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田太空:探索未知边界,点燃无限可能
丰田也要投资造火箭了。
在拉斯维加斯举办的消费电子展CES上,丰田举行了一场新闻发布会,丰田章男亲自出席,传递了一个重要信息——丰田正考虑涉足轨道火箭的研制与制造领域。
同时,通过其移动技术子公司“WovenbyToyota”,计划投入70亿日元(折合人民币3.2亿),投资一家研发卫星运载火箭的日本太空创业公司InterstellarTechnologiesInc。
丰田章男曾表示,未来的出行方式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地球,也不应该只由一家汽车公司来主导。 在我看来,这句话深刻地指出了未来交通领域的一个重要趋势。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全球环境的变化,出行方式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这不仅意味着我们需要探索更多元化的出行方案,比如电动汽车、自动驾驶和共享出行等,同时也需要打破现有的行业壁垒,让更多的企业参与到这场变革中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这个说法,马斯克的“多行星物种”理念与他将人类送往火星的宏伟愿景不谋而合。作为这一理想的重要推手,SpaceX在马斯克的商业版图中占据了仅次于特斯拉的地位。事实上,仅在今年,SpaceX就几乎垄断了全球90%的发射载荷。 从某种意义上说,SpaceX的成功不仅体现了私营企业在全球航天领域的崛起,也预示着人类向太空探索迈出的又一步坚实步伐。尽管火星移民计划仍面临诸多技术和伦理挑战,但不可否认的是,SpaceX在这一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至关重要。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社会对太空探索兴趣的增加,我们有理由期待未来几年内会有更多突破性进展。
不仅限于丰田,随着智能化和网联化的竞争日益激烈,许多车企都将资金投入到太空领域,看来地球已经无法满足这些车企的发展需求。
01 日本版SpaceX?
丰田章男并非随意表态,这70亿日元将首先在Interstellar Technologies的F轮融资中注入。
不过,丰田投资的这家公司Interstellar Technologies(星际技术)确实有些与众不同。
这是一家正儿八经的日本火箭初创企业,创立于2013年,日本全国的航天爱好者和科技工作者募捐资金组建,然后由日本知名互联网公司Livedoor创始人堀江贵文成立,不过其核心研发团队最早可以追溯到1997年成立的一个火箭爱好者组织。
2019年,这家公司成功发射了日本首枚飞跃100公里卡门线的民营火箭“MOMO”3号机。虽然这次发射没有携带实际的有效载荷,仅搭载了20公斤的实验设备,但这仍然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这次任务主要是为了测定重力等数据,尽管实验设备的重量有限,但它标志着日本在民营航天领域的突破,也为未来的商业航天活动奠定了基础。这无疑是一个值得庆祝的重要进展,展示了私营企业在航天探索中的潜力与决心。
自2017年首次发射以来,Interstellar Technologies公司已经进行了7次小型亚轨道MOMO火箭的发射,但仅有三次获得成功,至今仍未在轨道上部署任何卫星。
由于“MOMO”是一款小型火箭,能够进行的实验项目较为有限。因此,Interstellar Technologies公司正在研发一款名为Zero的小型液体轨道火箭。该火箭旨在将重达100公斤的载荷送入500至700公里高的太阳同步轨道,例如搭载各类航天器。
本来打算在2020年首射,2023年实现商用化的计划,如今也已经拖到了2025年。
一句话总结——有实力,但不多。
尽管丰田投资这家公司并非是在病急乱投医,在日本,自主研发火箭发射仍然是一片广阔的蓝海。据统计,2023年全球卫星发射次数达到了2901次,较10年前增加了大约14倍。然而,同年日本仅成功发射了两次火箭。这种现状表明,日本在商业航天领域的发展相对滞后,存在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市场空间。丰田此举或许能够为日本的航天产业注入新的活力,并推动相关技术的进步与商业化进程。
最关键的是,这家公司的一大亮点在于其极低的发射成本。据星际技术公司透露,每次发射的费用不到5000万日元,即大约44万美元,在火箭发射领域这无疑是一个非常有竞争力的价格。这样的低成本发射能力不仅能够吸引更多的客户,还可能重新定义商业航天领域的游戏规则。 这种经济高效的发射服务对于那些需要频繁进行卫星部署或小型有效载荷发射的机构来说尤其具有吸引力。低成本的背后可能是技术创新或是规模经济的结果,无论原因是什么,它都展示了公司在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方面的巨大潜力。这样的成就无疑会在行业内引发关注,并可能促使竞争对手加快技术进步的步伐以保持竞争力。
丰田公司宣布,他们希望借助自身在大规模汽车生产方面的丰富经验,与星际技术公司联手制造火箭。虽然丰田章男并未提供具体细节,但展示了一张火箭的概念图。这表明丰田正积极探索新的领域,并且展示了其在技术创新方面不断进取的决心。丰田从汽车制造业的成功经验出发,或许能够为航天工业带来新的视角和方法。这种跨界合作不仅体现了现代企业寻求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也预示着未来科技融合的可能性。
其实这并不是丰田首次涉足太空领域。早在2019年,丰田便宣布了其雄心勃勃的太空计划,旨在研发可回收火箭,并推动月球探测任务,以助于人类更好地探索月球并开发新的能源资源。 在我看来,丰田的这一举动展示了日本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的巨大潜力与决心。从汽车制造到太空探索,丰田正逐步展现其在高科技领域的多元化布局。此举不仅有助于推动航天技术的发展,还可能为未来的太空旅行和资源开采带来新的机遇。同时,这也反映了全球范围内对于太空探索和利用日益增长的兴趣和投入。
到了2021年,丰田联合3家日本大型银行三菱日联银行、三井住友银行、瑞穗银行将共同向一支由东京一家投资咨询公司Sparx设立的基金出资82亿日元。
该基金旨在为太空产业相关的人力和技术创新领域提供资金支持,并计划吸引更多的投资者,使资金规模扩大到150亿日元。在挑选具体投资项目时,还将参考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JAXA)的意见。
除了火箭,丰田与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JAXA)联手开发一款能在月球表面行驶的探测车,为此,丰田特别成立了名为“月球探索移动工作小组”(Lunar Exploration Mobility Team)的新部门。
这款车被称为“月球巡航者”,预计将于2032年由SpaceX运送到月球,长约两辆小型巴士并排的大小,可容纳两名宇航员在加压环境中工作,紧急情况下能够容纳四人。
计划采用氢动力系统,续航里程高达6200英里(约10000公里),届时NASA和JAXA的宇航员都将能够驾驶这款车。
02 把钱花在天上
车企造火箭,听起来有点天方夜谭,但实际上在商用火箭圈不算是什么新鲜事。
上世纪60年代的“阿波罗”登月计划中,克莱斯勒汽车公司参与制造了土星IB一级及其8台液氧煤油发动机,随后土星5号运载火箭的许多关键技术,也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通用公司很早就加入了NASA的阿波罗登月项目,负责研发、测试、整合及生产阿波罗系列所需的惯性制导与导航系统。
特别是近几年来,很多车企都已不再满足在地球上玩儿,想和太空沾沾边。据不完全统计,本田、通用、奥迪、吉利等车企或品牌也先后在不同的技术领域发力太空竞争。
比如同为日本车企的本田,早在2019年就已经成立了火箭等太空专业开发团队,进行发动机的试制、敲定商业化的详细计划。
2021年,本田正式宣布它正在开发一种可部分重复使用的火箭,以发射小型卫星,并于今后6年内向研发投入5万亿日元,在2030年之前完成试飞发射。
国内,吉利继特斯拉之后,成为全球第二家涉足汽车与卫星领域的公司,正在建设并运营“吉利未来出行星座”。截至2024年10月,吉利已有30颗卫星在轨运行,完成了3个轨道面的部署,能够实现全天候覆盖全球90%以上的区域。
车企纷纷将目光投向太空领域,除了马斯克开发火箭的推动之外,更重要的是航天技术与汽车技术在许多方面存在共通之处。
现在很多汽车技术都是源自航空航天,譬如航空座舱、轻量化技术,汽车上普遍采用的铝材以及碳纤维等材料,早先就是用于降低飞船重量,而HUD抬头显示系统,也是为了不分散宇航员注意力而发明,还有空气动力学等等。
另外,在智能网联化的浪潮下,未来的出行方式确实会成为卫星互联网的重要应用场景之一。不少车企已经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趋势,比如吉利和比亚迪已经开始布局。这不仅为车辆提供了更加稳定和高速的网络连接,还能够大大提升驾驶的安全性和舒适度。随着技术的进步,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汽车将不仅仅是代步工具,更是连接天地万物的移动智能终端。
海外著名研究机构Strategy Analytics的汽车互联出行专家罗杰·兰考特(Roger Lanctot)曾表示:“汽车制造商正向太空寻求汽车互联领域的支持。”
不过,丰田计划投资火箭发射,背后另有深意,旨在为其规划中的未来城市“Woven City”构建电信网络奠定基础。
根据InterstellarTechnologies的公告,作为此次资本与业务合作的组成部分,Woven公司将委派一名董事加入其董事会。
同时,Woven还将为供应链优化和企业治理提供支持,以确保火箭的顺利量产。
丰田的Woven City(编织城市)项目,最早是在2020年的CES上首次提出这一概念,该项目位于日本富士山脚下一块175英亩的土地上,耗资100亿美元。
丰田将其命名为“三线交织”,意在将三种不同类型的街道或小路编织在一起,每种街道或小路供特定类型的用户使用。这种设计理念不仅体现了丰田对多样性和包容性的重视,还展示了其对未来交通模式的前瞻性思考。通过这样的设计,丰田旨在为不同需求的用户提供更加个性化的出行体验,同时也促进了城市交通系统的多元化发展。
近日了解到,城市规划部门提出了一项新的交通方案,旨在提升城市的交通效率和居民的生活质量。根据该方案,其中一条街道将专供速度快的车辆通行,以减少拥堵和提高行车速度。第二条街道则会成为混合用途的道路,允许自行车、滑板车等低速个人交通工具以及行人共行。此外,还有一条道路将被改造为类似公园的长廊,仅供行人使用,这无疑将为市民提供一个更加舒适和安全的步行环境。 这样的规划不仅有助于缓解交通压力,而且通过设立专门的行人区域,也大大提高了行人的安全性与舒适度。同时,混合使用的街道模式鼓励了更多人选择环保的出行方式,对促进绿色出行有积极作用。不过,如何在实际操作中平衡各方面的利益,并确保所有使用者的安全和便利,将是执行这一计划的关键所在。
按照丰田的说法,这将是一个“未来城市的原型”,在这里,丰田可以对自动驾驶汽车、创新的街道设计、智能家居技术、机器人技术和新的移动产品进行测试,测试的对象是居住在这里的真实人群,丰田将其称之为“Weavers”。
四年来,丰田章男也分享了“WovenCity”实验项目的最新进展,目前已经完成了“第一阶段”的建设,预计将于2025年正式投入运营。
今年秋天,WovenCity即将迎来的首批100名居民将是丰田及其子公司WovenbyToyota的员工,第一阶段计划最终容纳360名居民。
在第二阶段及后续阶段,目标是建设足够的住房和设施,以容纳最多2000人的常住人口,并且这些设施将由丰田公司的氢燃料电池技术提供能源。这不仅包括了汽车制造,还将涉及城市的建设和火箭开发,这无疑展示了丰田在技术创新方面的雄心壮志。 这样的多元化发展表明,丰田不仅仅满足于在传统汽车行业中的领先地位,而且正在积极探索新的领域,如可持续能源解决方案和航天科技。通过建造以氢能源为动力的居住区,丰田不仅推动了环保技术的应用,也为未来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同时,进军航天领域也显示了公司对未来科技前沿的追求。这不仅是一个企业转型的案例,更是日本制造业向综合高科技产业转变的一个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