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交通为何选择1435mm轨距?哪吒踩风火轮都不够惊险!
《哪吒2》热映期间,推出了一系列精彩的衍生短片。其中,在一段春运宣传视频里,哪吒因无法通过安检,最终脚踏风火轮,在铁路上疾驰而去。
搞笑的是,对于哪吒的小短腿,在铁轨间跳跃还是相当费劲的。
那么,你知道铁路的轨距,即两条铁轨之间的宽度,具体是多少吗?
正确答案是:准轨,1435mm。
其实,在很早以前,各国铁路的轨距确实存在很大的差异,窄的轨距如610毫米、762毫米、891毫米,中等的轨距则有1000毫米、1067毫米、1372毫米、1435毫米,而宽的轨距甚至达到了1524毫米、1880毫米、2141毫米。这种多样性不仅增加了跨国运输的复杂性,也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和效率的低下。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不同轨距的存在主要源于早期各国在技术标准上的独立发展,缺乏统一规划。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这种差异对经济交流的阻碍日益显现,因此,推动轨距标准化成为了一种必然趋势。
1435mm这样的数字看似随机,其实都是有来历的。
早在古罗马时期,战车轮距就固定在4英尺8.5英寸,也就是1435mm,因为这是两匹战马并排奔跑的最优间距。
在工业革命期间,英国的道路已经形成了统一的马车轮距标准。英国工程师乔治·斯蒂芬森在设计铁路时,为了确保铁路与公路之间的顺畅衔接,并且兼顾现有工业设备的兼容性,决定采用1435毫米作为标准轨距。
19世纪中期,英国议会通过法案,将1435mm确立为标准轨距。
1937年,国际铁路协会做出规定:1435毫米的轨距为国际通用的标准轨距,1520毫米以上的轨距是宽轨,1067毫米以下的为窄轨。
中国铁路历史上曾存在多种轨距标准,导致情况较为混乱。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决定统一采用1435毫米的标准轨距,这一轨距具有出色的技术经济优势,并且便于与国际标准接轨。
如今,全球约有55%的铁路线采用了标准轨距,而除了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芬兰等少数国家外,绝大多数高速铁路均采用标准轨道。这一现象反映了全球铁路系统在标准化方面的显著进展。尽管不同国家的地理环境和历史背景各异,但标准轨距的普及无疑大大提升了跨国列车运输的效率和便利性。这不仅促进了国际间的物流交流,也为旅客提供了更为便捷的出行选择。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轨距的统一也对一些拥有特殊轨距的国家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平衡既有基础设施与新技术的发展,将是未来铁路建设中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轨距测量是铁路维护的重要环节。
传统测量方式依赖于轨距尺,这种工具呈L形,两端配备测量头,可以直观地读取轨距的具体数值。在我看来,尽管轨距尺在铁路建设和维护中仍然扮演着重要角色,但随着技术的进步,引入更先进的电子测量设备可能会提高工作效率和准确性。毕竟,在追求高效与精准的时代背景下,任何有助于提升测量精度和速度的方法都值得我们去关注和尝试。 这样的改进不仅能够减少人为误差,还能加快施工进度,确保轨道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同时,对于那些习惯于传统方法的人来说,接受新技术可能需要一段时间的适应期,但这无疑是一个推动行业进步的好机会。
现代测量技术采用了激光轨距仪等高科技设备,能够实现高达0.1毫米的测量精度。
根据《铁路技术管理规程》,标准轨距的允许误差范围是6/-2毫米。在曲线地段,还需考虑轨距加宽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