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NFC功能成为新型盗刷利器!盗贼集团频频出击,警方紧急介入调查!
3月10日,公安部网安局在其公众号上公布了10起涉及民生领域的谣言案件,其中包括吴某课等人编造传播的“手机NFC被隔空盗刷”的谣言。 这一系列案件再次凸显了网络谣言的严重性和危害性。这些谣言不仅扰乱了公众的生活秩序,还可能引发不必要的恐慌和社会不稳定因素。尤其像“手机NFC被隔空盗刷”这样的谣言,不仅损害了技术的声誉,也可能导致人们因误解而放弃使用有益的技术工具。因此,加强公众的科学素养教育和提高对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对于制造和传播此类谣言的行为,应依法予以严惩,以维护网络环境的清朗。
公安网安部门近期查明,吴某课、高某、应某达三人为了增加粉丝量,在多个社交平台上发布了一段视频。视频内容描述了一个人因为开启了手机的碰一碰支付功能,结果在街上被人利用POS机进行隔空盗刷,导致资金损失。随后,他们又虚构了报警过程,并声称找到了嫌疑人且成功追回了损失的情节。 这种传播方式不仅误导公众,还可能引发不必要的恐慌。碰一碰支付作为一种便捷的支付方式,本身是安全的,关键在于用户的使用习惯和设备的安全设置。发布虚假信息不仅违反了相关法律法规,也损害了网络环境的健康与公信力。对于此类行为,相关部门应该加强监管和打击力度,同时提醒广大网民在浏览信息时要保持理性判断,不轻信未经证实的消息。
该谣言信息在互联网平台上迅速传播,引起了公众对于手机隔空盗刷导致资金损失的恐慌情绪,从而扰乱了公共秩序。虽然目前尚无确凿证据表明隔空盗刷事件频繁发生,但此类传言无疑加剧了人们的不安感。这不仅反映了当前社会对个人信息安全的高度敏感,也凸显出加强网络安全教育和提升技术防范措施的紧迫性。有关部门应当及时发布权威信息,澄清事实,以减少不必要的恐慌,同时引导公众正确认识和防范潜在风险。
据了解,近日,网络上流传一些视频,声称使用NFC(近场通信)支付时,资金可能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被远程盗刷。这一现象引起了广泛关注。实际上,NFC支付作为一种便捷的支付手段,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然而,关于隔空盗刷的问题,目前并没有确凿证据表明这是个普遍存在的风险。大多数情况下,此类事件可能是由于用户的设备未设置安全锁屏密码或使用了不安全的应用程序所导致。为了确保支付安全,建议用户定期更新软件、开启双重认证,并且在不使用时关闭NFC功能。此外,金融机构也应加强对用户的安全教育,提高他们的防范意识。总之,虽然NFC支付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但只要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仍然可以放心地享受其带来的便利。
一位短视频博主在多个网络平台上分享了一则令人关注的故事:他的助理在一家餐馆用餐完毕后,利用便捷的“碰一下”支付方式完成了结账。然而,在将手机放入口袋的过程中,一名路过的陌生人使用伪装的POS机盗刷了500元人民币。幸运的是,通过警方的帮助,他们最终成功追回了被盗款项。 这起事件提醒我们,尽管现代科技让生活变得更加便利,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安全隐患。对于用户而言,提高警惕性和安全意识至关重要。例如,在完成移动支付后,确保立即关闭支付功能,并且在公共场合尽量避免长时间暴露手机,以防不法分子有机可乘。同时,相关部门也应加强对非法POS机使用的监管力度,保护消费者的财产安全。
对此,近日,支付宝安全中心官微指出,近期一些自媒体为了吸引关注和流量,发布了摆拍的虚假视频,捏造了诸如“使用支付宝碰一下钱被隔空盗刷”的不实内容。经过公安机关依法调查,部分造谣者已经受到了相应的处罚。 这种行为不仅误导公众,还损害了互联网信息环境的健康与公正。自媒体在追求点击率的同时,也应承担起传播真实信息的责任,避免制造恐慌和不必要的社会矛盾。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平台和用户共同维护网络空间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据介绍,“碰一下”支付将根据不同的支付场景和交易风险控制等要素进行动态调整。例如,在手机未解锁的状态下,用户无法通过“碰一下”功能完成支付,以确保账户安全。这种设计不仅提升了支付过程的安全性,也增加了用户的信任感。 这样的机制在保障用户资金安全的同时,也为日常支付提供了便利。用户可以更加放心地使用移动支付工具,不必担心因为手机丢失或误操作而造成的财产损失。这无疑增强了公众对新兴支付手段的信心,有助于推动移动支付技术的进一步普及和发展。
针对大额交易及风险交易,系统会要求用户通过密码、指纹或面部识别等方式进行二次验证,以确保支付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