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极限,定义全新主流体验
黑盒包装是英特尔专为中国市场设计的特供版桌面级处理器。自特供版问世以来,每一世代的英特尔酷睿新品中,那些备受推崇的高性价比型号几乎都推出了特供版本,例如i5-14490F、i7-13790F等,这些型号均是组装电脑用户的首选。
随着英特尔酷睿Ultra 200S系列桌面级处理器的推出,黑盒特供版也正式迈入了酷睿Ultra时代。这款新品拥有全新的架构和优化的能效与性能表现,不知是否还能保持其一贯以来的良好口碑?
本篇评测,我们将从酷睿Ultra 5230F的角度出发,深入了解新一代酷睿黑盒特供版处理器的性能表现。
首先需要强调的是,“F”后缀的处理器并没有内置核显功能,所以必须配备独立显卡才能正常使用。如果用户没有独立显卡的需求,在选购时应选择不带“F”后缀的处理器型号。
Arrow Lake架构特性回顾
酷睿Ultra 5230F属于ArrowLake处理器系列,其CPU部分使用了TSMC的N3B工艺,而I/O模块则采用了TSMC的N6工艺。各计算模块之间通过Die-to-Die接口连接,并运用了英特尔的Foveros 3D封装技术。
相比上一代的RaptorLake,全新的ArrowLake处理器在架构设计上进行了大幅度的改进。不过,它并没有完全向新一代移动平台的LunarLake架构靠拢,反而更像是一种结合了上一代MeteorLake和LunarLake特性的混合体。
在整体Die结构上,ArrowLake与MeteorLake更为相似,包含计算模块、GPU模块、SoC模块、I/O模块以及填充模块(无器件,主要用于使芯片受力均衡,防止损伤),而不是像整合后的LunarLake那样划分为计算模块、平台控制模块和填充模块。
ArrowLake的核心架构设计与LunarLake保持一致,继续采用最新的LionCove微架构作为性能核(P-Core),而能效核(E-Core)则采用了Skymont微架构。为了提升散热效果,ArrowLake在CPU核心布局上做了调整,由原来的P-Core与E-Core分区域布置,改为了交错式布置结构。这一改变不仅有助于提高处理器的整体效率,还可能在降低功耗的同时增强散热管理能力,从而提供更稳定的性能表现。 这种设计上的创新表明,新一代处理器正在不断寻求平衡性能与能效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反映出半导体技术发展中的新趋势,即通过优化内部结构来提升整体系统性能。这样的改进对于追求高性能计算和长电池寿命的用户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它意味着未来设备可能在不牺牲续航的前提下提供更为强劲的表现。
如下图所示,可以看到Arrow Lake的小核包含4个E-Core,4个E-Core组成一个簇,4个簇包含16个E-Core核心,它与P-Core之间为交替分布。
ArrowLake在规格参数方面进行了相应的升级,P-Core的二级缓存从2MB增加到了3MB,并且每个P-Core都有独立的二级缓存。同时,每4个E-Core集群则共享4MB的二级缓存。最终,P-Core与E-Core能够共享高达36MB的三级缓存。这些改进使得ArrowLake即使去掉了超线程技术并且稍微降低了P-Core的频率,仍然能保持超越前代产品的性能表现。 这样的升级不仅提升了处理器的多任务处理能力,同时也增强了其在单核性能上的竞争力。尤其是在如今对多核处理能力和缓存需求日益增长的应用场景下,这些改进无疑为用户带来了更加流畅和高效的操作体验。ArrowLake的这些调整表明,即便是在基础频率有所调整的情况下,通过优化架构和增加缓存容量,依然可以在性能上取得显著提升。
此外,ArrowLake的P-Core在时钟控制方面进行了更为精细的优化,不仅提升了效率,还降低了对电压和频率的要求,从而实现了性能的进一步提升。与第14代酷睿相比,其电压调整更为平缓,总体来说,这种设计旨在实现稳定而稳步的性能提升。
ArrowLake首次在桌面级处理器中配备了NPU,其算力达到13TOPS,并且引入了全新的Xe-LPG架构核显。
测试平台配置与驱动信息
在深入探讨了架构特性的细节之后,让我们转向本次测试所采用的硬件平台配置。此次选用的硬件平台包括了最新的处理器、大容量内存以及高速固态硬盘,确保了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这样的配置不仅能够满足当前高性能计算的需求,同时也为未来的软件优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选择这样先进的硬件配置进行测试是非常明智的决定。它不仅能帮助我们更全面地评估系统的性能表现,还能揭示出系统在面对高负载情况下的真实反应。这对于技术爱好者、开发者乃至普通用户来说,都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信息。通过这样的测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硬件配置对系统性能的影响,从而做出更加合理的选择。
酷睿Ultra5230F是一款10核心10线程的处理器,最高睿频可达5GHz,并配备24MB三级缓存。它的基础TDP为65W,最大TDP为121W,采用了TSMC N3B制程工艺。为了更好地评估其性能表现,我们加入了酷睿Ultra5245K的跑分作为参考对象。酷睿Ultra5245K是一款14核心14线程的处理器,最高睿频为5.2GHz,基础TDP为125W,最大TDP为159W。 从这些数据来看,酷睿Ultra5230F在核心数量上虽然不如酷睿Ultra5245K,但其在功耗控制方面表现出色,这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其能效比的优越性。尤其对于注重能效比的用户而言,酷睿Ultra5230F可能是一个更为理想的选择。此外,尽管酷睿Ultra5245K在频率和核心数上略占优势,但两者的实际性能差异还需要根据具体应用场景来综合考量。
接下来我们从理论性能入手,看看这颗处理器的性能表现到底怎样?
单核与多核理论性能测试
英特尔酷睿Ultra5230F作为酷睿Ultra200S系列的一部分,在追求高能效的同时减少了核心数量。尽管如此,由于其仍然维持在5GHz的高频,单核性能表现不俗。根据CPU-Z的单核测试结果显示,酷睿Ultra5230F的得分达到788.3,这比拥有5.2GHz睿频的酷睿Ultra5245K略低一些。这一设计策略表明,英特尔在平衡性能与功耗方面做出了新的尝试,对于那些更注重单线程任务性能的用户来说,这样的处理方式无疑是一个值得关注的亮点。
由于Ultra5230F仅拥有10核10线程,因此在CPU-Z的多核测试中得分仅为7401.5。但鉴于Ultra5的市场定位及其主要应用领域,这样的性能表现已经完全可以满足需求。
CINEBENCH的测试我们主要参考R23和2024版本的单核和多核性能。
在单核性能方面,酷睿Ultra5230F在R23测试标准下的得分为1965分,在2024测试标准下的得分为115,其出色的睿频加速能力使得单核性能能够与Ultra5245K相抗衡,这意味着其游戏性能也有可能与Ultra5245K一较高下。
在R23测试标准下,该处理器的多核得分为16597,而在2024测试标准下的得分则为967。这表明尽管它缺少了四个核心,但其多核性能仍然与Ultra5245K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一结果并不令人意外,因为核心数量对于多任务处理能力有着显著影响。 从这些数据来看,我们可以看到核心数量对处理器整体性能的影响确实不容忽视。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是在核心数量较少的情况下,该处理器依然表现出了不错的性能水平。这也说明了现代处理器不仅仅依赖于核心数量,其架构设计、制程工艺等多方面因素同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比之前的产品,酷睿Ultra200S系列桌面级处理器在连续跑分性能方面展现出了更高的稳定性,这表明其能效比得到了显著提升。这一改进不仅有助于减少能源消耗,还能在长时间高负载运行下保持出色的性能输出,这对于追求高效能与低功耗平衡的用户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此外,这种性能上的进步也预示着该系列处理器在未来市场上的竞争力将进一步增强。
通过CINEBENCH R23十轮多核性能连续测试可以看到,酷睿Ultra 5 230F处理器的多核性能基本保持在16590分上下,极其稳定,与以往那种动辄差个1000、2000分的过山车跑分相比,酷睿Ultra 200S平台有着更加稳定的持续性能释放能力。
理论性能的最后一项测试是3DMark。
首先,在单线程和多线程性能方面,酷睿Ultra 5230F分别获得了1229分和9507分的成绩。值得注意的是,单线程性能甚至超过了酷睿Ultra 5245K,这表明即使主频仅高出0.2GHz,其在3DMark测试中的表现差异并不显著。这种情况可能意味着处理器的架构设计在实际应用中的影响可能比单纯的频率提升更为重要。因此,对于消费者来说,选择适合自身需求的处理器时,除了关注频率外,还应该考虑其他因素如架构设计和缓存大小等。
从这段描述来看,0.2GHz的睿频差异对物理渲染过程的影响并不显著,因此酷睿Ultra 5230F的游戏性能应与Ultra 5245K相差无几。如果预算较为紧张,可以选择价格便宜200元的Ultra 5230F。
Time Spy和Fire Strike物理性能方面,DX12的表现二者相差不大,Ultra 5 230F得分11943,Ultra 5 245K得分10911;DX11的差异比较大,Ultra 5 230F得分33089,Ultra 5 245K的得分为40530。
从理论性能测试来看,酷睿Ultra 5230F处理器在单核性能方面表现出色,这对于游戏运行来说是一个积极因素,预计它与酷睿Ultra 5245K之间的差距不会特别明显。 这样的性能表现表明,酷睿Ultra 5230F在处理高负载的游戏任务时能够提供稳定的支持,对于追求性价比的游戏玩家来说,这款处理器无疑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选择。同时,这也反映了当前处理器技术的进步,使得不同型号之间在实际应用中的体验差异逐步缩小。
多核性能方面,因为它是一颗10核10线程处理器,相对14核14线程的Ultra 5 245K就要低一些了,不过10核10线程也足以应付大多数日常应用了。
实际应用性能测试
接下来我们看看应用性能方面的表现。
首先是X264/X265编码性能,可以看出由于核心数量相对较少,Ultra5230F的编码速度确实较其他一些平台稍慢一些。不过,酷睿平台凭借其强大的编码指令集,即便是在只有10核10线程的Ultra5230F上,X264编码帧率依然达到了92.54fps,X265编码帧率也达到了55.2fps,这样的表现说明了酷睿平台在处理这类高负载任务时的高效性和稳定性。尽管核心数量有限,但通过优化的硬件设计和先进的指令集支持,使得该平台依旧能够展现出色的性能,这无疑为用户提供了更多选择的可能性。
压缩和解压缩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核心和线程的数量,因此这并不是酷睿Ultra5230F的优势所在。根据测试,7-Zip的压缩速度为40082KB/s,解压缩速度为534145KB/s,整体表现中规中矩。
综合生产力方面,我们主要参考CrossMark和UL Procyon两款测试软件。
尽管在CrossMark理论性能测试中,Ultra5230F平台的综合得分仅为2058分,比Ultra5245K平台略低,但这一差距在日常办公应用中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在其他配置完全相同的情况下,Ultra5230F仍能轻松应对文档处理、网页浏览和电子邮件等常规任务。对于大多数用户来说,这种细微的性能差异并不会显著影响实际使用体验。因此,Ultra5230F平台依然是一款值得考虑的选择,特别是对于那些预算有限但又需要满足基本办公需求的用户而言。
UL Procyon测试我们主要参考负载较重的图片与视频编辑测试,酷睿Ultra 5 230F平台两项测试分别得分7938和5535,相比酷睿Ultra 5 245K平台要略低一些。
生产力性能测试中的不少项目其实是比较看重核心和线程数量的,10核10线程的酷睿Ultra 5 230F从测试来看应对日常应用是没有太大问题的,完全可以作为办公电脑的主流配置来使用。
游戏性能测试
尽管处理器并不是决定游戏性能的关键因素,但它常常影响游戏体验是否全程流畅,还是会存在波动性的卡顿现象。这一点对于整体游戏体验的好坏至关重要。
此外,处理器对游戏性能的影响主要取决于频率,特别是对于像Ultra5230F这样的10核10线程多核心处理器,只要频率足够高,其游戏表现完全可以与核心数量多得多的处理器相媲美。
接下来我们来探讨一下,在相同的配置条件下,Ultra5230F平台与Ultra5245K平台在整体游戏体验上的差异究竟如何。 从技术规格来看,这两款平台虽有不同之处,但它们之间的性能差距并不是特别显著。Ultra5230F平台在一些测试中显示出了不错的稳定性,特别是在长时间运行大型游戏时,其散热表现较为出色。然而,Ultra5245K平台可能在某些方面具有优势,例如图形处理能力或响应速度,这使得它在高画质游戏中的表现更为流畅。 总体而言,两者之间的区别更多地体现在具体使用场景和个人偏好上。对于那些追求极致性能的玩家,Ultra5245K可能是更好的选择;而对于更注重稳定性和耐久性的用户,则可能会倾向于选择Ultra5230F。最终,选择哪一款平台还需要根据个人需求和预算来决定。
这里我们测试了六款不同性能要求的游戏,首先是《古墓丽影:暗影》,这款游戏发售多年,如今仍然有着比较好的代表性,能跑动它就意味着当下大多数主流游戏都能顺畅运行。实测Ultra 5 230F平台1080P平均帧183fps,2K平均帧178fps,略低于Ultra 5 245K平台。
《极限竞速:地平线5》Ultra 5 230F在1080p分辨率下的平均帧率285fps,2K为241fps,同样略低于Ultra 5 245K平台。
《地平线:零之曙光》是一款主机移植游戏,不过优化的还不错,Ultra 5 230F平台1080P分辨率平均168fps,2K分辨率平均162fps。
《全面战争:三国》这款游戏受CPU性能影响比较明显,对频率也很敏感,所以Ultra 5 230F相比Ultra 5 245K来说,就不像别的游戏帧数差距在10fps以内了,1080P平均帧174.3fps,比Ultra 5 245K的186.6fps低12fps,不过搭配RTX 4080显卡是能够非常流畅地运行。
在最近的测试中发现,《无主之地3》允许玩家在游戏中选择使用DirectX 11或DirectX 12。虽然早前在3DMark的基准测试中显示,Ultra5230F和Ultra5245K这两款显卡在DX12模式下的性能差异不大,但在DX11模式下则表现出明显的不同。实际游戏体验中,在最高画质设置下,两款显卡之间的表现差距缩小至大约7fps。这表明在《无主之地3》这样的游戏中,DX12模式对于提升显卡间的性能差距确实有帮助,同时也展示了开发团队对多API支持的优化工作做得相当到位。 这一发现不仅为玩家提供了更多选择,也反映了当前显卡技术的进步以及游戏开发者在不同渲染API之间切换时所面临的挑战。对于那些追求最佳游戏体验的玩家来说,根据手中的硬件配置选择合适的API模式显得尤为重要。此外,这也提示我们,随着技术的发展,未来的显卡和游戏可能会更加紧密地结合,以实现更高效和流畅的游戏体验。
最后一款游戏是《赛博朋克2077》,超级画质、关闭光追设定下,1080P分辨率Ultra 5 230F平台平均能跑265.31fps,2K能跑197.12fps,和Ultra 5 245K的差异不大。
AI性能测试
除了在能效方面显著改善外,英特尔酷睿Ultra 200S桌面级处理器的最大变革在于其对人工智能技术的支持。该处理器内置了专门用于神经网络处理的NPU单元,这意味着用户可以利用这一内置单元进行本地化的AI计算。这种设计不仅提升了处理器的多任务处理能力,还为用户带来了更加智能和个性化的体验。对于那些需要高性能计算和智能处理能力的专业人士来说,这一新特性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它不仅减少了对外部云服务的依赖,同时也提高了数据处理的安全性和隐私保护水平。
尽管Ultra5230F由于没有集成显卡,因此只能与独立显卡配合使用,AI计算任务自然会更多依赖于GPU。当然,我们也可以通过测试来了解这款处理器在AI方面的性能。这里我们主要参考Geekbench AI的性能测试结果。
Geekbench AI能够直观给出CPU、GPU、NPU的单精度、半精度、量化性能评分。
总体来看,酷睿Ultra5230F由于与Ultra5245K采用了相同的架构,并且在NPU规格方面也完全一致,因此在CPU和NPU的AI算力上并没有显著差异。这两款处理器都能够很好地处理一些轻量级的AI任务。对于追求性价比的用户来说,酷睿Ultra5230F无疑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它在提供类似性能的同时,可能会更具价格优势。而对于那些对性能要求较高或者需要处理更复杂AI任务的用户而言,选择Ultra5245K可能更为合适。无论怎样,两款处理器都在轻量级AI应用领域表现出色,能够满足大部分用户的日常需求。
总结
作为中国特供版型号,黑盒包装的酷睿Ultra5230F处理器售价为1989元,相比售价超过2000元的Ultra5245K便宜了200元。这种定价策略似乎是为了吸引那些对价格敏感但又追求高性能的消费者。尽管Ultra5230F的价格相对较低,但它依然能够满足许多用户的需求。这种差异化的定价策略,不仅有助于扩大市场份额,还能更好地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
通过测试可以看出,这款处理器在游戏表现上与Ultra5245K相当接近,平均帧数差异通常不超过10fps。然而,在多核性能方面,由于该处理器采用了10核心10线程的设计,其性能略低于Ultra5245K。不过,这样的性能差异在实际使用中并不明显,对于大多数日常应用来说,它完全能够胜任。 从我的角度来看,这款处理器在游戏性能方面的表现令人满意,能够为玩家提供流畅的游戏体验。尽管在多核性能上有一定差距,但这并不会显著影响到用户的日常使用体验。对于那些寻求平衡性能与成本的用户而言,这款处理器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需要注意的是,酷睿Ultra5230F处理器本身并不集成显卡,在组装电脑时必须配备独立显卡,否则将无法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