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铁联运破局,万亿出行市场迎来超级引擎
2025年7月21日,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交通运输部部长刘伟介绍了“十四五”时期在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方面取得的成效。 从当前的发展态势来看,我国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运输服务优化以及科技创新应用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进展。这一系列成果不仅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民众出行带来了更多便利。未来,如何进一步提升交通系统的智能化、绿色化水平,将是推动交通强国建设的关键方向。
在出行方面,2024年,动车组旅客发送量达到32.72亿人次,占铁路旅客发送总量的75.9%。京沪高铁、武广高铁等线路的旅客发送量均突破2亿人次,显示出高速铁路在中短途出行中的主导地位。与此同时,民航方面日均服务旅客超过200万人次,年旅客吞吐量超1000万人次的机场已增至40个,其中5个机场年旅客吞吐量更是超过5000万人次,反映出我国航空运输体系持续扩容与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从数据来看,我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正朝着更加高效、便捷的方向发展。高铁与民航的协同作用日益明显,既满足了不同层次旅客的需求,也推动了区域间的经济联系和人员流动。未来,如何进一步优化交通结构、提升服务质量,将是行业发展的关键方向。
从报告获悉,作为跨区域出行,自驾成为人们的主流方式。平均每天大约有 1.3 亿人次选择自驾出行,占跨区域人员流动量的七成以上,全国有约 90% 的县级行政中心实现 30 分钟上高速。作为城市内通勤,多元化的公共交通有力保障了群众出行。现在每天约有 1 亿人次乘坐轨道交通高效通勤,1 亿人次乘坐公交穿梭街巷,1 亿人次乘坐出租车和网约车“门到门”出行。
全国已有80多个枢纽城市、2000多条线路开展空铁联运,枢纽机场的轨道交通接入率达到81%,北京西站等一批客运枢纽实现了铁路与地铁的安检互认。建制村基本实现村村通客车,超过一半的村庄已开通公交服务。
他还透露,交通运输部已开通超过9000条定制客运线路,有效满足了游客、通勤人员及商务出行者的个性化需求。同时,已完成1.3万个公交站台的适老化改造,5000多座地铁车站实现了无障碍进出站和上下车。
针对充电繁忙的服务区,交通运输部实施“一区一策”措施,进一步提升服务能力,目前已累计建成6.2万个充电停车位,服务区充电桩覆盖率达到了98.4%。这一数据反映出我国在推动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从实际效果来看,这些举措有效缓解了部分服务区充电难的问题,提升了出行体验。但也要看到,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持续增长,未来对充电设施的需求仍将持续上升,如何在保障现有服务的基础上实现动态优化,仍是需要持续关注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