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岁女工程师逆袭:无人机维修年入500万,机器狗时代她已提前布局
9月9日,据媒体报道,在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特斯联科创园区的疆灵科技公司维修车间内,33岁的负责人易娟与技术主管正一同认真探讨一架大型植保无人机的维修方案。
隔壁仓库的货架上,整齐地摆放着50多架需要维修的无人机。在这里,从送修到完成修复,通常只需要三天时间。
以往无人机出现故障时,用户通常需要将设备寄回原厂进行维修,从检测到修复并送回,最快也需要一周,慢的话可能要半个月。由于维修周期长、费用高,曾从事无人机销售的易娟敏锐地发现了其中的商机。2022年,她决定转型,进入无人机维修及技术培训行业。
如今,她的企业每年修复消费级、专业级无人机超过6000台,年营业收入突破500万元。
除了维修业务,易娟还开设了无人机维修培训班,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员前来学习。25岁的河南小伙于艺贺是目前在培的50多名学员之一,已经在这里学习近一个月。他说:“大学我学的是无人机应用技术,偏重理论,缺少实操。在这里不仅能学到基础维修,还要掌握飞控调试等实用技能。我打算学成后回家乡也开一家维修店。” 从当前无人机行业的发展趋势来看,实践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随着无人机在农业、物流、测绘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对专业维修和操作人才的需求持续增长。像于艺贺这样具备理论背景又接受系统实操培训的学员,未来在就业或创业方面都将更具竞争力。这种“理论+实操”的培训模式,不仅填补了高校教育的不足,也为行业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
截至目前,已有200多位学员从易娟的培训班结业,其中60多人回到家乡成功创办了自己的无人机维修门店。面对当前的发展成果,易娟表示将继续拓展业务范围,计划将培训内容延伸至机器狗、人形机器人等智能设备的维修领域,进一步推动相关技术人才的培养与就业。 从行业发展角度看,无人机维修已逐渐形成稳定的市场需求,而随着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的不断进步,未来对相关维修技能的需求将持续增长。易娟的转型规划不仅顺应了技术发展的趋势,也为更多学员提供了更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这种由点及面、逐步扩展的模式,有助于构建更加完善的智能设备维修人才培养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