斯拉在海外建了Cortex 超级计算集群用于训练 FSD,拥有约 10 万颗英伟达 H100 和 H200 芯片,是算力规模最大的车企,但这不能用于国内数据训练。
特斯拉正努力应对在中国面临的算力瓶颈问题。有消息透露,特斯拉可能考虑在中国租赁或建设算力中心以训练FSD(完全自动驾驶)系统。然而,目前尚不清楚这些算力中心是否能够满足中国庞大的数据训练需求。尽管如此,这一举措显示出特斯拉对中国市场的高度重视以及其积极寻求解决方案的决心。随着技术的发展和需求的增长,如何有效地提升算力以支持大规模的数据处理将成为未来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特斯拉此举不仅是为了优化其自动驾驶技术在中国的应用,也可能为其他面临类似挑战的企业提供有益的经验和参考。
FSD 入华,谁急了?
尽管尚未达到FSD(完全自动驾驶)的完整状态,特斯拉仍选择提前发布这一功能,这似乎表明公司正面临某种紧迫感。 特斯拉在FSD功能还未完善到理想状态的情况下便迫不及待地将其推送给用户,这或许反映了该公司正在承受着巨大的市场压力与竞争挑战。面对日益激烈的行业竞争和消费者对先进驾驶辅助技术的高期待,特斯拉可能希望通过不断迭代更新来保持其在电动汽车市场的领先地位。然而,这种激进的做法也可能引发安全性和可靠性方面的担忧,因此如何平衡技术创新的速度与质量将是特斯拉未来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特斯拉的销量似乎已触及增长上限。根据财报,特斯拉在2024年的总交付量为178.9万辆,与2023年的180.86万辆相比,下降了1.1%,这是特斯拉近十年来首次出现销量下滑。其两款主力车型Model 3和Model Y的销量表现也显得有些乏力。
特斯拉近五年交付量表现,2024 年出现了下滑
中国汽车市场上,围绕 Model 3/Y 目标市场出击的车型不在少数,去年爆款车型小米 SU7 闯进的特斯拉的 Model 3 的市场区间,Model Y 自去年下半年以来更是八方迎敌的状态,包括乐道 L60、智己LS6、阿维塔 07、极氪 7X、智界 R7 等皆是直击 Model Y 价格区间。
市场竞对增多削弱了特斯拉产品的竞争力,再加上特斯拉在近十年里一直依赖 Model 3/Y 两款车型(2016 年上市 Model 3,2023 年推出改款;2019 年发布的 Model Y, 2025年 1 月推出改款),而更低价的新品 Model 2/Q 一直未推,进一步影响了交付表现。
今年以来,特斯拉的交付情况似乎愈发艰难。与此同时,包括比亚迪、长安在内的多家国内车企和供应商正在积极推进“智驾平权”。高阶智能驾驶技术(如高速NOA、自动泊车及部分城市NOA功能)正逐渐普及到价格低至8万元级别的车型上。 这一趋势表明,消费者对于智能驾驶技术的需求日益增长,并且对先进技术的接受度也在不断提升。未来,随着更多车企加入这一竞争行列,智能驾驶技术有望进一步下沉,惠及更广泛的消费群体。同时,这也可能促使特斯拉重新审视其市场策略,以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特斯拉需要考虑如何调整产品线和定价策略,以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否则可能会面临更大的销售压力。
随着高级自动驾驶功能逐渐成为国产汽车的标配,特斯拉若想获得这一套件还需额外支付6.4万元,这将进一步降低其吸引力。缺乏高级自动驾驶能力的Model 3和Model Y两款车型的市场竞争力也将受到更严重影响。
在中国市场,特斯拉亟需 FSD 撑起腰杆。即使是阉割版本,特斯拉也不得不先妥协,以免错失市场的机遇;毕竟大中华区一直是特斯拉的核心销量来源。
反观国内车企,对于FSD入华并未表现出过多的担忧。从公开言论来看,各家态度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支持引进,希望通过特斯拉的力量推动智能驾驶技术的普及与教育;另一类则是静观其变,期待在特斯拉进入市场后,能够在复杂的国内路况中展开一场技术较量。 这种态度反映出国内车企对智能驾驶领域的高度关注以及对技术发展的积极心态。一方面,支持引进的车企意识到特斯拉作为行业先锋,能够带来先进的技术和理念,有助于整个行业的进步。另一方面,等待特斯拉进场的车企则更愿意在充分了解市场和技术趋势后再行布局,以确保自身产品的竞争力。这种多元化的策略选择也为国内智能驾驶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何小鹏曾明确表示,若特斯拉的FSD技术进入中国市场,将对小鹏汽车、华为等智能驾驶领域的企业带来积极的影响。
国内车企与FSD的正面交锋尚未到来,而进入中国的阉割版FSD主要是为了回应那些已经购买了FSD智能驾驶功能的用户,但这部分用户数量有限,在市场上的影响力也较为有限,难以引发大的波澜。
说到底,这是一次特斯拉的大胆尝试。虽然“FSD在中国上市”能够引起广泛讨论,但如果匆忙将一个尚未完善的FSD版本引入中国市场,最终可能会损害特斯拉的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