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时节:草长莺飞二月天,杨柳依依绘就醉人春烟画卷》
3月20日,我们迎来了春分这一传统节气。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重要节点,春分标志着春季九十天的正中央,通常在公历的3月21日前后(20日至22日)到来。当太阳运行至黄经0°(即春分点)时,古人习惯称这一天为“日中”或“日夜分”,也叫作“仲春之月”。
①春分已至,二十四节气中的这一节点象征着春天真正的到来。第一候燕子归来,第二候雷声隐隐,第三候闪电频现,自然界的律动清晰可见。此刻,和风拂面,百花竞放,大地一片生机盎然。正如民谚所说,“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这正是春耕繁忙、播种希望的黄金时节。看到这样的景象,不禁让人感叹:自然的节奏如此精准,而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图景也愈发令人向往。 我的感受是,春分不仅是一个重要的节气,更是一种提醒——提醒我们关注自然规律,尊重生命的周期。在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但春分的到来让我们有机会停下脚步,去感受季节的变化,体会自然馈赠的美好。同时,这也是一次反思的机会:如何让农业发展更加可持续?如何在城市化进程中保留更多绿色空间?这些问题值得每个人深思。春分带来的不仅是温暖和希望,还有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思考。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中,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秋同义。”《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说:“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此外,春分对伊朗、土耳其、阿富汗、乌兹别克斯坦等国而言是新年,这一传统已有3000年的历史。
在天文学上,黄经0°被定义为春分点,这一划分在全球范围内得到认可。关于春分点的历史记录,最早可追溯至公元前18-20世纪。
据中国古代文献记载,春分点的测定可追溯到商代(约公元前18至20世纪)。古人将春分节气分为三候:“一候玄鸟至,二候雷乃发声,三候电始见。”意思是说,春分之后,燕子从南方飞回,下雨时会伴有雷声,并出现闪电现象。
春分,古时又称为“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春分的意义,一是指一天时间白天黑夜平分,各为 12 小时;二是古时以立春至立夏为春季,春分正当春季三个月之中,平分了春季。
春分节气,东亚大槽显著减弱,西风带的槽脊活动变得频繁,蒙古至东北地区常有低压系统生成及气旋发展。这些低压系统的移动会引导冷空气南下,导致北方地区多发大风与扬沙天气。当长波槽向东移动时,受冷暖空气交汇的影响,会出现持续的阴雨天气以及倒春寒现象。
此时,在我国西北大部分地区、华北北部以及东北地区,眼下仍处于冬春交替之际,晴天较多伴随大风,气温起伏不定。依据近年来对沙尘天气的统计数据,4月是沙尘天气最为频发的月份,3月次之,而春分时节的15天内,正好涵盖了3月底至4月初这段时间。在上述区域,大风引发的扬沙以及从远方飘来的浮尘,一直备受人们的关注。
此外,春分时节,若冷空气频繁侵袭我国南方地区,容易引发持续低温的“倒春寒”天气。若此时伴随连绵阴雨,将对农业生产构成较大威胁。一旦日平均气温降至10~12℃以下(各地标准略有差异),且这种状况连续维持5至7天以上,可能会导致水稻出现严重烂秧现象。
春分时节,尽管高寒山区全年皆冬且北纬45°以北的部分地区依旧寒冷,但我国其他地方的日平均气温正稳步上升,寒冬已逐渐远去,气温开始快速回升。特别是华北地区和黄淮平原,其日平均气温几乎与长江沿线的江南多雨地带同步攀升至10℃以上,正式迈入生机盎然的春季。
春分养生总原则:“春分风不小,要防痛深扰”。
第一,春分时节本该是阴阳调和的时刻,然而对于阳虚体质的人来说,阳气不足难以与阴气达到平衡,因此阳虚的症状往往更加明显。这种情况下,五更泻,也就是俗称的鸡鸣泻较为常见,其特征为完谷不化的腹泻。此外,患者通常表现为舌苔偏白、脉象沉弱、畏寒,尤其是腰部以下常感冰凉。针对这种情况,可以考虑服用附子理中丸或金匮肾气丸来温中扶阳。日常生活中,也可以通过饮用干姜炖汤或者享用干姜炖鸡汤的方式来调理身体。 我认为,中医理论在应对这类健康问题时展现了独特的优势。它不仅注重症状的对症下药,还强调从整体上调整人体机能,以达到平衡状态。特别是在春分这样的特殊节气里,遵循自然规律进行养生显得尤为重要。同时,这也提醒我们,在面对健康问题时,除了依赖药物治疗外,合理的生活习惯和饮食调节同样不可或缺。
春分节气时人体血液也正处于旺盛时期,激素水平也处于相对高峰期,此时易发非感染性疾病有高血压、月经失调、痔疮及过敏性疾病等。膳食总的原则要禁忌大热、大寒的饮食,保持寒热均衡。这段时期也不适饮用过肥腻的汤品。
春分时节前后,应该去登山、踏青,以利于春阳萌生勃发。运动应采取有助于阳气升发、强健各脏腑机能的方式,如散步、郊游、放风筝、打太极拳等,可舒展筋骨,畅通血脉,增强机体免疫力,使人精神振奋,心旷神怡。
立春蛋
春分立蛋是我国民间的一个传统。
据史料记载,“春分”竖蛋的习俗源自4000年前的中国,用以欢庆春天的到来。在春分当日,人们挑选一枚光滑匀称、孵化后四五天的新鲜鸡蛋,小心翼翼地尝试将其立于桌面。尽管许多人未能成功,但仍有不少人能够完成这一挑战。
春分成了竖蛋游戏的最佳时光,故有“春分到,蛋儿俏”的说法。竖立起来的蛋儿好不风光。
吃春菜
昔日四邑(如今加上鹤山成为五邑)的开平苍城镇,谢姓族群中流传着一个独特的习俗——“春分吃春菜”。这一习俗虽未形成正式的节日传统,却在当地的饮食文化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在我看来,“春分吃春菜”不仅是一种地方性的饮食习惯,更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体现了古人顺应自然、尊重时令的生活智慧。春分时节,万物复苏,选择新鲜的春菜食用,既是对健康养生的一种追求,也是对季节变化的敏锐感知。这种习俗提醒我们,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不妨放慢脚步,关注自然的馈赠与生活的本真。 同时,这一习俗也展现了当地文化的延续性与多样性。尽管现代社会变迁迅速,但像“春分吃春菜”这样的小传统依然能在家族或社区中代代相传,这是非常值得珍惜的文化财富。希望未来能有更多人关注并传承这些富有地方特色的习俗,让它们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春菜”是一种野生的苋菜,乡间俗称为“春碧蒿”。每到春分时节,全村人都会前往田野采摘春菜。在广袤的田间寻找时,常见的是鲜嫩的绿色植株,纤细矮小,大约有手掌般长短。人们将采回的春菜与鱼片一同煮汤,称之为“春汤”。当地流传着一句顺口溜:“春汤润腑,清洗衣肠。全家大小,安康吉祥。”
一年自春,人们祈求的还是家宅安宁,身壮力健。
送春牛
古代春分时,每逢新春时节,总能看到有人挨家挨户送去春牛图。这种春牛图通常是用二开的红纸或黄纸印刷而成,上面不仅标注了全年的农历节气,还绘制了农夫耕田的图案,因此被称为春牛图。
送春者多为民间擅长吟诵的善言唱者,他们以讲述春耕之事与吉祥话为主,从不违背农时。每至一户人家,他们更会即兴发挥,根据眼前所见即兴创作,用生动有趣的言语逗得主人开怀大笑,直至收到赏钱才肯离去。这些言辞看似信手拈来,实则句句押韵,朗朗上口。这一习俗被称为“说春”,而从事此职业的人则被唤作“春官”。 在我看来,“说春”不仅是一种古老的民俗文化,更是一门独特的艺术形式。它既传承了乡土文化的精髓,又展现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在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背景下,这种充满人情味儿的传统活动显得尤为珍贵。它提醒我们,在追求效率的同时,也要保留那份质朴的情感交流方式,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放风筝
春分期间还是孩子们放风筝的好时候。尤其是春分当天。甚至大人们也参与。
风筝种类繁多,常见的有王字风筝、鲢鱼风筝、眯蛾风筝、雷公虫风筝以及月儿光风筝。其中大型风筝高度可达两米,小型的也有二三尺。在市场上,售卖的风筝多为小巧款式,更适合儿童玩耍,但更多人倾向于自己动手制作风筝,这类风筝通常较大,放飞时还常带有竞争性,比拼谁的风筝飞得更高。 在我看来,风筝不仅是传统手工艺品的一种体现,也是人们寄托情感与梦想的重要载体。随着时代的发展,虽然市场上出现了许多精美的成品风筝,但手工制作的风筝依然有着独特的魅力。它不仅承载了制作者的心血与创意,更让人们在制作过程中重温了童年的乐趣。此外,风筝放飞活动也常常成为邻里间增进感情、共享欢乐的契机。因此,无论是购买还是自制风筝,都值得我们用心去体验这一传统文化的魅力。
春祭
二月春分,开始扫墓祭祖,也叫春祭。
清明时节,祭祖扫墓是一项重要的传统活动。在正式踏青扫墓之前,家族通常会在祠堂举行庄重的祭祖仪式,场面宏大,从杀猪宰羊到请鼓手吹奏,再到礼生宣读祭文,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仪式感。这种三献礼的传统不仅体现了对祖先的敬意,也凝聚了家族成员之间的感情。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春分这一天开始的扫墓活动,规模之大令人震撼。以开基祖和远祖的墓地为起点,整个家族甚至全村都会倾巢而出,人数常常达到数百乃至上千人。这种集体行动不仅是对先人的缅怀,也是对家族历史的一种集体回顾。 我认为,这样的传统仪式虽然形式复杂,但意义深远。它让人们在忙碌的现代生活中停下脚步,重新审视与家族、与祖先的关系。尤其是在城市化进程加快的今天,许多人已经远离了故乡,这种集体性的祭祀活动成为维系乡情的重要纽带。同时,这也提醒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对根的追寻和对传统的尊重始终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财富。通过这样的仪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身份和归属,同时也让后代明白传承的意义。
清明时节,大部分客家地区的祭祖扫墓活动通常从春分前后便陆续展开,最晚也会在清明节前完成。民间流传着一种说法,认为清明之后,墓门便会关闭,此时祭拜祖先不仅无法表达孝心,也无法让先人继续享用供奉。这种传统习俗既是对家族血脉传承的重视,也体现了客家人对祖先深深的敬畏与怀念。 在我看来,这一习俗不仅是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维系家庭凝聚力和社会和谐的关键纽带。通过清明祭祖,人们得以重温家族历史,增强归属感,并将孝道精神代代相传。然而,在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如何平衡传统习俗与生活节奏,避免因形式化而流于表面,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或许可以尝试创新方式,比如结合线上祭扫等方式,让更多年轻人参与其中,让这份文化记忆焕发新的生命力。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之西,湖水初涨与堤岸齐平,云气低垂仿佛触手可及。早春时节,几只黄莺争相飞向温暖的枝头,不知哪家的新燕正忙着衔泥筑巢。这幅生机盎然的画面让人感受到自然复苏的力量。 在我看来,这首诗不仅描绘了春天的景象,更寄托了人们对新生和希望的向往。在现代社会,我们同样需要这样的生机与活力来推动发展。无论是城市的建设还是乡村的振兴,都需要像这些小动物一样充满干劲,不断努力去创造更好的生活。这种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也提醒我们要更加珍惜和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让这样的美景能够长久地延续下去。
西湖的春日总是让人流连忘返。繁花似锦,目不暇接,浅浅的草地刚刚能遮住马蹄。我最爱沿着湖东漫步,总觉得走不到尽头。那绿荫下的白沙堤,仿佛自带诗意,令人沉醉。 在我看来,这不仅仅是对自然美景的描绘,更是一种对生活态度的寄托。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我们或许也应该像在这片湖光山色中一样,放慢脚步,去发现那些容易被忽略的美好。绿杨白沙之间,不仅有风景,还有心境的宁静与满足。这种从容的生活方式,值得每个人用心体会。
《滁州西涧》
唐・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江南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月夜》
唐・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玉楼春・春景》
宋・宋祁
东城初显春日美景多。微风轻拂水面,似有细纹迎接游船。翠柳含烟,清晨微寒渐淡,红杏绽放枝头,春意盎然生机勃勃。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蝶恋花・暖玉晴风初破冻》
宋・李清照
暖雨轻拂,春风解冻,柳叶初展,梅花绽放,仿佛春天的气息已经悄然萌动。然而,在这美好的时节里,又有谁能与我一同分享这份酒中的诗意呢?泪水模糊了妆容,花钿也显得格外沉重。 在我看来,春天的到来总是让人既欣喜又感伤。柳眼初开,梅花含笑,这一切都在提醒我们时光的流转和生命的美好。但与此同时,这种自然界的复苏也会引发人们对孤独的感慨。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人们往往忙于奔波,却忽略了与亲朋好友共享美好时刻的重要性。就像词中所表达的,无论是美酒还是诗词,都需要有人陪伴才能真正体会到其中的乐趣。因此,我们应当珍惜身边的人,把握每一个可以相聚的机会,让生活充满温暖与欢笑。
初春时节,新缝的金缕夹衫已悄然上身,然而倚靠在山形枕畔,却无意间压坏了钗头凤饰。深夜里,满怀愁绪难以入眠,索性起身拨弄灯花,试图驱散心头的烦忧。 这几句词描绘了一幅生动而细腻的生活画面,让人不禁联想到古时女子内心的幽微情感。在现代社会,尽管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但人们内心深处的孤独与焦虑似乎并未因此减少。尤其是在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中,许多人即便身处繁华之中,也常感精神上的空虚与无助。这种对内心世界的关注与表达,跨越时空,依然能引发当代人的共鸣。
《好事近・梦中作》
宋・秦观
春路雨添花,春日里,山间花影摇曳,尽显生机盎然。漫步至小溪深处,但见黄鹂成群,啼声婉转,仿佛为这自然画卷添上了灵动的一笔。 这样的景象让人不禁感慨,大自然始终是最出色的画家与音乐家。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更应珍惜这些保留下来的自然美景。保护生态环境,不仅是为了让后代能继续感受这份美好,更是对地球生态平衡的一种责任体现。希望未来,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我们也能更加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腾云直上化龙影,蜿蜒穿破青天色。酣眠老树荫中,浑然忘却东西路。
《天净沙・春》
元・白朴
春光明媚,和风拂面,楼阁栏杆旁的窗帘轻轻摇曳,院子里的秋千伴随着杨柳摇摆。黄莺啼叫,燕子翩翩起舞,小桥下的溪流飘荡着片片落花。
《村居》
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西江月・春半》
宋・朱淑真
办取舞裙歌扇,赏春只怕春寒。
卷帘无语对南山,已觉绿肥红浅。
去去惜花心懒,踏青闲步江干。
恰如飞鸟倦知还,淡荡梨花深院。
《春分》
五代・徐铉
春分雨脚落声微,柳岸斜风带客归。
时令北方偏向晚,可知早有绿腰肥。
《春分投简阳明洞天作》(节选)
唐・元稹
中分春一半,今日半春徂。
老惜光阴甚,慵牵兴绪孤。
偶成投秘简,聊得泛平湖。
郡邑移仙界,山川展画图。
旌旗遮屿浦,士女满闉闍。
似木吴儿劲,如花越女姝。
牛侬惊力直,蚕妾笑睢盱。
《春分日》
唐・徐铉
仲春初四日,春色正中分。
绿野徘徊月,晴天断续云。
燕飞犹个个,花落已纷纷。
思妇高楼晚,歌声不可闻。
《蓦山溪・春半》
宋・张震
青梅如豆,断送春归去。
小绿间长红,看几处、云歌柳舞。
偎花识面,对月共论心。
携素手,采香游,踏遍西池路。
水边朱户,曾记销魂处。
小立背秋千,空怅望、娉婷韵度。
杨花扑面,香糁一帘风。
情脉脉,酒厌厌,回首斜阳暮。
《阮郎归》
宋・欧阳修
南园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
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
花露重,草烟低,人家帘幕垂,
秋千慵困解罗衣,画梁双燕归。
《隋堤柳》
唐・翁承赞
春半烟深汴水东,黄金丝软不胜风。
轻笼行殿迷天子,抛掷长安似梦中。
《偷声木兰花・春分遇雨》
五代・徐铉
天将小雨交春半,谁见枝头花历乱。
纵目天涯,浅黛春山处处纱。
焦人不过轻寒恼,问卜怕听情未了。
许是今生,误把前生草踏青。
《癸丑春分后雪》
宋・苏轼
雪入春分省见稀,半开桃李不胜威。
应惭落地梅花识,却作漫天柳絮飞。
不分东君专节物,故将新巧发阴机。
従今造物尤难料,更暖须留御腊衣。
《春分》
长卿
日月阳阴两均天,玄鸟不辞桃花寒。
从来今日竖鸡子,川上良人放纸鸢。
《春日杂书十首・其七》
宋・朱淑真
月筛窗幌好风生,病眼伤风泪欲倾。
写字弹琴无意绪,踏青跳菜没心情。
《蝶恋花》
宋・葛胜仲
已过春分春欲去。
千炬花间,作意留春住。
一曲清歌无误顾。绕梁馀韵归何处。
尽日劝春春不语。
红气蒸霞,且看桃千树。
才子霏谈更五鼓。剩看走笔挥风雨。
《柳梢青・花朝春分》
清・顾贞观
乍展芭蕉。欲眠杨柳,微谢樱桃。
谁把春光,平分一半,最惜今朝。
花前倍觉无聊。任冷落、珠钿翠翘。
趁取春光,还留一半,莫负今朝。
《江城子・春思》
清・尤侗
花朝去了又春分。草如茵,柳烟新。
油壁青骢,争踏武陵春。
绣暮罗衣香过处,人不见,插红裙。
纱窗寒雨最难闻。冷炉薰,淡芳樽。
闲病闲愁,独对旧东君。
日暮捲帘南北望,魂欲化,楚山云。
《春寒连日不出》
宋・陆游
海棠花入燕泥乾,梅子枝头已带酸。
老去嬾寻年少梦,春分不减社前寒。
著书敢望垂千载,嗜酒犹须隐一官。
正是闲时无客过,小庭斜日倚阑干。
《踏莎行》
宋・欧阳修
雨霁风光,春分天气。
千花百卉争明媚。
画梁新燕一双双,玉笼鹦鹉愁孤睡。
薜荔依墙,莓苔满地。
青楼几处歌声丽。
蓦然旧事心上来,无言敛皱眉山翠。
《社日兼春分端居有怀》
唐・权德舆
清昼开帘坐,风光处处生。
看花诗思发,对酒客愁轻。
社日双飞燕,春分百啭莺。
所思终不见,还是一含情。
《寻九华王山人》
唐・杨夔
下马扣荆扉,相寻春半时。
扪萝盘磴险,叠石渡溪危。
松夹莓苔径,花藏薜荔篱。
卧云情自逸,名姓厌人知。
《少年游》
宋・杜安世
小楼归燕又黄昏。寂寞锁高门。
轻风细雨,惜花天气,相次过春分。
画堂无绪,初燃绛蜡,罗帐掩馀薰。
多情不解怨王孙。任薄幸、一从君。
《菩萨蛮・春雨》
宋・萧汉杰
春愁一段来无影。著人似醉昏难醒。
烟雨湿阑干。杏花惊蛰寒。
唾壶敲欲破。绝叫凭谁和。
今夜欠添衣。那人知不知。
《江上雨寄崔碣》
唐・杜牧
春半平江雨,圆文破蜀罗。
声眠篷底客,寒湿钓来蓑。
暗澹遮山远,空濛著柳多。
此时怀旧恨,相望意如何。
《赋得巢燕送客》
唐・钱起
能栖杏梁际,不与黄雀群。
夜影寄红烛,朝飞高碧云。
含情别故侣,花月惜春分。
《祝英台近》
宋・李彭老
杏花初,梅花过,时节又春半。
帘影飞梭,轻阴小庭院。
旧时月底秋千,吟香醉玉,
曾细听、歌珠一串。
忍重见,描金小字题情,生绡合欢扇。
老了刘郎,天远玉箫伴。
几番莺外斜阳,阑干倚遍,
恨杨柳、遮愁不断。
《谒金门》
宋・沈端节
真个忆,花下雨声初息。
猛记乌衣曾旧识,丁宁教去觅。
春半峭寒犹力,泪滴两襟成迹。
独倚危阑清昼寂,草长流翠碧。
《和宋之问寒食题黄梅临江驿》
唐・崔融
春分自淮北,寒食渡江南。
忽见浔阳水,疑是宋家潭。
明主阍难叫,孤臣逐未堪。
遥思故园陌,桃李正酣酣。
《春分与诸公同宴呈陆三十四郎中》
唐・武元衡
南国宴佳宾,交情老倍亲。
月惭红烛泪,花笑白头人。
宾瑟常馀怨,琼枝不让春。
更闻歌子夜,桃李艳妆新。
《郡中春宴,因赠诸客》(节选)
唐・白居易
是时岁二月,玉历布春分。
颁条示皇泽,命宴及良辰。
冉冉趋府吏,蚩蚩聚州民。
有如蛰虫鸟,亦应天地春。
薰草席铺坐,藤枝酒注樽。
中庭无平地,高下随所陈。
蛮鼓声坎坎,巴女舞蹲蹲。
《点绛唇・春半》
宋・赵长卿
轻暖轻寒,赏花天气春将半。
柳摇金线,求友莺相唤。
玉腕蛾眉,意眼频频眄,歌喉软。
玉卮受劝,一醉应相拚。
《醉蓬莱・春半》
宋・赵长卿
是平分春色,梦草池塘,暖风帘幕。
昨夜三台,灿天边芝角。
自是君家,庆流泽远,降生申崧岳。
厚德温良,高才粹雅,渊源学博。
何事丹墀,尚淹阔步,
未许中原,少勤方略。
且对笙歌,醉黄金错落。
蕊洞珠宫,媚人桃李,趁青春绰约。
绿意红情,成阴结子,五云楼阁。
《何处难忘酒》
唐・白居易
何处难忘酒,朱门羡少年。
春分花发后,寒食月明前。
小院回罗琦,深房理管弦。
此时无一盏,争过艳阳天。
《春日田家》
清・宋琬
野田黄雀自为群,山叟相过话旧闻。
夜半饭牛呼妇起,明朝种树是春分。
《村行》
唐・杜牧
春半南阳西,柔桑过村坞。
袅袅垂柳风,点点回塘雨。
蓑唱牧牛儿,篱窥蒨裙女。
半湿解征衫,主人馈鸡黍。
《浣溪沙》
明・沈宜修
槛外游丝树树穿。断肠柳色最连天。
春分偏为闷婵娟。
细雨自留金钿梦,野花偏衬玉骢烟。
暮霞飞尽月明边。
《社日出游》
明・方太古
村村社鼓隔溪闻,赛祀归来客半醺。
水缓山舒逢日暖,花明柳暗貌春分。
平田白洫流新雨,绝壁青枫挂断云。
策杖提壶随所适,野夫何不可同群。
《玉楼春・春半》
宋・赵长卿
江村百六春强半,拍拍池塘春水满。
风团柳絮舞如狂,雨压橘花香不散。
阴阴巷陌闲庭院,小立危栏羞燕燕。
不知何事未还乡,除却青春谁作伴。
本篇改写自2018年3月21日发布的文章,《今日春分:暖风拂面,风筝翩跹舞》,略有调整与增补。 ——改写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