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远征与DeepSeek联手打造剧本文本:在精准语言与情感温度间探寻平衡
3月5日,据中国日报报道,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冯远征在采访中分享了他利用DeepSeek生成剧本的经验。 冯远征提到,他最近尝试了一种名为DeepSeek的新技术,用于辅助剧本创作。他认为这种技术不仅能够极大地提高创作效率,还能够为创作者提供更多的灵感来源。不过他也表示,尽管AI技术在许多方面都展现了巨大的潜力,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以及艺术作品中的深度思考依然是无法替代的。因此,在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时,也不应忽视传统创作方式的价值。
他表示,我曾尝试利用DeepSeek将一部小说转化为话剧剧本的提纲,结果非常令人满意。受到这一成功的激励,我进一步使用该工具来生成完整的剧本。 这项技术的发展无疑为文学创作带来了新的可能性。通过人工智能工具,作者能够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探索和转化他们的创意。这种方法不仅能够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还能帮助创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审视和理解故事结构。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人工智能在处理文本方面表现出色,但要达到真正触动人心的戏剧效果,仍需人类创作者的细腻情感与深刻洞察力。此外,这样的技术也引发了关于原创性和版权的新讨论。
冯远征提到,DeepSeek生成剧本的语言都非常严谨,但这也意味着它们可能缺乏人类的情感温度。 从我的角度来看,这种高度精确和逻辑严密的语言风格虽然能够确保故事的连贯性和合理性,但在人物情感的表达上却显得有些生硬。观众在观看时可能会觉得这些角色更像是遵循规则的机器,而非有血有肉的人。这或许会限制观众与角色之间的共鸣,从而影响整体的观感体验。因此,在追求剧本语言严谨性的同时,如何巧妙地融入更多人性化的元素,让角色更加鲜活生动,可能是未来需要探索的一个方向。
冯远征总结时提到,科技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但关键在于人类是否能够正确地驾驭科技,而不是被科技所操控。这一观点提醒我们,在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的同时,必须保持警惕,确保科技的发展始终服务于人的需求和福祉,而非成为控制人的工具。 这种观点强调了科技伦理的重要性,同时也警示人们在追求科技进步的过程中不应忽视人文关怀。我们需要不断地反思和调整,以确保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相协调,最终实现科技为人服务的理想状态。
随着AI大模型助手的大热,关于AI和艺术创作的讨论就一直没有停歇。传奇导演蒂姆·波顿(Tim Burton)曾表示,AI生成的艺术“非常令人不安”。据此前报道,美国著名演员尼古拉斯·凯奇(Nicolas Cage)也对AI提出了批评,他认为任何试图让人工智能改变表演的演员都可能走入“死胡同”,因为“机器人无法真正反映人类的真实状况”。 在我看来,尽管AI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引发了许多争议,但也不可否认它为艺术领域带来的新机遇。AI能够帮助艺术家们突破传统的创作方式,产生前所未有的艺术作品。然而,正如波顿和凯奇所指出的,AI生成的作品可能缺乏那种源自人类情感和生活体验的独特性。因此,在享受AI技术带来的便利的同时,我们也需要思考如何保持艺术创作中的人文精神与独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