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敲响警钟!辅助驾驶技术紧急处置考验,关键时刻2秒决定生死
4月7日消息,日前快思慢想研究院院长田丰指出,需借助法律法规强制规定自动驾驶系统在极端情况下必须采取特定安全措施。
当前,智能驾驶技术正快速推进,但其安全性仍面临诸多挑战。专家指出,首要任务是制定针对智能驾驶的技术安全标准,尤其是要在极限工况下设立强制性的安全措施,以确保车辆在极端条件下的可靠运行。与此同时,现有的交通法规体系也亟待调整,不应再沿用传统的规则来约束现代智能驾驶的发展,而应尽快适应新技术带来的变化。 在我看来,这一建议切中要害。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普及,我们确实需要一套更科学、更严谨的标准来规范行业发展。特别是在一些复杂场景下,比如暴雨天气或突发事故时,车辆必须具备足够的应对能力,这是对用户生命安全的基本保障。此外,传统交通法规更多基于人工驾驶模式设计,难以完全契合智能驾驶的特点。因此,及时修订相关法律条款,为新技术的应用提供支持,显得尤为重要。 总之,在推动智能驾驶发展的过程中,既要注重技术创新,也要加强制度建设,两者相辅相成才能实现行业的长远健康发展。
“第三层面则指向社会安全教育体系重构,建议将辅助驾驶应急处置纳入驾考范畴。”
针对小米SU7爆燃的时间,田丰还坦言:“碰撞前2秒左右报警,我们任何人都反应不过来”。
技术标准层面,国际通行的智驾系统接管缓冲期普遍设定为10秒以上。但田丰指出,目前多数车企的智驾系统均未达标。
目前,毫米波雷达在150至200米的探测距离与激光雷达300至500米的优势相比,直接影响了危险预判的时间窗口。那么,如何让系统为驾驶者争取到额外的10秒缓冲时间呢?
田丰指出,先进的自动驾驶技术不仅需要依赖领先的传感器,比如高精度摄像头,更离不开激光雷达的支持。激光雷达能够提供更为精准的环境感知能力,尤其是在复杂路况或夜间行驶时,其作用尤为关键。同时,在算力方面也必须达到极高的标准,才能确保车辆快速响应各种突发情况。这表明,未来自动驾驶的发展方向将是多技术融合与硬件性能提升的结合体。从目前的技术趋势来看,只有不断加大研发投入,突破现有技术瓶颈,才能真正实现安全可靠的自动驾驶体验。
智驾系统就像驾照一样,是车辆安全行驶的重要保障。每辆车在上路前都应经过严格的安全测试,就像驾驶员需要通过驾驶考试一样。只有确保技术的成熟与稳定,才能真正实现智能驾驶的安全性与可靠性。我认为,加强对智能驾驶系统的监管和认证至关重要,这不仅能够提升公众对自动驾驶技术的信任,也能为未来更广泛的应用奠定坚实的基础。毕竟,安全始终是科技创新的第一要义。
目前,许多自动驾驶系统的训练确实采用了开源数据,各家机构使用的数据量可能存在差异。然而,无论数据规模有多大,最终都会遇到未见过的场景,因为这个世界极其复杂。因此,有必要由国家制定统一的标准进行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