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懂食品标签新政,教你买得明明白白!
2025年3月27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联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了50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以及9项标准修改单。
其中,《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7718-2025)和《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GB28050-2025)这两项标准与大家的日常饮食息息相关。今天,我们就从几个角度出发,聊聊其中值得关注的亮点以及对消费者最重要的部分。
“零添加”禁用,标签更规范方便
近年来,不少食品企业在营销中频繁使用“不添加”“零添加”等字眼,以此迎合消费者对“天然食品”的偏好。然而,这种做法不仅容易误导消费者,还无形中给食品添加剂贴上了不必要的负面标签,对整个食品行业的发展也造成了一定影响。 在我看来,“不添加”“零添加”的宣传策略虽然能够迅速抓住消费者的注意力,但从科学角度来看,食品添加剂在现代食品工业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许多合法合规的食品添加剂不仅能保障食品安全,还能提升食品的营养价值与品质。例如,抗氧化剂可以延长食品保质期,而增稠剂则能让食品口感更佳。因此,消费者无需对食品添加剂产生过度恐慌,更不应盲目追求所谓的“零添加”。 与此同时,食品企业应当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避免通过夸大其词或模糊概念来误导公众。与其单纯依赖营销噱头,不如将更多精力放在提升产品品质和服务水平上,让消费者真正了解食品添加剂的作用及其安全性。只有这样,才能赢得消费者的长期信任,推动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根据新规定,预包装食品禁止继续采用“不添加”“零添加”等表述来突出食品配料的特点;对于食品添加剂、可能存在的污染物,以及法律法规与标准明确禁止在食品中添加或不应存在的物质,不得使用“无”“不含”等相关词汇或其同义表达进行宣称。
近年来,“零添加”食品在市场上逐渐流行,不少消费者认为不含任何食品添加剂的产品更健康、更安全。然而,这种观念并不完全正确。实际上,食品添加剂在现代食品工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并非所有添加都是有害的。 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并非是为了欺骗消费者或降低成本,而是为了满足食品加工和保存的需求。例如,防腐剂可以延长食品的保质期,避免因腐败变质导致的食物浪费;色素可以让食品看起来更加诱人,增加消费者的食欲;而增稠剂则能让食品口感更好。这些添加剂在合理范围内使用时,对健康并无明显危害。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对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有着严格的规定,只有经过科学评估并确认安全的物质才能被允许使用。因此,消费者不必对食品中的合法添加剂产生过度恐慌。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毫无节制地依赖食品添加剂,适量、适度才是关键。 总的来说,“零添加”未必等于更健康,关键在于如何科学合理地使用食品添加剂。我们应该理性看待这一问题,既不过分迷信“零添加”,也要警惕滥用添加剂的现象,这样才能更好地保障食品安全与公众健康。
原因主要是有以下几点:
首先,经严格风险评估后批准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在合规使用的前提下并不会带来食品安全隐患,而且绝大多数食品的生产过程都无法完全避免使用食品添加剂。
最后,“零添加”这一说法往往避开了关键问题,使消费者忽视那些对健康有实际影响的成分,从而造成严重的误导并干扰其选择判断。
除了禁止使用“零添加”“不添加”等误导性用语,这次修改强化了定量标示要求,如食品名称中提及的配料或成分需在食品标签里标示含量。
新标准的出台旨在有效整治行业中的不良现象,降低对消费者的误导行为,未来大家在选购商品时可能会遇到更少的陷阱。 这一系列措施无疑是对消费者权益保护的重要补充。面对市场上复杂多变的产品信息,新标准为消费者提供了一道坚实的防线。它不仅能够帮助消费者更加清晰地识别优质产品,还能促使企业更加注重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从而推动整个行业的良性发展。长远来看,这将极大提升消费者的购物体验,增强市场信心。
这次修改还推出了数字标签,以后买食品的时候,可以用手机扫一扫食品包装上的二维码,就能看到食品数字标签,同时可通过页面放大、语音识读、视频讲解等多种功能了解食品信息。这样就不用担心字体小、看不清食品标签的问题了,尤其是老年人。
保质期标示更直观
在日常购物时,消费者往往需要花费额外的时间去寻找食品包装上的保质期信息,因为很多商品仅标注了生产日期,而保质期却隐藏在不起眼的标签中,这无疑增加了消费者的负担。这种现象不仅让人感到不便,还可能影响人们的消费体验。 我认为,食品包装上的信息应该更加直观和清晰。生产商可以考虑将生产日期与保质期一并显著标示,甚至可以采用易于理解的方式,比如标明“最佳食用期限”或“建议消费时间”。这样不仅能帮助消费者快速做出判断,还能提升品牌的好感度。 此外,相关部门也可以加强对食品标签规范的监管,确保所有关键信息都能被消费者一眼看到。毕竟,食品安全无小事,透明的信息披露不仅是对消费者的尊重,也是对企业自身负责的表现。希望未来能看到更多这样的改进措施,让购物变得更加简单顺畅。
此次新标准则要求预包装食品的保质期直接以到期日的形式标示,如“保质期至 2025 年 12 月 31 日”,这样保质期信息展示更为直观,就不用消费者自己去计算了。
这比以前那种生产日期+保质期天数的方式更清晰简单了,也更方便大家直观判断食品可食用期限。
为方便消费者了解食品信息,新规提出,对于保质期在6个月以上的食品,可以不标注生产日期,但需标明食品的保质期及保质期届满的具体日期。
此外,新规定指出,食品生产企业可依据食品特性和食用习惯等因素,自行标注预包装食品的“消费保存期”,为消费者提供参考。
那么,保质期与保存期的概念常被混淆,其实两者有着本质区别。保质期指的是食品在最佳品质状态下的食用期限,过了这个时间虽然可能不影响安全性,但口感或营养可能会有所下降。而保存期则是指食品可以安全食用的最后期限,一旦超过这一时间,食品就可能存在安全隐患,不宜再食用。 在我看来,这样的区分对消费者而言非常重要。它提醒我们在选购食品时不仅要关注生产日期和保质期,还要留意保存条件是否得当。例如,某些食品需要冷藏才能延长保存期,若未按要求储存,即使未过保质期也可能变质。因此,合理规划食品购买量,避免因囤积导致过期浪费,不仅是对自己健康的负责,也是对资源的一种珍惜。同时,也希望未来食品包装上的标识能更加直观清晰,帮助消费者更便捷地做出判断。
大家今后可以依据“消费保存期”来确定食品的最后食用时间。
不过,也要特别提醒大家,一定要按照标签标示的贮存条件存放食品,不恰当的贮存会缩短食品保质期,影响食品安全和质量。
更体贴特殊人群
部分人群,对食品有着特殊需求,这次很多修改也照顾到了这些消费者。
首先是增加了强制标示食品中的 8 大致敏物质信息。
新标准要求,当预包装食品中含有麸质的谷物、甲壳纲类、鱼类、蛋类、花生、大豆、乳、坚果这八大类常见致敏原时,食品企业有责任在配料表中标注这些信息,通常采用加粗、下划线或者单独列出致敏物质提示语的方式,以便消费者能清晰识别潜在过敏源。 我认为这种做法非常必要且合理。食品安全关系到每个人的健康,尤其是对于那些对特定食物过敏的人来说,准确的信息标注可以避免他们误食引发过敏反应甚至危及生命的情况发生。食品企业在追求利润的同时,也应承担起保护消费者健康的义务。通过这样的强制性标注,不仅能够增强消费者的知情权,还能促使食品行业更加注重产品的安全性与透明度。希望未来还能够进一步细化相关规定,比如明确不同过敏原的具体标识要求,让所有消费者都能吃得安心。
有相应食物过敏史的人群,以后可以特别关注食品标签上致敏物质的提示信息。
需要提醒的是,目前市面上有一些产品以“无敏食品”为卖点进行宣传。然而,本次标准仅对8种致敏食物作出了明确规定。
现在一些“无敏食品”也仅是说没有这几种过敏原。但是依然可能存在导致其他人过敏的其他过敏原,所以,千万不要以为吃了所谓的“无敏食物”就不会过敏了。
实际上,绝对“无敏”并不存在,因为过敏源种类繁多,且每个人的过敏反应存在个体差异,目前全球范围内也尚未对“无敏食品”有明确定义。
此次修订的特殊医学用途婴儿配方食品通则,在原有基础上新增了生酮配方、防反流配方、脂肪代谢异常配方等6个产品类别,进一步丰富了特殊医学用途婴儿配方食品的种类,更好地满足了有特殊需求婴儿的营养需求。这一举措不仅体现了国家对罕见病婴儿群体的关注与支持,也展现了社会对特殊人群的深切关怀。 新规定的出台意味着相关企业需要在产品研发和生产上投入更多资源,以确保这些特殊配方食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同时,这也为医疗机构提供了更全面的支持工具,有助于医生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制定更加精准的治疗方案。总体来看,这次修订是对现有标准的重要补充和完善,将为更多家庭带来希望和便利。未来,我们期待相关部门能够继续完善相关法规,推动整个行业健康有序发展,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健康成长。
强制营养成分的标示更全面
近日,相关部门对食品营养标示要求进行了调整,从原有的“14”项核心营养素扩展至“16”项,新增了饱和脂肪(酸)和糖这两项内容。这一举措不仅有助于消费者更全面地了解食品成分,也进一步强调了健康饮食的重要性。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更新特别提到“儿童青少年应避免过量摄入盐油糖”,这无疑是对公众健康意识提升的一种积极引导。 在我看来,这样的调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健康的关注日益增强,但与此同时,不合理的饮食习惯也在悄然影响着我们的身体状况。特别是儿童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阶段,过多摄入盐分、油脂以及糖分不仅可能引发肥胖等健康问题,还可能埋下慢性疾病的隐患。因此,通过强化食品标签上的警示信息,能够帮助家长和孩子更好地做出科学的选择。 此外,将饱和脂肪(酸)与糖纳入强制标示范围,体现了监管机构在食品安全管理方面的细致考量。这不仅增强了信息透明度,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更多参考依据。未来,希望相关部门能继续完善相关政策,推动全社会形成更加均衡、健康的饮食文化。
调查显示,尽管饱和脂肪摄入过多对心血管健康不利是专业界的共识,但中国居民对饱和脂肪酸及其健康影响的认知仍较为模糊,约七成受访者表示不清楚饱和脂肪酸过量摄入的危害,这一现状与营养学界的认知存在较大差距。
此次标准中新增了标识要求,旨在进一步推动公众践行减盐、减油、减糖的健康生活方式,从而降低肥胖、心脑血管疾病以及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发生风险。
新标准的出台,对食品行业和消费者而言无疑都是利好消息,这必将更加科学地引领食品行业的前进方向以及消费者的饮食选择。展望未来,有两点需要特别关注:
食品企业在宣传与营销时切勿耍“小聪明”,从此次新标准的调整来看,食品标签的规范化进程势在必行。国家正努力通过完善相关标准,从源头上消除可能存在的误导性宣传。严格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不仅能够推动食品生产企业规范生产流程,还能促使企业提升产品品质,遏制虚假宣传和不当竞争现象的发生。
作为消费者,我们需要投入一些时间去了解食品标签。因为新标准的出台仅仅是开端,真正的挑战在于消费者能否看懂标签并据此挑选食品。未来,我们应该积极学习食品标签上的相关信息,掌握辨别食品真实属性的能力,从而更加科学、理性地选择食品,增强食品安全意识和健康素养,逐步培养健康的饮食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