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巨头联手,揭秘未来电脑主宰者!
虽然NVIDIA吸引了大部分的关注,但我们对隔壁AMD和Intel的新品也保持着密切的关注。
今年,两家科技巨头相继推出了他们的新款处理器,引发了业界的广泛关注。从技术规格来看,这两款新品在性能和能效方面都有显著提升,尤其在人工智能计算能力和功耗控制上表现突出。这不仅体现了半导体行业的快速进步,也预示着未来智能设备将更加智能化和高效化。不过,随着技术的不断升级,如何平衡性能提升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将是整个行业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 (此处为对原文内容的评价)新款处理器的推出无疑是科技领域的一大亮点,它们不仅代表着技术的进步,还可能引领新一轮的技术革新。然而,在追求高性能的同时,我们也不应忽视对可持续发展的关注。
RTX 5090D
至于为何要单独讨论处理器,原因很简单:今年各品牌处理器的命名规则,实在是过于混乱。
就连编辑部这种经验丰富的数码宝贝,最近也经常把处理器型号弄错。
假如我现在向大家介绍一款处理器型号——AIMax395,你们能够推测出这是哪家公司的产品,并了解它的性能大致处于什么水平吗?
经过我的精准预判,如果我们这样的专业人士尚且会搞错型号,那么在产品上市一段时间后,普通消费者极有可能会因为混淆型号而购买错误的产品。 这种现象反映了当前市场上产品型号命名的复杂性和混乱性,这对消费者选择合适的产品构成了不小的挑战。制造商应当考虑简化型号体系,提高信息透明度,以帮助消费者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一想到这事儿,我就觉得不能让大家搞不清这玩意儿,于是快马加鞭,赶在春节放假前肝出了这篇帮你认清处理器型号的文章。
特别是过年之后计划购买笔记本电脑的大学生和上班族们,看完这篇绝对不会后悔。
当然,如果你觉得内容太长,可以直接拉到文章底部查看简要总结~ 请将上述段落修改为意思相近的原创内容,新闻内容的主要部分不得更改,包括其中的数据、日期和固定的中文表达方式也应保持不变,不得歪曲事实;同时,这不是一个问答环节,需要直接给出中文回复。
>/ Intel
首先是我们的老朋友英子,英子在本次CES上发布了许多新款笔记本处理器,加上去年的产品,这一系列的信息还真不是一两句话能说得清楚的。
Intel目前最新的处理器阵营有足足 5 个系列,分别是桌面端 200S 系列、游戏本 200HX 系列,全能本 200H 系列,低压处理器 200U 系列,以及去年的轻薄本旗舰 200V 系列。
作为新闻从业者,我想简要地梳理一下这个话题。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面对复杂的信息环境,确实很容易让人感到困惑。但不用担心,我会带领大家一起逐步理清头绪。 在当前的信息爆炸时代,我们每天都被海量信息所包围。这不仅要求我们具备快速获取关键信息的能力,更需要我们拥有辨别真伪、分析局势的眼光。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感到迷茫和不知所措,但只要我们保持冷静,学会筛选和整合信息,就能够更好地理解事件的本质,做出合理的判断。 例如,在处理复杂的国际关系问题时,我们需要综合考虑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因素,而不仅仅是关注表面的现象。通过深入分析和理性思考,我们才能形成全面而准确的观点,从而为社会提供有价值的见解和建议。 总之,在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时,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批判性思维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这个充满变数的世界中找到正确的方向,为推动社会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首先是桌面端200S系列,最近这段时间,这款产品因为被指责没有充分挖掘其性能潜力,反而过于关注功耗控制而受到了不少批评。 从市场反馈来看,200S系列确实有些令人失望。在当前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用户们对高性能的需求日益增长,而该系列似乎并没有完全跟上这种需求的步伐。特别是在高性能计算和游戏等高负载应用场景下,这种倾向可能会让不少消费者感到不满。不过,也有人认为适度控制功耗有助于提升产品的整体稳定性和使用寿命,因此对于这一策略也有不同的声音。
这代产品我们也测了,并且把它狠狠批判了一番。
而且有一点比较迷惑,尽管整个桌面端对外的叫法是 200S 系列,但这个系列每款处理器的具体型号后缀却是 K 或者 KF ,比如 Ultra 9 285K 或者 Ultra 5 245KF 这样的名字。
不过往好了想,起码这个后缀跟之前的桌面端处理器是一样的,一点没变。
这时估计不太了解处理器的朋友们可能已经感到困惑了,Intel 不是按第几代来命名处理器的吗?比如之前推出的13代和14代酷睿,还有大家熟悉的i7-13700K、i9-14900K等型号。这是否意味着Intel在处理器架构上又有了新的突破?实际上,这种命名方式的变化反映了技术发展的步伐,也体现了厂商为了适应市场变化而不断调整策略的现实。 随着技术的进步,处理器的迭代速度越来越快,每一代产品都会带来性能上的显著提升。从用户的角度来看,这样的命名方式变化可能会让人一时摸不着头脑,但这也恰恰说明了科技领域日新月异的发展态势。对于消费者而言,关注这些细微的变化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产品的性能和适用场景,从而做出更加明智的选择。
嗯。没了,Intel以后的产品线都叫 Ultra XXX 了。
不过好消息是,整体的命名规则依旧沿用之前的逻辑,比如第二代 Ultra 就可以叫做 Ultra 9 285K ,大家可以简单理解成对应之前的 i9-14900K 处理器。
同理,Ultra7和Ultra5分别比Ultra9低一个级别和两个级别,可以简单类比为之前的i7和i5。
而后面这个 285K ,第一位数字指的就是代数,这和之前 13 代、 14 代处理器逻辑也都是相同的。
最后,这款K或KF型号同样支持超频功能,但KF版本没有集成显卡,因此用户需要额外购买一块独立显卡。而F系列则既无法进行超频也不具备集成显卡。
只能说,谢谢英子没有把大家熟悉的后缀给改掉。
截止我写这篇稿子为止, 200S 系列一共出了十几款,不过咱们目前在电商平台能买到的,也就上面这张图里的四五款,也还算好说。
可笔记本处理器这一块的产品线和型号确实不少,咱们直接进入正题。
首先是游戏本处理器和全能本处理器,采用了桌面端相同的 Arrow Lake 架构。
之前大家就吐槽过这一代桌面处理器光顾着降低功耗,性能却没啥长进,但恰恰是这样的特性,非常适合放在看重功耗的笔记本电脑上面。
于是英子就发布了 HX 系列游戏本处理器,全称一般按照 Ultra 9 275HX 这样的方式命名。
HX后缀在游戏本处理器中的应用已经相当广泛,这使得它变得相对容易记忆。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这种一致性的命名方式确实有助于简化选择过程,尤其是在面对市场上琳琅满目的产品时。然而,尽管这种命名策略便于记忆,但是否能够真正帮助用户理解处理器的具体性能和适用场景,还有待商榷。毕竟,最终决定购买哪款设备的因素往往不仅仅在于某个字母或数字的不同,而是需要综合考量性能表现、散热设计以及价格等多方面因素。因此,虽然HX后缀为挑选游戏本提供了一定的便利性,但对于追求极致体验的玩家来说,深入研究具体规格和测评依然不可或缺。
另外,此次发布的HX系列处理器,英子同样一口气推出了6款,涵盖了从Ultra5到Ultra9的全线产品。
我对即将配备新处理器的游戏本在性能和功耗方面的表现也非常期待。
但是,这次英子推出了一款H系列,对应的是全能笔记本,名称通常会按照Ultra9285H这样的格式来命名。
简单来讲,这个系列显然是为市场上的主流笔记本电脑设计的,与之前推出的H系列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这样的产品布局显示出制造商对于市场需求的敏锐洞察力。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消费者偏好的变化,能够迅速调整产品线以满足主流用户需求的品牌,无疑将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占据有利位置。这种策略不仅有助于巩固其现有客户群,同时也可能吸引那些寻求性价比高的新用户。
再换言之, 5000 块的主流 Windows 笔电市场,接下来就是由这批处理器撑起来的。
当然,由于都采用了最新的ArrowLake架构,这批笔电的实际性能和续航表现如何,目前还难以判断。毕竟,纸面上的技术参数和最终的产品表现之间往往存在差距。只有等到厂商将成品真正交付市场,我们才能对这些设备有更准确的认识。 这种情况下,消费者和行业观察者都应保持一定的耐心,等待更多实际测试结果的出炉。技术的进步固然令人兴奋,但最终还是要通过产品的实际表现来验证其价值。
我盲猜一个,续航表现优于前一代Ultra,但仍然不及苹果和Intel即将推出的LunarLake系列。
这个时候大家应该注意到了亮点,对啊,去年你们不是前往德国参加了Intel的新品发布会吗?那个LunarLake架构又有什么新进展呢?
这就是Intel今年最抽象的地方了,他们不仅全线改名,还做了两种不同的架构,用在两批不同的处理器上面。
像我们之前讨论的ArrowLake架构,它已经成为新一代处理器中的主流选择。这一架构的广泛应用不仅体现了技术进步的趋势,也反映了行业对更高性能和能效比的追求。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ArrowLake架构会更加成熟,为用户带来更优秀的计算体验。
但与此同时,Intel为了追击苹果的 M 系列处理器,硬是单独给轻薄笔记本开了个小灶,研究了一个 Lunar Lake 架构出来。
LunarLake架构对应的产品线为200V系列,通常命名为Ultra9288V这样的格式。
这个200V系列在Intel的产品线中确实显得非常独特,其V后缀在命名上与其他如H和HX系列明显区分开来,这表明它在设计和定位上有着自己的特殊之处。这种差异化策略可能反映了Intel对不同市场需求的精准把握,同时也为用户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空间。通过这种方式,Intel不仅能够满足高性能计算的需求,还能够针对特定应用场景提供优化的解决方案。这种产品细分的做法无疑增强了Intel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并且有助于巩固其在行业中的领导地位。
这款设备的目标直指MacBook Air这样的高端轻薄本,这也是Windows x86笔记本在续航方面首次能够与搭载苹果M系列芯片的产品相媲美的时刻。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这样的进步无疑是一个重要的突破,表明了Windows阵营在性能与能效之间的平衡上取得了显著进展。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有理由期待未来会有更多类似的创新出现,这不仅会提升消费者的使用体验,也将进一步推动整个行业的技术革新和发展。
因此使用该品牌的产品价格都不菲,至少在8000元以上,而且这些笔记本电脑的工艺和触感也非常出色。
但令人遗憾的是,这或许将是Intel唯一的V系列产品线,未来英特尔可能不会再对这一系列进行更新了。
其实我们编辑部对这批可以与MacBook Air相媲美的Win X86笔记本还是颇为赞赏的。这些设备不仅在性能上不输于苹果的产品,还为那些追求高端轻薄本的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余地。 个人认为,这些Win X86笔记本的推出对于整个市场来说是一个积极的信号。它不仅丰富了消费者的选择,也促进了不同操作系统之间的良性竞争,这对于推动技术进步和创新有着重要意义。同时,这也表明Windows阵营正在努力缩小与macOS设备之间的差距,为用户提供更加多元化的选择。
唉。还是希望英子能再考虑一下吧。
咳咳,V系列作为品牌的高端产品线,一直致力于打造轻薄且续航持久的笔记本电脑。与其他系列产品不同的是,V系列采用了独立的设计架构,确保了其在性能与便携性上的独特优势。这种专注于高端市场的策略不仅体现了品牌对技术创新的不懈追求,也满足了消费者对于高品质产品的期待。 这样的设计思路展现了品牌对市场趋势的敏锐洞察力以及对用户需求的深刻理解。通过坚持独立开发,V系列能够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个性化和差异化的选择。这也表明,即使是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专注于用户体验和品质仍然是赢得市场的关键。
除此之外,英特尔还推出了一款名为U系列的低压处理器产品线,通常以Ultra7265U这样的格式进行命名,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并没有Ultra9这一版本。 这个消息揭示了英特尔在处理器市场上的新布局,进一步丰富了其产品种类。通过引入U系列低压处理器,英特尔不仅满足了市场对更高效能与更低功耗产品的追求,也展示了其在技术创新方面的持续努力。这表明,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消费者需求的变化,英特尔正积极调整其产品策略,力求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保持领先地位。
这款产品显然定位在了比H系列更低的市场区间,主要瞄准了入门级笔记本电脑用户,甚至可能会被用于一些NAS(网络附加存储)设备上。这样的定位策略显示出厂商希望进一步拓展市场份额,并满足那些对性能要求不高但又需要基本计算能力的消费者需求。这不仅体现了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也反映了技术进步使得高性能硬件成本下降,从而能够惠及更广泛的消费群体。
这个系列虽然外观看起来比较朴实无华,但它竟然采用了最新的Intel 3工艺,这确实让人眼前一亮。这种配置上的出人意料,不仅体现了品牌在技术上的突破,也给消费者带来了更多的期待。这样的设计思路值得肯定,毕竟在简约中蕴藏高科技才是真正的实力展现。 通过这样的配置,可以看出厂商在努力平衡成本与性能,同时也在向市场传递一种理念:高端的技术不一定需要豪华的外表来衬托。这样的产品策略既能够吸引追求性价比的用户,也展示了品牌对于技术创新的执着追求。
总算梳理了Intel今年的处理器系列,简单来说,其命名方式从之前的字母i加数字型号,改为了现在的Ultra加数字型号。
在笔记本电脑系列中,HX代表游戏本,H系列属于主流型号,V系列是高端长效续航的轻薄本,而U系列则是入门级产品。
是不是觉得稍微理清了一点门路?
然而,我要指出的是,Intel的产品线相对来说已经算是比较容易记忆的了,相比之下,AMD那边的产品命名已经混乱不堪。 在我看来,Intel在产品命名上的相对一致性和逻辑性确实为其用户带来了便利。而AMD这边则显得有些杂乱无章,这无疑给消费者在选择产品时增加了难度。希望两家公司都能在未来的策略中更加注重产品的清晰度与易理解性,以帮助消费者更好地做出选择。
>/ AMD
其实AMD处理器之前确实很容易记住,桌面端产品线基本上就是以Ryzen 99950X这样的命名方式为主,数字越大通常意味着是更新、更强的产品。不过,随着技术的发展和产品线的丰富,AMD也开始引入更多的变化来区分不同系列和性能等级的处理器,这虽然增加了辨识度,但也使得消费者需要花更多时间去理解这些复杂的命名规则。尽管如此,这种策略也表明了AMD在不断适应市场的需求,力求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
笔电之前也大差不差,比如 Ryzen 7 8845HS 这种,上一代就叫 7840HS ,讲真挺容易记的。
到了今年,桌面端的情况还算稳定,继续使用之前的命名方式,然而在笔电领域则彻底放飞自我了。
请听题, AMD Ryzen AI 9 HX 370 、 Ryzen AI Max 390、Ryzen AI 9 HX PRO 375 这三款处理器,哪个型号更高?
真的,我不知道今年这批产品是谁命名的,建议苏妈把这个人开除。
不过大家不用惊慌,我依然依靠自己不算敏锐的思维,为大家简要梳理了一下这段情况。 当前形势下,虽然信息繁杂,但冷静分析还是能够抓住一些关键点。通过观察与思考,我认为重要的是要保持理性,避免盲目跟风。面对复杂多变的情况,我们需要更加细致地审视各种信息来源,确保获取的信息准确可靠。这样才能在纷扰中找到正确的方向,做出明智的判断。
AMD最近推出的处理器产品线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之前发布的AI300系列,例如Ryzen AI9 HX370等型号。 在我看来,AMD这次的产品布局无疑是对市场的一次有力回应。AI300系列不仅继承了前代产品的优势,还在性能和能效方面有所提升,这对于追求高性能计算的用户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随着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的发展,这类处理器在处理复杂任务时展现出的强大能力,使其成为众多行业解决方案的理想选择。此外,AMD通过不断优化其产品线,也进一步巩固了其在竞争激烈的处理器市场的地位。
这个系列,可以简单理解成之前在笔电上推出的7000和8000系列的后续产品。
这款AI300系列的性能相当不错,其CPU、GPU和NPU均采用了全新架构,能够与对面英子的采用LunarLake架构的200V系列一较高下。
在今年的CES上,AMD再次扩展了其产品线,新增了AI200、AI200PRO和AI300PRO系列处理器,提供了众多不同的型号选择。
入门用户可以选择AI200系列笔记本电脑,这款产品在性能和价格方面都能满足日常使用需求。对于追求高端配置的用户,AI300系列笔记本电脑是更好的选择,它提供了更强大的处理能力和更多的专业功能。至于PRO系列,则主要是为那些有特殊需求的企业和商业用户提供服务,普通消费者可能并不需要这些高级功能。 从整体来看,AI系列笔记本电脑的产品线划分清晰,能够很好地覆盖不同层次的用户需求。AI200系列凭借其均衡的表现,无疑是新手用户的理想选择。而AI300系列则通过提供更专业的性能和功能,吸引了对设备性能有更高要求的用户。不过,对于大多数普通消费者而言,PRO系列可能确实有些“过剩”,并不太实用。
但这还没完, AMD 在今年 CES 又发布了新的 AI MAX 系列处理器。
更变态的是,这个系列不仅有 AI MAX PRO ,还有 AI MAX+ 和 AI MAX+ PRO 。
我说哥们儿,各位媒体同仁确实不易,我们要准确地将型号传达给读者。
同理,这个PRO系列我们可以暂时忽略,重点还是放在MAX和MAX上。大家可以简单理解为这是AI300系列的一个强化版。我个人认为,这种升级方式表明了技术发展的一个新趋势,即在特定领域内通过增强现有产品线来实现性能飞跃。这样的策略不仅能够满足市场需求,还能有效利用现有的技术和资源平台,从而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修改后的内容: 这个PRO系列我们不用管,主要还是看MAX和MAX,大家可以简单理解成这是AI300系列的超级加倍版本就可以了。
在AMD的强项——集成显卡方面,他们再次展现了非凡的实力。最新的AIMax395处理器配备了惊人的40核核显。这一进步不仅展示了技术上的突破,也意味着用户可以在不依赖独立显卡的情况下,享受到更强大的图形处理能力。 这样的提升无疑会吸引那些寻求高性能且追求性价比的消费者。对于游戏爱好者和专业图形设计师来说,这意味着他们能够以更低的成本获得更好的图形体验。同时,这也预示着未来计算设备中的集成显卡将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其性能和功能的增强将不断缩小与独立显卡之间的差距。
该参数的性能表现已接近隔壁苹果的M4Max芯片,同样配备了40核的GPU。
而据我的小道消息, AMD 这次核显的性能有希望干掉 RTX 4060Ti 。
有一说一,尽管这次的处理器名称有些难以记住,但其性能表现却相当抢眼。
这颗处理器,也是在老黄的50系GPU之后,另一个让我感到兴奋的新产品。
好了,AMD最新推出的AI200和AI300系列分别瞄准了入门级和高端笔记本市场,而AIMAX系列则致力于提供顶级性能,并且配备了一个非常强大的集成显卡。
PRO 系列大家不用管,更多是针对企业相关的额外功能。
另外,桌面端游戏神 U X3D 系列也推出了笔电版本,叫做 Ryzen 9 9955HX3D , buff 直接叠满了。
到这里,红蓝两家在2025年的处理器布局,给大家简单梳理了一下,说实话情况还是相当复杂的。
>/ 省流总结
在文章的最后,我再跟大家总结一下:
在Intel的笔记本阵营中,HX系列专为高性能游戏本设计,H系列适合主流全能本用户,V系列则是追求长续航与轻薄体验的旗舰选择,而U系列则面向那些对性能要求不高的入门级用户。至于桌面端,仍然以K和KF作为高性能版本的标识,非K结尾的产品则代表了标准配置。 这种分类方式使得消费者能够更直观地根据自身需求选择合适的产品。HX和H系列在游戏和多任务处理方面提供了强大的支持,非常适合游戏玩家和专业设计师等对设备性能有高要求的用户。V系列则特别吸引那些需要长时间移动办公的专业人士,它在轻薄设计与电池寿命上有着出色的表现。U系列虽然性能相对较低,但对于日常办公、上网浏览和娱乐休闲来说已经足够。而在桌面端,K和KF系列也很好地满足了超频玩家和高端用户的需要,而非K系列则更适合一般家庭和办公室使用。这样的产品布局既考虑到了不同用户群体的需求,也为用户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
AMD方面,AI200系列主要面向入门级市场,AI300系列则定位于高端市场。AIMAX系列凭借其出色的核显性能受到关注,而带有X3D后缀的处理器则专注于提升游戏性能。 这种产品布局显示了AMD在不同市场的全面覆盖。从入门级用户到高端消费者,再到专业游戏玩家,AMD都在努力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特别是AIMAX系列的推出,表明AMD在追求高性能核显方面不遗余力。此外,X3D系列处理器的加入也进一步强化了AMD在游戏领域的竞争力。这不仅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也反映了AMD在技术创新上的持续投入。
桌面端方面并无太大变动,依然遵循奇数迭代的规则,从5000系列升级到7000系列,如今则是推出了9000系列。并且可以注意到,型号数字越大,其性能表现也越优秀。
以上就是这篇文章的所有内容了。说实话,让大家改掉已经沿用了多年的命名规则,重新开始,就连我们这些数码产品爱好者都经常记混,更不用说普通的消费者了。
希望这篇文章能为您的选购提供一些帮助,因为处理器对于一台电脑来说至关重要。如果选择了错误的型号,使用起来肯定会感到不便。
当然,我们手上的新产品也逐渐增多,这些新品都搭载了最新的处理器,并且将会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陆续发布。看来今年针对这些新处理器的评测工作依旧会非常繁忙。 这样的趋势表明,各大厂商正加快步伐推出采用新型处理器的产品,以满足市场对高性能设备日益增长的需求。这不仅为科技爱好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同时也预示着新一轮的技术竞赛已经拉开帷幕。随着这些新品的逐步亮相,我们可以期待看到更多创新的功能和更卓越的性能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