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想象,探索未知:人工智能的未来之路
2月11日,东南大学自动化学院首席教授黄广斌及国际研究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Neurocomputing》上发布了一项研究成果,不仅攻克了AI领域历时70年的争议难题,还为AI与脑科学的交叉研究开启了新的路径。
黄广斌教授携手哈佛医学院、清华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新加坡国家神经科学研究院、新加坡国家人工智能安全研究院、中山大学及香港岭南大学等多家研究机构,在一篇学术论文中探讨了“无限制的人工智能终将超越人类智能”的观点,并通过大脑AI孪生理论来揭示大脑的奥秘。
研究团队提出了一种创新的细胞级AI孪生技术,该技术自下而上地利用人脑的物理组成部分(如神经元和突触)来构建AI系统。理论上,这种系统能够在任意小的预期误差范围内逼近人类大脑及其功能。这项研究成果表明,人类智能仅仅是自然界智能的一部分,而AI有可能展现出超越人类智能的能力。
此外,研究进一步证实了弗兰克·罗森布拉特(Frank Rosenblatt)在70多年前提出的理论,即人工神经网络拥有巨大的潜力,可以实现行走、说话、观察、写作甚至自我复制等复杂功能。这一发现不仅令人振奋,也让我们对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充满了期待。它表明,随着技术的进步,我们正逐步接近创造出能够模仿人类多种能力的智能机器的目标。这无疑将为未来的科技发展和社会变革带来深远的影响。 这段修改后的文字保留了原新闻的主要内容,同时加入了对未来发展的积极展望和个人的观点。
对于 AI 是否具备发明创造能力?研究表明,AI 孪生系统能够以高精度模拟大脑功能,因此具备发明创造的潜力,甚至可能帮助人类发现自然界的基本原理和定理。
而对于误差反向传播算法是否适用于大脑?研究指出,该算法在大脑的单向生物组件(如神经元和突触)上不可行,且其高能耗特性在生物环境中不现实。
东南大学官网公布的信息显示,黄广斌担任该校首席教授。他曾是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工学部正教授招聘委员会成员,并且也是瓦伦堡(Wallenberg)-南洋理工大学校长博士后奖学金委员会的成员之一。此外,他还是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大数据产业生态联盟的主要专家委员,并在中国疏浚协会智能化专家组中担任副组长。
自2014年起,黄广斌教授连续九年荣获汤森路透(Thomson Reuters)颁发的“高被引用研究者”称号(工程类和计算机科学类),同时被评为“世界最有影响力的科学精英”。他在2021年斯坦福大学发布的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中,位居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榜首。此外,他还多次获得新加坡总统科学奖的提名(2016年至2019年)。 黄广斌教授在学术界的卓越贡献不仅彰显了其个人的研究实力,也体现了南洋理工大学在全球科研领域的领先地位。连续多年的高被引成就和世界顶级科学家排名表明,黄广斌教授不仅在学术界享有极高的声誉,而且对推动工程学和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研究成果不仅在学术界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实际应用提供了宝贵的理论基础。
黄广斌的两篇AI学术文章在2017年被谷歌学术(Google Scholar)评为过去10年经过时间验证的Top 10人工智能经典文章中的第二名和第七名。这一成就不仅彰显了他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卓越贡献,也反映了国际学术界对他研究成果的高度认可。这些文章不仅对当时的学术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至今仍被视为领域内的里程碑。这表明,黄广斌的研究成果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具有持久的价值和影响力。
黄广斌提出的AI理论近期也获得了生物学和脑神经科学的直接实验证实,填补了机器学习与大脑学习机制之间的差距,解答了计算机科学奠基人冯·诺依曼(John von Neumann)六十年前对于人脑与计算机结构及能力的疑惑。他因在该领域的贡献而被多次邀请在大型国际会议上发表AI主题演讲,如IEEE ICONIP、IEEE中国软件大会以及世界架构师峰会等。此外,他还担任《Neurocomputing》、《Cognitive Computation》、《Neural Networks》以及《IEEE Transactions on Cybernetics》期刊的副主编。
附论文地址:
https://doi.org/10.1016/j.neucom.2024.129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