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远离癌细胞最爱的餐桌陷阱,你的饮食习惯安全吗?
癌症是如何产生的?这一直是许多人关注的话题。虽然目前大部分癌症的具体成因尚不完全明了,但普遍认为:癌症的发生并非由单一因素引起,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所谓多因素,包括遗传因素(内因)和环境因素(外因)。这里的环境因素不仅仅指我们常说的大气环境和空气质量,还包括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以及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等因素。
“癌”这个字非常有趣,由三个“口”组成,仿佛在提示我们饮食与癌症之间可能存在某种联系。实际上,饮食确实在癌症的发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那么,饮食和癌症究竟有何关联?哪些饮食方式最有可能诱发癌症呢?我们总结了七种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容易致癌的饮食习惯,希望大家能够尽量避免这些不良习惯!
我们先来了解下致癌物的等级划分情况。
1 类致癌物:对人为确定致癌物。
2A类致癌物指的是对人类有较高的致癌风险,这类物质对人类的致癌证据尚不完全充分,但对实验动物的致癌证据则非常明确。
2B 类致癌物:对人可能致癌,此类致癌物对人致癌性证据有限,对实验动物致癌性证据并不充分;或对人类致癌性证据不足,对实验动物致癌性证据充分。
1.吸烟喝酒,错上加错
烟酒均为 1 类致癌物。烟草包括吸烟、吸二手烟、无烟烟草以及各种烟草制品等;酒精包括所有含酒精的饮料饮品,与酒精饮料摄入有关的乙醛、含酒精饮料中的乙醇。
吸烟喝酒,这话题虽已老生常谈,但仍然值得反复强调,因为很多人尚未真正意识到其重要性。烟草制品内含有数千种有害化学成分,其中能够直接引发癌症的就多达数十种。吸烟是导致肺癌的主要风险因素之一,这一点已经得到了大量研究与事实的充分验证。
吸烟会增加口腔、咽喉、食管、胃、膀胱、肾脏和乳腺等多种癌症的风险。二手烟的危害也不容小觑。研究表明,吸烟者的家庭成员患癌的概率更高,其中最受影响的是儿童。
饮酒同样会增加患癌风险。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癌症监测报告显示,“应重视饮食,并关注酒精在致癌方面的作用”,提醒公众酒精饮品具有致癌性。研究显示,长期大量饮酒与肝癌、食管癌、胃癌、口腔癌及咽喉癌等多种癌症的发生有密切联系。此外,饮酒与吸烟还会产生协同效应,进一步增加致癌风险。
吸烟和饮酒对口腔、咽喉、食管以及胃部的上皮组织都会造成直接伤害。酒精作为有机溶剂,能够帮助烟雾中的某些化学物质更有效地渗透到人体组织中,从而增强其致癌效果。两者同时作用时,危害并非简单的相加关系,而是呈现出更大的叠加效应,即所谓的“一加一大于二”。 这种双重不良习惯不仅增加了患癌的风险,还可能加速其他健康问题的发展,比如心脏病和肝病。因此,戒烟限酒不仅是个人健康生活的需要,也是社会公共卫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减少这两者的摄入,可以显著降低多种疾病的发生率,提高整体生活质量。
2.无肉不欢,“欢”出癌症
红肉(摄入)世界卫生组织下属的癌症研究机构指出,红肉被列为2A类致癌物,这意味着它很可能对人类有致癌作用。加工肉类则被归为1类致癌物,表明它们明确可以导致癌症。红肉是指烹饪前呈红色的肉,如猪肉、牛肉、羊肉、鹿肉和兔肉等,这类肉通常含有较高的饱和脂肪。与之相对的是白肉,这类肉的肌肉纤维较为细腻,脂肪含量较低,烹饪前多呈现浅色或白色,例如鸡鸭鹅肉以及鱼虾贝蟹等非哺乳动物的肉。 我个人认为,这一分类提醒了我们饮食习惯的重要性。尽管红肉是日常饮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过量食用确实可能增加患大肠癌等疾病的风险。因此,合理控制红肉的摄入量,并搭配多样化的饮食结构,对于维护健康至关重要。同时,这也鼓励我们更多地探索植物性食品和其他低风险蛋白质来源,以促进更健康的饮食方式。
这并不意味着完全不吃红肉。红肉含有丰富的矿物质,特别是铁元素,同时还富含蛋白质、维生素B12、硫胺素、核黄素以及磷等多种营养成分。红肉与白肉在营养成分和营养价值上有所不同,因此不能简单地用白肉来替代红肉,红肉同样具有其独特的价值。适量食用红肉是可以的,但应控制摄入量,避免过量食用。
什么是加工肉?从字面上就可以知道,指的是经过加工的肉,具体来说就是经过盐腌、风干、发酵、烟熏或其他处理,用以提升口感或延长保存时间的肉类,比如香肠、热狗、火腿、腊肉等。世界卫生组织下属的癌症研究机构致癌物清单中,加工肉类(摄入)归在 1 类致癌物清单中。
食用加工肉制品与大肠癌之间存在明确关联,这已有多项科学研究证实。因此,建议大家尽量选择新鲜肉类作为日常饮食的一部分。虽然偶尔享用加工肉制品不太可能立即对健康产生显著影响,但我们必须认识到,任何量的加工肉制品都可能带来一定的致癌风险。换句话说,即便摄入量不多,这种风险也始终存在,只是程度有所不同。为了健康着想,我们应当尽可能减少这类食品的摄入。 发表的看法观点:尽管加工肉制品在现代饮食文化中占有一定地位,但从健康角度来看,适量减少这类食品的消费无疑是一个明智的选择。这不仅有助于降低患大肠癌的风险,也可能对其他慢性疾病起到预防作用。当然,完全戒除并非必要,平衡饮食才是关键。
3.炸烤腌咸,“香”出癌症
烧烤熏制食品中不完全燃烧产生的化学物质,如苯丙[α]芘,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1类致癌物;中国式咸鱼也被归为此类。油炸食品,尤其是那些经过高温处理的,通常被分类为2A类致癌物;而传统的亚洲腌菜则被列为2B类致癌物。在街头巷尾,烤鱼和烤肉店随处可见,其诱人的香味常常令人难以抗拒。油条作为中式早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深受人们的喜爱。此外,腌制食物因其独特的风味而备受许多人的欢迎。 这些食品之所以流行,不仅是因为它们的味道吸引人,还因为它们方便快捷。然而,从健康的角度来看,这些食物确实存在一定的风险。长期食用这类高风险食品可能会增加患癌症的风险。因此,尽管我们无法完全避免这些食品,但适量摄入,并结合均衡饮食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或许是我们可以采取的最佳策略。这不仅有助于享受美食的乐趣,同时也能降低潜在的健康风险。
这类食品常见于街头小摊,暂且不论其卫生条件和食材新鲜度,关键在于其中含有致癌物质,例如苯并芘、丙烯酰胺、亚硝基化合物等,这些会增加多种癌症尤其是消化道癌症的风险。偶尔品尝或许无大碍,但还是建议尽量避免食用,能少吃就少吃,不要经常吃。
吃得太咸不仅会增加高血压的风险,还可能损害胃黏膜屏障,从而提高患胃癌的概率。有些人喜欢食用咸菜、腌菜和咸鱼,这些食物虽然开胃,却并不健康。除了导致过多的盐分摄入外,它们还含有亚硝胺类化合物,这些物质同样会增加患胃癌的风险。 我的看法是,尽管这些食物在短期内能提升食欲,但从长远来看,它们对健康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我们应该更加重视饮食平衡,减少这类高盐食品的摄入量,以降低患病风险。同时,政府和社会也应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对于健康饮食的认识。
4.过期霉变,“毒”出癌症
由于储存不当或过期,食物容易发生霉变,这类霉变过期食物中含某些真菌及其代谢物,比如黄曲霉毒素,这是一种已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列为1类致癌物的物质。黄曲霉毒素不仅能将硝酸盐还原成亚硝酸盐,还会促进亚硝胺的合成,从而增加患癌风险,特别是肝癌的风险。 我对此感到非常担忧,因为许多家庭可能并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因为疏忽或者节约而忽视了食品的保质期和储存条件。然而,这种看似微不足道的行为可能会对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加强公众对于食品安全的认识,提高食品储存和处理的意识至关重要。政府和相关机构也应该加大对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确保市场上的食品符合安全标准,减少此类风险的发生。
5.烫饮烫食,“烫”出癌症
65℃以上的热饮(饮用)被列为2A类致癌物。过热的食物(超过65℃),容易烫伤食管黏膜,若形成习惯,食管黏膜会反复受损和刺激,导致慢性食管炎的发生,从而增加患食管癌的风险。
6.喜食槟榔,“嚼”出癌症
槟榔(包括槟榔果、含烟草的槟榔嚼块和不含烟草的槟榔嚼块)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1类致癌物。在一些地区,人们有嚼食槟榔的习惯,无论是有事还是无事时都会口含一颗槟榔。这种习惯已经根深蒂固。食用槟榔可能引发口腔癌及其他癌症,如咽癌、喉癌和食管癌。槟榔质地较硬,在咀嚼过程中会对口腔黏膜造成机械性损伤。这些损伤随着时间推移累积,可能导致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进而发展为一种癌前病变,最终可能演变为口腔癌。此外,槟榔中的某些化学成分在咀嚼过程中会转化为亚硝基,这是一种已知的致癌物质。
7.不良饮食习惯,“惯”出癌症
不良的饮食习惯同样是重要的致癌因素。有些人吃饭时狼吞虎咽、暴饮暴食,不细嚼慢咽,这可能会伤害到消化道黏膜,引发慢性炎症和增生病变。此外,消化吸收不良以及长期吃得过量会加重胃肠负担,使肠胃功能容易失调。再加上饮食不规律,时而饥饿时而过饱,食管和胃部会长期受到刺激,从而增加患癌的风险。另外,一些人存在偏食的习惯,导致营养摄入不均衡,营养不足或过剩,搭配也不合理,这也可能提高患癌的风险。还有一些人偏好高糖高热量的食物,导致体重超标和肥胖,同样增加了患癌的可能性。
民以食为天。吃得正确,可能防癌;吃得不对,可能致癌。从今天开始,让我们一起关注饮食习惯,共同降低患癌风险。尽管科学饮食不能完全杜绝癌症的发生,但它确实能帮助我们在很大程度上减少患病的可能性。 科学合理的饮食结构对健康至关重要。比如,多吃富含纤维的食物如蔬菜和水果,可以有效促进肠胃蠕动,预防结肠癌;而过多摄入红肉和加工肉类,则可能增加患结直肠癌的风险。此外,过量饮酒也是导致多种癌症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为了我们的健康着想,应当尽量避免这些不良习惯。 总之,在日常生活中注重营养均衡、合理膳食,不仅能够增强身体素质,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抵御癌症的侵袭。希望每个人都能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为自己的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