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肠道隐匿杀手:哪种息肉正悄悄变成癌症定时炸弹?
体检报告上,最令人费解的词汇之一,或许就是“息肉”。
胃息肉、肠息肉、胆囊息肉……单是听到这些名词,人们心中难免会产生疑虑:“这种情况严重吗?”“需要切除吗?”“它会不会发展成癌症?”
今天,我们今天来谈谈各种息肉,特别是那些需要特别警惕的息肉。其中有一种肠息肉,其癌变的概率几乎达到100%。
息肉到底是什么?
简单来说,息肉是在黏膜表面形成的微小肿块,类似于皮肤上的小痣,但它们位于身体的内部器官上,如胃、肠道、胆囊、子宫和鼻腔等处。
从医学上看,息肉并非某种特定的疾病,而是组织异常生长的现象。这种现象可能由炎症引起,也可能源自基因突变。
大部分息肉都是良性的,无需立即干预。然而,由于息肉会向外生长,有可能导致管腔阻塞并引发症状。此外,部分息肉有潜在恶化的风险,所以我们需要判断哪些息肉可以持续观察,哪些则需要及时治疗。
不同部位的息肉其特点和注意事项各不相同,接下来我们具体探讨一下各类息肉的独特之处及其需关注的要点。
肠道息肉
小肠息肉的确较为少见,而息肉更常出现在大肠,尤其是结直肠。在众多分类方法中,巴黎分类法是最为广泛使用的,它依据息肉的形态将其分为六种类型,每种类型的恶性风险也有所不同。 我个人认为,了解这些分类及其潜在风险对于提高早期诊断率至关重要。巴黎分类法不仅帮助医生们更好地理解息肉的特性,还能为患者提供更为个性化的治疗方案。通过这种细致的分类,我们可以更早地识别出那些可能具有较高恶性风险的息肉,从而采取及时有效的干预措施,这对于改善患者的预后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 0-Ip(有蒂型):恶性风险较低。
· 0-Is(广基型):恶性风险较高。
· 0-IIa(浅隆起型):恶性风险较低。
· 0-IIb(平坦型):恶性风险较低。
·0-IIc(浅凹陷型):恶性风险较高,6~10mm的病变更有可能超过40%,而超过20mm的病变更有可能接近90%。
几乎所有0-III型(溃疡性或凹陷性型)病变都被发现包含高级别癌症,这无疑是一个令人担忧的趋势。这种病变的存在不仅增加了诊断的复杂性,还提醒我们需要更加关注早期筛查和及时治疗的重要性。医疗专业人员必须保持高度警惕,以便能够尽早识别这些病变,并为患者提供最合适的治疗方案。此外,这也强调了持续研究和改进现有诊断技术的必要性,以提高对这类疾病的识别率和治疗效果。
来自参考文献[3]:M=粘膜层;SM=粘膜下层
如果同时发现有多于 100 颗息肉,这种情况被称为息肉病,此时要注意几种非常危险的情况,可以进行遗传性诊断来排查: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是一种遗传性疾病,由位于5号染色体长臂上的APC基因突变引起。这种疾病的特点是患者几乎100%会发展成为结肠癌,且通常在35至40岁之间出现癌症症状。尽管目前医学技术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但这一疾病的高风险仍然令人担忧。 对于FAP患者来说,早期诊断和定期筛查至关重要。然而,现实情况是,很多潜在患者可能因为缺乏足够的医疗资源或知识而未能及时接受必要的检查和治疗。因此,提高公众对FAP的认识,加强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以及提供更广泛的遗传咨询服务,都是减少该疾病带来的健康威胁的关键措施。 此外,对于已确诊的FAP患者,建议采取积极的生活方式调整和定期的医疗监测,以尽早发现任何可能的病变迹象。同时,科研人员应继续探索新的治疗方法,为患者提供更多选择,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MUTYH相关息肉病(MAP)是一种由于MUTYH基因的双等位基因突变导致的遗传性疾病,这种疾病会显著增加个体患结直肠癌的风险。据估计,如果没有得到适当的治疗,患者到70岁时患结直肠癌的累积风险高达80%。这一数据提醒我们,对于有家族史的人群来说,定期进行基因检测和筛查尤为重要。早期发现和干预不仅可以有效降低癌症风险,还能提高治疗成功率和生存率。因此,医疗系统和社会应该加强对该疾病的宣传和预防措施,以帮助更多潜在患者尽早采取行动。
· Peutz-Jeghers 综合征:由 19p 染色体上 STK11 基因突变所致,全消化道,包括小肠也会出现息肉,会明显增加结直肠癌、乳腺癌、胰腺癌等癌症的风险。
家族性幼年性息肉病是一种遗传性疾病,主要由于SMAD4或BMPR1A基因发生突变所致。这种疾病的特点是在消化道内形成多个幼年性息肉,这些息肉的存在大大增加了患者患结肠癌的风险。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这种疾病的发病率相对较低,但其潜在危害不容小觑。因此,对于有家族史的人群来说,定期进行肠道检查显得尤为重要,以便早期发现并及时治疗,从而降低发展为恶性肿瘤的可能性。此外,对于已经确诊为家族性幼年性息肉病的患者,除了积极接受医学干预外,还需要调整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度运动等,以进一步减少患病风险。
如果在结肠镜检查中发现了息肉,确实有必要进行结直肠癌的风险评估。根据目前的指南,对于中低风险的人群来说,通常建议在50至75岁之间开始进行结直肠癌的筛查工作。然而,对于那些有较高风险因素的人群,比如家族中有相关病史者,则应该从40岁或者比家族中最年轻患者的发病年龄提前至少10年开始进行筛查。 这一建议强调了预防和早期检测的重要性,因为通过定期筛查可以有效地识别并处理可能存在的问题,从而减少结直肠癌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医学研究的进步,筛查指南可能会有所更新,因此个人应当根据自身情况与医生充分沟通,以确定最适合自己的筛查计划。此外,提高公众对结直肠癌筛查重要性的认识也是公共卫生领域的一个关键任务,这样才能让更多人受益于早期诊断和治疗。
胃息肉
在进行胃镜检查时,我们常常能够发现胃息肉的存在。根据息肉的形态、大小以及位置,医生们通常会将其归为三大类别。这一分类方法不仅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息肉的性质,还能为后续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这种分类方式对于临床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帮助医生快速判断息肉的潜在风险,还便于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不过,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未来可能还会出现更加精准的分类标准,这无疑将对提升诊疗效果起到积极作用。
良性息肉
良性息肉是指那些不太可能发展为癌症的息肉。比如,胃底腺息肉是最常见的一种,通常与长期使用胃药(如质子泵抑制剂)有关,停药后大多可以消退;还包括炎性纤维息肉和异位胰腺。它们通常不会引发严重的健康问题,只需要按照医生的建议定期随访。
中性息肉
中性息肉的癌变风险较高,需要特别注意。
增生性息肉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病变,通常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或慢性胃炎有关。在根除幽门螺旋杆菌后,部分息肉可以自行消退。此外,还包括腺瘤和神经内分泌肿瘤(1型和2型)。对于大于5毫米的增生性息肉、所有的腺瘤以及大于1厘米的神经内分泌肿瘤(1型和2型),应该进行切除,并根据消化内科和胃肠外科医生的建议进行定期随访。
恶性息肉
最后,恶性息肉的癌变风险非常高,需要紧急处理。神经内分泌肿瘤(G-NET)类型 3 通常为单个大息肉,转移的风险很高,需要通过手术切除并进行进一步的治疗。早期胃癌(EGC)是指癌症仅局限在胃的内壁,虽然转移的风险较低,但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发展成更严重的胃癌,因此早期发现和治疗至关重要。
鼻息肉
鼻息肉通常被认为是由于过敏性鼻炎和哮喘等以T细胞2型免疫反应(嗜酸性炎症)为主的慢性炎症所引起的。然而,最新的研究表明,在亚洲地区,特别是中国和韩国,鼻息肉更常表现为中性粒细胞型炎症。
这是两种不同类型的鼻息肉。前者恶变的风险较低,主要症状包括鼻塞、嗅觉减退或丧失,可以通过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进行改善,并且需要积极控制已有的慢性疾病。后者虽然恶变风险较低,但对于年龄超过50岁、有吸烟史并且属于中性粒细胞型慢性炎症的鼻息肉患者,建议到耳鼻喉科或五官科进行早期筛查,加强炎症管理并戒烟。
声带息肉
声带息肉通常被视为一种良性的病变,不会发生恶性变化。这种情况大多由于不当的发音习惯、过度使用声音或者经常大声喊叫导致声带受损所致。患者可能会经历声音嘶哑和嗓音疲劳等症状。 从专业角度来看,声带息肉的发生与个人的生活习惯和发声方式密切相关。对于那些需要频繁使用声音的职业人士来说,如教师、歌手以及公众演讲者,采取正确的发声技巧和适当的休息显得尤为重要。此外,日常生活中也应避免长时间高声讲话或过度用力发声,以减少患声带息肉的风险。对于已经出现症状的人来说,及时就医并接受专业的治疗同样关键。
罕见情况下,较大的息肉有可能引起呼吸道阻塞等问题,所以若检查出声带息肉,可选择药物治疗、语言治疗、激光治疗或手术治疗等方法。
尽管声带息肉本身不会发生恶性变化,但其危险因素,例如吸烟、胃食管反流和慢性声带损伤,可能会引发其他具有潜在恶性风险的病理改变。因此,定期进行随访仍然非常重要,以便排除其他可能的病变,如声带白斑或非典型增生。
子宫息肉
子宫内膜息肉是妇科领域中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据统计大约有25%的女性可能受到影响。这种疾病大多数情况下表现为良性的变化,但也有极小部分病例存在恶变的风险。面对这一情况,我们应当更加重视女性健康检查的重要性,尤其是对于那些有症状或已达到一定年龄的女性来说,定期进行相关检查可以早期发现并处理子宫内膜息肉,从而避免潜在的健康风险。此外,医疗系统也应加强对这类疾病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认知水平,以便于早诊断、早治疗。
对于无症状、对于没有恶变高危因素且息肉直径小于1厘米的绝经前子宫内膜息肉患者,可以安排在3至6个月后进行一次超声复查。如果病情稳定,则可以改为每年随访一次,部分息肉可能在此期间自然消失;如果子宫内膜息肉引起了月经异常、不孕、流产或存在恶性病变的风险,则建议尽早进行手术治疗。
胆囊息肉
胆囊息肉大多数情况下是良性的,并且通常没有明显的症状,往往是在体检时偶然发现。对于这种情况,医生通常建议每年进行一次超声检查以监测其变化。然而,若出现以下三种情况,患者应尽快前往肝胆外科或普外科就诊咨询: 这种处理方式体现了现代医学对健康管理和疾病预防的重视。通过定期的医学检查,可以早期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这对于提高治疗效果和保障患者健康至关重要。此外,也提醒公众要重视定期体检,以便于在无症状的情况下也能及时了解自身健康状况。
(1)考虑恶变:息肉直径大于 1cm,单发,宽基底,富血供,进行性增大,肿瘤标志物升高等情况;
(2)有明显症状:右上腹胀痛、腹泻、恶心、呕吐等症状;
(3)合并其他胆囊疾病:合并胆囊结石、胆囊炎等其他需要胆囊切除的疾病。
息肉并不必然意味着癌变,大多数情况下它们是良性的。不过,确实有极小部分息肉在特定条件下有可能转变为癌症。因此,发现息肉时不必过于恐慌,重要的是评估其潜在的风险,并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处理方案。 在我看来,及时了解和掌握息肉的相关知识非常重要。这样不仅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医生给出的建议,还能让我们在面对健康问题时更加从容不迫。此外,定期进行体检和遵循医嘱也是预防和早期发现息肉的关键措施。
对于高风险息肉,应该尽早进行切除以防止潜在的严重后果;而对于低风险息肉,则可以根据医生的专业建议采取定期观察的方式,避免不必要的手术干预。 这样的做法能够有效平衡医疗资源的使用与患者的健康保障,既不会因为过度治疗给患者带来额外负担,也能及时处理可能引发严重疾病的隐患。在实际操作中,医生的专业判断和患者的知情同意都至关重要,这样才能确保诊疗方案既能达到最佳疗效,又能让患者感到安心。
参考文献
[1]https://www.cancer.org.au/polyps
[2]Awadie H, Klein A, Tate D, et al. The prevalence of small-bowel polyps on video capsule endoscopy in patients with sporadic duodenal or ampullary adenomas. Gastrointest Endosc. 2021;93(3):630-636.
[3]Johnson GGRJ, Helewa R, Moffatt DC, et al. Colorectal polyp classification and management of complex polyps for surgeon endoscopists. Can J Surg. 2023;66(5):E491-E498.
[4]Shussman N, Wexner SD. Colorectal polyps and polyposis syndromes. Gastroenterol Rep (Oxf). 2014;2(1):1-15.
【5】这项能够检测癌症的体检项目,建议40岁及以上的成年人务必参加!否则一旦发现可能就已经是中晚期了。https://mp.weixin.qq.com/s/OqeJPbNhgciBG4wh5InPzA
[6]Costa D, Ramai D, Tringali A. Novel classification of gastric polyps: The good, the bad and the ugly. World J Gastroenterol. 2024;30(31):3640-3653.
[7]Eloy P, Musat GC. What We Know about Nasal Polyposis: The Clinician’s Point of View. Sinusitis. 2024; 8(2):37-50.
[8]Eschenbacher WH, Borish L. Nasal polyposis and future risk of sinonasal malignancy. J Allergy Clin Immunol. 2019;144(4):933-934.
[9]Kim HJ, Ahn HS, Kang T, et al. Nasal polyps and future risk of head and neck cancer: A nationwide population-based cohort study. J Allergy Clin Immunol. 2019;144(4):1004-1010.e4.
[10]Vasconcelos D, Gomes AOC, Araújo CMT. Vocal Fold Polyps: Literature Review. Int Arch Otorhinolaryngol. 2019;23(1):116-124.
[11]Berceanu C, Cernea N, C?pit?nescu RG, et al. Endometrial polyps. Rom J Morphol Embryol. 2022;63(2):323-334.
[12]中国优生科学协会生殖道疾病诊治分会与中国医师协会微无创医学专业委员会妇科肿瘤学组联合发布了《子宫内膜息肉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2年版)》。该共识发表在2022年第8期的《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上,相关文章涵盖了第809至813页的内容。
[13]Liu H, Lu Y, Shen K, et al. Advances in the management of gallbladder polyps: establishment of predictive models and the rise of gallbladder-preserving polypectomy procedures. BMC Gastroenterol. 2024;24(1):7.
策划制作
作者丨蒋永源 第三军医大学内科硕士
审核丨孙轶飞 河北医科大学医学教育史研究室负责人
兰义兵是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的副主任医师。
策划丨王梦如
责编丨王梦如
审校丨徐来 林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