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补福利加持!M4芯片MacBook Pro上手体验:真香定律再度上演
M4芯片版的苹果 MacBook Pro 去年11月初发售,是一款备受瞩目的产品。
在当前Windows电脑价格上涨且国家补贴力度较大的情况下,个人认为,如果没有特别合适的选择,苹果MacBook反而显得性价比颇高。
最近趁着国家补贴的机会,入手了一台搭载M4处理器、32GB内存和512GB固态硬盘的MacBook Pro,价格是13900元,相比原价省了2000块钱,能省一点是一点。
不过说实话,我对M4版MacBook Pro的外观并不是特别满意,如果不是外壳材质的质感还说得过去,单凭这种略显笨拙的设计,恐怕很难与同价位的一些Windows笔记本相竞争。
这也是我一直选择使用M1版MacBook Air的理由。此外,在14英寸的笔记本中,目前的MacBook Pro也谈不上轻便。
不过对于用惯了MacOS,并且对续航有非常重度需求的我个人来说,还是很难在Windows阵营里找到合适的替代品。而且单就一个触控板操控体验,MacBook Pro就很难被Windows本替代,这个懂得都懂。
M4芯片版的MacBook Pro在外观上想必大家已经非常熟悉,这里就不多做描述了。从使用体验来看,我个人认为它的亮点主要体现在屏幕显示效果带来的出色视觉感受以及几乎可以完全摆脱鼠标依赖的触控板操作体验。此外,这款笔记本还配备了SD卡槽,这对于像我这样经常外出拍摄并参加会议的用户来说非常实用。
这些小细节看似不起眼,但实际使用中的体验却能提升不少。因此,现在外出办公时,我再也不需要携带鼠标、读卡器或扩展坞了。而且在长续航模式下,像三天左右的短途出差,完全可以不带充电适配器,这种便利让我的行程轻松了许多。
尽管有不少人对MacBook Pro的外观设计提出批评,但无可否认,其工业设计水准依然处于行业顶尖。我曾有机会接触过公版RTX 50系列显卡,那种扎实的用料与细腻的质感,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它与其他非公版产品的差异。这种高端硬件在材质选择和工艺处理上的用心,不仅体现了厂商的技术实力,也彰显了对用户体验的重视。 在我看来,无论是MacBook Pro还是顶级显卡,它们的成功都在于坚持高品质的追求。在这个快消品盛行的时代,这样的坚持显得尤为珍贵。消费者愿意为这些产品买单,不仅仅是因为性能强大,更是因为它们能够带来一种难以言喻的“高级感”。希望未来更多科技产品能以此为榜样,在设计与品质上不断精进。
类似的差异在MacBook Pro与其他笔记本电脑之间同样显著,即便是Windows阵营中的高端机型,在品质感方面依旧与MacBook存在一定差距。
好了外观就聊到这,下面来看看M4版MacBook Pro的性能表现。
处理器方面,苹果M4采用了10核CPU+10核GPU的设计,CINEBENCH R23单核跑分2161,多核跑分13775,与英特尔酷睿Ultra 7 268V或AMD锐龙AI 7 PRO 360差不多。生产力性能方面足够用。
SolarBay在光追性能上的评分为15231,平均帧率为57.9fps,这一表现虽然亮眼,但未能超越英特尔锐炫140V核显的水准。而在WildLifeExtreme DX12测试中,其性能评分达到了9078,平均帧率54.4fps,稍高于竞争对手。从整体来看,这款产品的光追能力还有提升空间,特别是在面对高要求的游戏场景时,可能需要进一步优化硬件架构以满足用户期待。不过,其在DX12环境下的良好表现表明它在传统图形处理任务上具备一定的竞争力,对于注重综合性能的用户来说,或许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选择。
WebXPRT4测试得分为343分,虽然略逊于酷睿Ultra 7268V平台,但其在办公效率方面的表现依然令人满意,完全可以满足日常使用需求。这一成绩表明该设备在生产力性能上达到了一个不错的平衡点,尤其适合需要高效办公的用户群体。对于追求稳定性和实用性的人来说,这款设备无疑是一个值得信赖的选择。从整体来看,它在性价比和实际应用中的表现都可圈可点,能够为用户提供流畅的使用体验。
最近了解到一些关于AI性能的数据对比,结果显示在单精度、半精度以及量化性能上,CPU的表现分别为4740分、7805分和6334分,而GPU则为9192分、11042分和9270分。这样的成绩与酷睿Ultra 7268V相比,确实存在一定差距。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无论是CPU还是GPU,在面对复杂的AI运算任务时,其性能表现还有提升空间。 在我看来,虽然目前的AI硬件在性能上还未能全面超越某些高端处理器,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没有优势。例如,GPU在半精度计算上的优异表现,表明它在处理图形密集型或需要快速响应的应用场景中仍然具有很强竞争力。同时,随着技术进步,未来或许可以通过优化算法或者改进架构设计来进一步缩小这一差距。因此,对于开发者而言,选择合适的硬件平台至关重要,既要考虑当前需求也要兼顾长远发展。
尽管如此,NPU的性能表现极为出色,其在单精度、半精度以及量化的性能评分分别达到了4741、36268和51602,这一成绩大致相当于酷睿和锐龙处理器的两倍水平。
目前,NPU所支持的应用种类较为有限,而且其性能上的差异对实际体验的影响也相对较小。未来,我们可以期待苹果能否开发出一些将任务负载分配到NPU的AI应用场景,这或许能让M4处理器的NPU找到更广泛的实用空间。
近期测试显示,本地运行的DeepSeek-R1大语言模型在推理速度上表现出了不错的性能。其中,7B参数版本的平均生成速度为19.75tokens/s,响应时间为51.85秒;而14B参数版本的平均生成速度则为10.37tokens/s,响应时间达到207.63秒。从数据来看,该模型在生成速度上相较于酷睿和锐龙平台略有优势,但在整体响应时间上稍显逊色。这表明尽管DeepSeek-R1在处理速度上有一定优化,但随着参数规模的增加,其延迟问题也变得更加明显。对于需要快速响应的应用场景来说,这种延迟可能成为一大挑战。不过,考虑到大模型本身对计算资源的需求较高,这样的表现也在预期之内。未来,若能在降低延迟的同时进一步提升生成效率,相信DeepSeek-R1将在更多领域展现出更大的潜力。
M4芯片版的MacBook Pro续航表现依旧出色,连续播放B站4K视频长达1小时后,电量消耗为0%。
如果用户没有相关体验,可能会发现Windows笔记本在进行基础测试时,电量消耗通常会在9%到12%之间。虽然这个续航表现与理想状态还有一定距离,但已经比过去有了显著改善。记得曾经有不少Windows设备,在相同条件下电量会骤降40%甚至50%,这样的情况如今已大幅减少,这无疑是一个积极的进步。可以看出,硬件和系统的优化正在逐步提升用户体验,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突破,让续航问题不再成为用户的困扰。
总体来说,M4芯片版的MacBook Pro在外观设计上确实让人难以满意。机身边缘过于平直,使得整机看起来有些笨重,尤其是那个类似“小刘海”的摄像头布局,更让它显得有点呆萌。如果没有如今这种高水准的外壳材质和工艺加持,它简直就像是一台从上世纪90年代穿越而来的厚重黑粗产品。相比之下,稍薄一些的MacBook Air还能让人勉强接受。
如今,随着国家补贴政策的推动,无论是MacBook Pro还是MacBook Air,特别是MacBook Air,其性价比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再加上教育优惠活动的加持,对于那些能够适应MacOS系统的用户来说,如果日常办公所需的软件不需要依赖Windows环境,那么现在的MacBook确实是一个非常值得考虑的选择。 在我看来,苹果的产品一直以来都以优秀的工业设计和稳定的系统体验著称。尤其是在当前这个数字化办公的时代,MacBook Air凭借其轻薄便携的特点,以及强大的续航能力,非常适合需要频繁移动办公的人群。同时,随着苹果生态系统的不断完善,从iPhone到iPad再到MacBook,设备之间的无缝衔接为用户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不过,我也注意到,对于习惯了Windows操作习惯的用户而言,可能需要一段时间去适应macOS的操作逻辑。因此,在选择之前,最好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和使用习惯来决定是否入手,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MacBook的优势。总体来说,目前的MacBook确实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