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传统,川渝工匠引领全球科技潮流」
1月9日上午10时,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五年来的相关情况,并就记者提问进行了回应。这一系列举措不仅展示了成渝地区在过去几年中的显著发展成就,还为该地区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无疑是近年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它不仅促进了川渝两地在交通、产业、生态等多方面的深度融合,也为西部地区的整体崛起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此次新闻发布会详细介绍了这一战略实施以来取得的具体成效,这无疑增强了社会各界对该地区发展前景的信心。 然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发展仍面临一些挑战,如如何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以及如何更好地实现区域内的协调发展等。这些问题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共同努力,才能确保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在未来能够持续健康发展,成为带动西部乃至全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发布会上,在讨论两地产业发展时,四川省副省长李文清提供了一组数据:“目前,全球有三分之二的iPad、接近8000万台笔记本电脑以及超过1亿台智能手机均产自川渝地区。”他指出,电子信息产业是川渝地区最具创新实力和最佳产业基础的支柱产业。近年来,两地在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智能终端等领域不断补强产业链,使得成渝地区迅速崛起,一跃成为全球前十大电子信息制造业集聚区。
构建高效分工、错位发展、有序竞争、相互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一项重大任务。近年来,两省市聚焦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制造、特色消费品等重点产业,在产业配套、平台建设等方面协同发力,推动产业链上下游深度融合。
注意到,从经济总量来看,五年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地区生产总值不到6.3万亿元,预计到2024年将增长至8.6万亿元,五年内实现了两个万亿元级的跨越,占全国的比重由6.3%提升到6.5%以上,对西部地区乃至全国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带动作用显著增强。从产业体系来看,两地共建了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先进材料、特色消费品等四大万亿级产业集群,汽车产量和电子信息产值均超过全国的十分之一。
成都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曹俊杰透露,成渝两地已建成全球最大的OLED生产基地和中国最大的柔性显示产业集聚地。两地汽车零部件全域配套率已提升至80%。同时,两地在生物医药、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等重点领域实现联动发展,加快构建具有成渝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此外,成都的电子信息产业规模突破1万亿元,全球近一半的高端柔性屏出自成都制造。成都的经济总量达到了2.2万亿元。 这一系列成就展示了成渝地区在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制造业方面的强劲势头。特别是电子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不仅推动了当地经济增长,也增强了区域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随着两地在生物医药、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等领域的深入合作,未来成渝地区有望成为我国西南地区乃至全国的重要经济增长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