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黄金热潮:全球资金狂奔背后的暴富契机
当地时间周三(4月30日),世界黄金协会(WGC)公布了2025年第一季度《全球黄金需求趋势报告》。
报告显示,受ETF资金流入显著增加的推动,今年第一季度全球黄金总需求(含场外交易投资)同比增长1%,达到1206吨,创下2016年以来同期需求的新高;而剔除场外交易的需求则实现了16%的增长。
WGC认为,在美国关税阴云、地缘政治不确定性、股市震荡以及美元疲软的多重因素推动下,伦敦金价接连刷新高位纪录。
根据WGC的数据,今年第一季度平均金价达2860美元/盎司,同比飙升38%。如果以美元计价,全球第一季度的黄金需求为1108.8亿美元,接近去年第四季度1110.2亿美元的历史纪录。
世界黄金协会高级市场策略师JosephCavatoni在受访时提到,最新的数据显示,黄金市场正由三大因素强力支撑:个人投资者对金条和金币的购买兴趣持续高涨,黄金ETF的投资需求再度升温,同时各国央行仍在大力购入黄金。
根据WGC的数据显示,“金条和金币总需求”依然维持在较高水平,同比增长3%达到325吨,比过去五年的季度平均值高出15%。报告指出,“中国成为该领域的主要增长动力,其零售投资规模达到了历史第二高的季度记录。”
“黄金ETF及类似产品”分项也在第一季度录得增加226.5吨,与之相比,去年同期为减少113吨。这使得第一季度的“投资需求”达到551.9吨,同比增长170%,创2022年一季度以来新高。
各国央行持续购入黄金,以实现外汇储备的多样化配置。相关数据显示,今年“各国央行及其他机构”共计购入243.7吨黄金,虽然这一数字相较于此前几个季度有所下降,但依然对黄金市场构成了重要支撑。 在我看来,央行增持黄金的行为反映出当前全球经济环境下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在地缘政治风险上升、金融市场波动加剧的背景下,黄金作为传统避险资产的价值再次凸显。尽管购金规模略有放缓,但其背后的逻辑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即通过持有黄金来降低对外汇单一资产的依赖,增强国际储备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这不仅彰显出黄金在全球经济体系中的独特地位,也暗示着未来一段时间内,黄金仍将是各国央行资产组合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这也提醒投资者,在面对各种挑战时,关注黄金市场的动态或将有助于更好地把握投资机会。
Cavatoni指出,美国政府正推动一种所谓的新全球贸易框架,其中包括对进口商品征收关税的计划,这一举措引发了众多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使得投资者、资产配置经理以及央行不得不重新审视其投资组合中的风险分配策略。
他补充称,随着风险资产泡沫不断加剧,全球债务形势日趋严峻,甚至连美国国债的信誉也开始受到质疑。“人们对美国国债的信任正在发生转变。”这一现象推动投资者在资产组合中寻求更加均衡的配置策略,而黄金因此成为他们的优先选择之一。
Cavatoni指出,目前投资需求正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的投资者都在积极购入黄金。“尽管金价存在正常的波动,但整体保持在较高水平,这表明当前的市场买盘主要由基本面因素支撑,而非单纯的投机行为所致。”
“鉴于市场持续存在不确定性,我们有足够的理由认为,未来投资者和央行对黄金的需求依然会保持旺盛,”Cavatoni表示,即便地缘政治和经济不确定性有所缓解,市场的信任已受到损害,这种状况的改善仍需要时间。
我们难以设想金价会出现剧烈下滑的情况。投资者基于对风险和不确定性的防范意识,依然选择增持黄金作为战略资产配置。即使金价攀升至3000美元,投资者也不会就此停止加仓,因为他们关注的是整体投资布局,将黄金看作投资组合中的重要部分。这种态度有望帮助金价在现有高位上保持稳定。
Cavatoni还提到,科技行业是黄金需求的“无声英雄”。报告显示,“科技用金”第一季度的需求量为80.5吨,与去年基本持平。
在当前全球经济充满不确定性的背景下,科技用金需求的稳定性显示出经济或许比预想得更加坚韧。“这表明高端消费品市场依然有其稳固的基础,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并未完全消退。”这种现象也提醒我们,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但部分高净值人群对品质生活的追求依旧未变。 我的看法是,这种现象不仅反映了黄金作为避险资产的价值,同时也揭示了消费行为背后的深层次逻辑。即便是在经济波动期,人们对优质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并不会轻易消失,反而可能成为支撑某些行业的重要力量。这也为相关企业提供了思考方向:如何在不确定性中找到确定性,通过创新和优化服务来满足市场需求,将是未来竞争的关键所在。
由于黄金价格持续走高,“珠宝消费”成为报告中表现乏力的唯一环节。今年第一季度,该分项的需求量仅为380.3吨,较去年同期下降21%,创下自2020年疫情暴发以来的最低水平。Cavatoni表示,消费者的购买力因高昂的金价受到抑制,因此这一结果在预期之中。
虽然近期几个月珠宝市场需求较为疲软,但Cavatoni认为,一旦价格逐渐企稳,需求势必会重新增长。他指出,真正左右消费者心态的其实是价格的波动性,而非价格绝对值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