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观点趣闻 > 观点趣闻
发布日期:2025-07-14 11:46:51

万年老三逆袭登场:手机摄像头也要抢饭碗

万年老三逆袭登场:手机摄像头也要抢饭碗?

   手机摄像头,大伙儿应该不陌生吧?

万年老三逆袭登场:手机摄像头也要抢饭碗

   手机摄像头中的CMOS图像传感器(CIS)承担着将光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的关键任务,最终生成我们日常所见的真实照片。这一技术的进步,使得手机摄影在画质和功能上不断突破,成为现代人记录生活的重要工具。随着硬件与算法的持续优化,CMOS图像传感器的表现也愈发出色,为用户带来了更高质量的影像体验。

万年老三逆袭登场:手机摄像头也要抢饭碗

   这么说吧,以前高端手机CIS市场长期由三星和索尼主导,但如今,一家国产CIS厂商正逐步在这一领域占据一席之地,开始从这两家巨头手中分得市场份额。 在我看来,国产CIS厂商的崛起不仅体现了国内半导体技术的进步,也反映出整个产业链自主化趋势的加强。随着技术不断突破,国产替代的步伐正在加快,这为未来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争取更多主动权奠定了基础。

万年老三逆袭登场:手机摄像头也要抢饭碗

   “豪威”这个名字可能很多人并不熟悉,但在全球手机图像传感器(CIS)领域,能够超越它的企业也只有三星和索尼。

万年老三逆袭登场:手机摄像头也要抢饭碗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数据显示,豪威科技是全球第三大智能手机图像传感器(CIS)供应商,市场份额为10.5%(以2024年收入计算)。

万年老三逆袭登场:手机摄像头也要抢饭碗

   这几年,在国产高端旗舰手机的主摄像头中,经常能见到豪威科技的产品。例如豪威的OV50H传感器,已被应用于小米15(光影猎人900)、华为P70 Pro等高端机型。

万年老三逆袭登场:手机摄像头也要抢饭碗

   另外,像自动驾驶中使用的前视和后视摄像头,医院用于检查的内窥镜,以及街头巷尾常见的监控摄像头,豪威均有参与供应。

   前段时间,豪威集团递交招股书,准备在港股上市了。

   就是那个之前把豪威收购了的韦尔股份,原本已经在A股上市了,但上个月改名叫豪威集团之后,马不停蹄地又要冲击港股。

   趁着豪威科技冲击港股的时机,世超翻阅了其招股书,发现这家公司的背景和业务发展有不少值得关注的地方。 从公开信息来看,豪威科技作为国内领先的图像传感器企业,在技术积累和市场布局上具有一定的优势。此次冲击港股,不仅意味着公司融资渠道的拓宽,也反映出其在资本市场的战略布局。不过,投资者在关注其发展潜力的同时,也应留意行业竞争、技术迭代以及政策环境等潜在风险。整体而言,豪威的故事仍需结合长期发展来观察,短期的资本动作只是其中的一环。

   先看财务数据,2022年-2024年,豪威集团的营收分别是200.4亿元、209.84亿元和257亿元。这里面有八成以上,来自半导体设计销售业务,毛利率算下来呢,也是这部分业务最高。

   而且招股书还引用了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秀了一波自己“全球第三大数字图像传感器供应商”“全球前十大Fabless半导体公司之一”的名头。

   老实说,豪威集团如今在行业中的地位,离不开当初那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收购案,它为公司后续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行业发展的角度来看,这场收购不仅增强了豪威的技术实力和市场竞争力,也为其在全球半导体领域的布局提供了重要支撑。在当前技术快速迭代的背景下,企业通过战略性并购实现资源整合,已成为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豪威集团的成功案例也为其他企业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

   1995年,豪威在硅谷创立,其创始人和员工大多来自清华大学的优秀学子。公司成立两年后便研发出全球首颗单芯片彩色CIS,五年后成功登陆纳斯达克,并曾为iPhone 3GS和iPhone 4提供零部件,曾经辉煌一时。

   反观当时的索尼和三星, 只有眼红豪威的份儿。

   遗憾的是,豪威的辉煌时期并未持续太久,先后被三星和索尼超越,随后被移出苹果供应链,之后便退市并进行了私有化。美国豪威最终变为北京豪威,并被名气和规模都不及自己的韦尔股份所收购。

   当时,其实市场更看好多家科技企业,这位实力更强的公司成功收购了豪威。

   毕竟,韦尔股份在半导体产业链中更多处于下游的代理分销环节,其半导体设计业务的收入占比并不突出。尽管公司也有自主研发的业务,例如TVS、MOSFET等产品,但这些领域的技术含量和利润率相对较低。

   不过韦尔股份可能也意识到自身在技术方面的不足,因此最终想尽办法将豪威纳入旗下。

   这么说吧,与2019年韦尔股份刚完成对豪威的收购时实现的3.34亿扣非归母净利润相比,2021年的扣非归母净利润已增长至40亿元。

   韦尔股份的老板虞仁荣,也连着在“中国半导体首富”这个位置上,坐了好几年。

   但有一说一,韦尔股份与豪威的合并,带来的好处也不仅仅局限于前者。

   财报数据显示,2020年到2024年,豪威集团的研发投入逐年增加,并在上海建立了研发中心。值得肯定的是,韦尔股份此前已在A股上市,这为其持续高额研发投入提供了资金保障。 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看,豪威集团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体现了其对技术自主创新的重视,也反映出半导体行业竞争日益激烈背景下,企业必须通过技术积累来增强核心竞争力。而韦尔股份作为上市公司,具备更强的资金运作能力,为豪威的技术突破提供了坚实支撑,这种资本与产业的协同效应值得关注。

   而且韦尔股份有的是销售渠道和客户资源,豪威转战国内之后,缺的就是这些。

   反正现在的豪威集团,是既有技术,又有渠道,妥妥的双赢了。

   当然了,不管当初的收购案有多成功,如今也已成为过去。表面上看,豪威集团似乎“躺赢”,但实际上,他们早已打出一套独具特色的策略,展现出不凡的布局与执行力。 在我看来,企业在经历重大并购后,能否持续保持竞争力,关键在于后续的整合与创新。豪威集团的做法值得肯定,他们在看似平稳的表面下,实则在不断调整和优化,这种低调而务实的态度,正是其长期发展的底气。

   豪威率先选择进入中低端手机图像传感器市场,避免了与三星、索尼等巨头直接竞争。

   索尼IMX系列传感器与国内多家知名手机厂商有着长期合作,多年的技术积累使得其在行业内的技术壁垒相当稳固。这一系列传感器凭借出色的性能和稳定的品质,赢得了市场的广泛认可。对于消费者而言,这种技术优势最终也会体现在产品体验上,成为品牌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在高端旗舰主摄没法儿跟索尼硬刚的情况下,豪威主打中低端市场和副摄,反而有更多的活路。

   举个例子,OV64B够经典吧?厂商中端机摄像头的常客,像华为、OPPO、vivo、小米还有真我等等,基本都用过OV64B的潜望长焦。

   当然了,豪威也不缺旗舰级的好东西。

   OV48C是豪威科技在国内冲击高端市场的重要产品,首次搭载于小米10至尊版。

   据官方介绍,这款手机图像传感器拥有4800万像素的分辨率,单个像素尺寸为1.2微米,具备高速性能和片上高动态范围,属于旗舰级别的产品。此前我们曾对其进行过详细评测,其性能确实能够与索尼和三星相抗衡。

   不过后面因为产能和成本的原因,OV48C就没啥声音了。

   一直到OV50H接棒,这是豪威第一款支持 H/V QPD对焦的CMOS。

   简单来说,传统的QPD在对焦竖向的物体时,能够瞬间锁定目标,但看横向物体就有点恍惚了,半天对不上焦。OV50H的H/V QPD对焦,就是横竖都能看清,指哪打哪,对焦又快又准。

   去年华为Pura 70系列没发布之前,就有不少媒体报道华为要放弃索尼,转头跟豪威OV50H手牵手。

   之后不仅华为P70系列,包括小米14(光影猎人900)、iQOO12系列、荣耀Magic6系列以及魅族21Pro,也都搭载了OV50H作为主摄传感器。

   豪威也算是靠着OV50H,一脚踹开了高端旗舰的大门。

   今年4月,又有一款1英寸大底、5000万像素的OV50X传感器问世,据说其定位是针对索尼的LYT900,也就是IMX989的升级版本。

   虽说手机CIS市场,豪威暂时还是老三的位置,但人涉猎的细分市场多呀,比如汽车CIS、安防监控CIS和医疗成像CIS。

   就拿汽车CIS市场来说,豪威妥妥的一把手。

   这些垂直领域的进入门槛相对又更高。

   就说汽车CIS吧,从设计到量产要2-5年的时间,而且中途还要通过ISO 26262功能安全认证、AEC-Q可靠性测试和IATF16949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等等。

   所以汽车厂商,一般不会随意更换传感器的供应商。

   更别提医疗成像CIS,像什么手术用的内窥镜,又有另外一套更严苛的安全认证体系。

   最后再补充一个点,从一开始,豪威走的就是只设计不制造的路子,这种轻资产模式虽然容易吃产能跟不上的亏,但也足够灵活可以应对市场的需求变化。

   随着近年来手机影像市场需求的变化,竞争焦点已不再局限于单一的像素比拼,而是逐步转向更细致、多维度的需求方向。 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消费者对手机影像的要求更加多元化,不仅关注成像质量,还开始重视拍摄场景的适应性、视频表现力以及图像处理算法的优化等方面。这种转变反映出行业正在向更成熟、更专业化的方向发展,也促使厂商在技术上进行更深入的探索与创新。

   豪威完全可以根据客户的个性化需求灵活调整,而不受产线的限制。 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企业能否快速响应客户需求已成为竞争的关键。豪威能够突破传统产线的束缚,展现出更强的灵活性和适应性,这不仅体现了其技术实力,也反映了企业在管理理念上的创新。这种自主调整的能力,有助于提升客户满意度,增强市场竞争力。对于行业而言,这种模式也为其他企业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

   反正看下来,豪威集团在手机CIS领域仍具备较大的增长潜力,尤其是在国产替代的背景下,其市场空间有望进一步扩大。随着国内半导体产业的持续发展,对关键零部件的自主可控需求日益增强,这为豪威等本土企业提供了重要机遇。在这一趋势下,豪威集团有望凭借技术积累和市场布局,进一步提升市场份额和行业影响力。

   如果豪威集团能在港股成功上市,不仅能够实现11>2的增值效应,或许还能为公司攀登更高的目标助力。

   未来在高端手机的摄像头领域,我们或许会看到更多国产技术的身影。

观点趣闻最新资讯
友情链接 百度权重≥3友情链接交换
数界探索  |  科技快讯中文网  |  经济脉动  |  科技先锋  |  财智慧  |  慧算财经  |  财经探秘  |  财经日报  |  今日财经  |  财经风向标
Copyright © 2025 智慧科技官网 网暻网络
备案号:陇ICP备16003923号-4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