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冬日寒冷,品尝这款美味暖身食材,让你暖心又暖胃!
智慧科技
脾胃好,冬至时节,全国各地普遍迎来大范围降温,无论南北,大家纷纷穿上了厚重的棉衣或羽绒服。清晨出门时,呼出的气息瞬间化作白雾;在冷风中,暴露在外的耳朵和手指也变得僵硬且疼痛。 中医认为,“百病少;好脾胃,食疗养。”自然界的产物是脾胃最好的“补品”,草木虫鱼、瓜果菜蔬,不论贵贱,都可以成为有益于脾胃的“本草”。善用生活中随手可得的食材,灵活运用,每个人都能成为自己的“调养师”。 医学指导:国家卫生计生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广东省中医院岭南补土学术流派学术带头人卢传坚教授建议,在冬季寒冷的天气里,通过合理的饮食来养护脾胃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可以多食用一些温热性质的食物,如姜、红枣等,这些食物不仅能温暖身体,还能帮助调理脾胃功能。同时,适量运动也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体质,从而更好地抵御寒冷。 在这个寒冷的季节,除了保暖外,通过合理膳食和适度运动来养护脾胃,也是维护健康的重要方式。希望每个人都能通过这些简单而实用的方法,度过一个健康温暖的冬天。
对于那些身体健壮、充满活力的年轻人来说,关节偶尔的僵硬可能并不是什么大问题;然而,对于体质较弱或气血不足的人来说,寒冷的冬季则是一个长期的挑战。特别是那些本身就有关节问题的人,在早晨醒来时,四肢仿佛被冻结了一般,需要一段时间才能逐渐恢复活动能力。此外,腰部酸痛和腿部乏力的感觉也会随之而来,即使站立时间稍长一些也会感到疲惫不堪。在这样的天气条件下,人们往往会更倾向于食用一些温暖、热乎的食物,比如香甜的糖炒栗子,它们似乎特别具有吸引力。这其实反映了人体对“阳热”的自然需求,毕竟板栗不仅美味可口,还被誉为冬季补肾强腰的“干果之王”。 这一现象不仅揭示了不同人群在面对寒冷天气时的生理差异,也提醒我们关注身体健康的重要性。特别是在冬季,如何通过合理的饮食来增强体质,预防因寒冷引发的身体不适,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思考的问题。同时,这也提示我们,选择合适的食疗方式,如适量食用板栗等温补食品,可以有效帮助改善体质,缓解由寒冷引起的健康问题。
自古以来,栗子就被视为补肾佳品。民间流传着一句俗语:“腰酸腿软缺肾气,栗子稀饭赛补剂”。苏东坡在晚年因腰脚乏力,常吃栗子以补肾,并为此作诗一首:“老去日添腰脚病,山翁服栗旧传方。经霜斧刃全金气,插手丹田借火光。入口锵鸣初未熟,低头咀噍不容忙。客来为说晨兴晚,三咽徐收白玉浆。”诗中详细描述了栗子的功效和食用方法。“经霜斧刃”指的是选择霜降前后的饱满果实,利用其温热之力来补益肾中的“丹田”。而食用板栗时,应当细嚼慢咽,确保食物被充分咀嚼后再吞下,这样才能够充分释放其中的精华。
这种方法确实有其合理性,因为板栗是一种较难消化的食物,所以每次食用不宜过多,应该分多次少量食用,这样才能达到补肾而不伤脾胃的效果。增强腰腿的力量,《本草纲目》记载:“栗子可以治疗肾虚,腰腿无力,能通肾益气,强健肠胃。” 温中补肾的板栗生长在栗子树上,这种树的根系非常发达,根扎得深,就像人体的肾中元气稳固地扎根在深处,不易被外界因素动摇。作为其果实,板栗特别能够补充人体的“下元”,尤其对腰部和腿部的滋养作用显著,能够为这些部位提供“能量”。特别是对于冬季夜间频繁起夜、腰部酸痛乏力的老年人来说,食用板栗相当于保养筋骨,还能减少起夜次数。
如果怕吃多了糖炒栗子上火,可以用清蒸、炖煮等方式,补肾的效果更柔和。招募慢性荨麻疹临床研究志愿者通知您好! 我们正在开展一项“固本抗敏方减少慢性自发性荨麻疹复发的临床研究”的课题。本项研究已经通过广东省中医院伦理委员会伦理审查,由广东省中医院具体实施。现诚招慢性荨麻疹志愿者参加本项临床研究。【基本条件】①慢性荨麻疹患者(病程≥6周,近2周反复发作者)。②年龄18-65岁。③签署知情同意书者。如果您或您周围有人符合以上的各项条件,并且愿意参加本次试验,请尽快与我们联系。
联系人:何梓晴医生注:参加的志愿者需要能一月至少到本院复诊两次,胆碱能性/人工性荨麻疹患者暂不宜参加。《养脾胃》丛书再版啦!更有90周年院庆版之《厨房里有“药”方》,全新内容更生动!两本套装更优惠哦!扫码购书专家介绍:卢传坚,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国医大师禤国维教授弟子,全国首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国家中医药领军人才“岐黄学者”,广东省“千百十”工程国家级人才培养对象,广东省中医院岭南补土学术流派学术带头人,银屑病临床与基础研究创新团队负责人。现任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
担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免疫学分会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药免疫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银屑病专委会委员,广东省医学会皮肤性病分会银屑病学组副组长,广东省中医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标准化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标准化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组织生物样本库分会中医药学组组长等职务。
主持并完成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多项;主编出版专著20部(英文专著6部);以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SCI收录60多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和软件著作权共9项,国家中药新药临床批件1项,中药新药研发成功转让2项,获省部级教学、科研成果奖共12项。曾荣获“国家卫生计生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首届杰出女中医师"“中国女医师协会五洲女子科技奖”“南粤巾帼创新十杰”“广东省三八红旗手标兵”等称号。供稿:广东省中医院岭南补土流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