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视角揭秘:缅北强震背后的震撼瞬间与灾情全记录
据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3月28日14时20分,缅甸中部地区发生7.9级地震,震源深度为30千米,随后接连出现多次余震,其中最高余震达7.5级。
此次地震震级较高、震源较浅,且发生在人口密集的城市地区。截至当地时间30日中午,已造成1700人死亡、3400人受伤,另有约300人下落不明。
同时,地震导致缅甸多个地区受灾严重,包括曼德勒、内比都等地,大量建筑物倒塌,桥梁损毁,交通和基础设施受到严重影响。
中国驻缅甸大使馆30日确认,强震中受伤的中国公民升至14人,目前已有多支中国救援力量携带救援设备和物资紧急奔赴灾区。
强震发生后,近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旗下的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紧急调度了包括高分四号卫星、高分三号卫星以及环境减灾二号05星在内的14颗在轨卫星,对受灾地区展开全面观测任务。这些卫星将为救援行动提供精准的卫星图像信息支持。 这一系列迅速而高效的应急响应措施充分体现了我国航天技术在服务社会公共安全方面的强大实力。面对自然灾害,及时获取灾区影像资料对于科学制定救援方案至关重要。通过调动多颗高性能卫星协同作业,不仅能够大幅提升监测效率,还能够在最短时间内为决策者提供关键数据支撑。这不仅是国家航天技术进步的重要标志,更是航天事业服务于国计民生的具体体现。希望未来我们能进一步优化此类应急机制,在更多领域发挥航天科技的独特优势。
截至29日下午,已调度卫星成像任务20次,成功获取灾后有效数据16景,并共享历史数据3景。
吉林一号卫星快速响应,紧急调整轨道前往灾区上空,获取了高分辨率的现场影像,并在图像生成后立即传送至相关部门,为抗洪救灾工作提供支持。
据悉,在全球地质板块中,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形成了多个地质断裂带,在缅甸所在区域形成了南北走向、长达1200公里的实皆断裂带,每年滑动错位几厘米距离,是世界上最活跃的断层之一。
历史上,实皆断裂带历史上曾多次遭受强震影响,自20世纪以来已发生多起7级以上的地震事件。
数据显示,实皆断裂带在1946年发生过一次7.5级以上的大地震,至今已超过70年,期间板块活动与能量积累持续进行,如同一个蓄势待发的“火药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