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之路:特斯拉FSD引领自动驾驶科技新时代
2月27日传来消息,“狼终于来了”,特斯拉的FSD在中国经过多次延期后,终于正式推出。尽管现阶段由于限制因素,无法提供完全版本的功能,但它确实已经进入了中国市场。
近日,小鹏汽车前自动驾驶产品高级总监刘毅林同样试用了目前版本的FSD,对其表现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他首先概述了国内目前FSD版本所面临的状况。由于信息量较大,并且使用了一些幽默的措辞,这里就不一一重复了。简单来说,就是“凭借国外的驾驶经验,在限制条件下操作”。
有了这样的背景,再来看他体验到的特斯拉FSD:
结论:从体验角度,与工程细节盘出玉石质感的中国品牌,差距不小。
而且所有的核心问题都在对本地化基础建设和交规的不适配,比如限时公交车道、待行区、复杂的红绿灯……包括人行横道会极端的礼让行人。
但他同时表示,从最终的表现里面,也能看到(FSD)基础实力的恐怖:
1. 静态感知能力:
纯视觉感知的精确性和感知范围均处于顶级水平,对于整体道路拓扑的推理几乎从未失误。各类雪糕桶、交通柱和普通障碍物的感知既精准又稳定。在这方面,国内仅有一家企业较为接近,其他企业的表现则有较大差距。
但他同时也指出,目前的FSD系统仍然大量依赖地图辅助功能,原因是FSD在从地下停车场B2层驶出时,就已经开始对地面上的交通情况进行推断和分析。
2. 动态感知能力:
登峰造极,在整整2小时的时间里,没有任何速度检测或Yaw角(即偏航角)出现错误的情况。对于负责动态感知的朋友来说,这句话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讨论自动驾驶系统的误刹车问题时,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纯视觉系统还是重度依赖激光雷达的方案,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纯视觉系统的准确度可能不足以应对所有复杂路况,而过度依赖激光雷达则可能导致成本增加和实际应用中的可操作性降低。因此,在这一领域内,技术的发展仍需不断探索与完善,以找到更加平衡且高效的解决方案。这表明,尽管自动驾驶技术已经取得了显著进步,但在确保安全性和可靠性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需要持续关注技术创新,并推动相关标准和法规的制定,以促进该行业的健康发展。
3. 博弈能力&响应速度&横纵配合:
远超预期,这个同样也被视为除了本地化差异之外的另一个挑战。
昨晚在繁忙的人车混行的市中心区域,系统几乎未出现失误,已经能够实现与人类反应速度同步,横向和纵向的配合流畅自如,动作之间的连贯性极为自然。在复杂的决策方面,得益于其出色的动态感知能力,表现得十分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