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学动态 > 科学动态
发布日期:2025-04-10 22:32:28

探索冰雪奥秘,四川省设立首个省级覆冰野外观测研究站

探秘冰雪之魅,四川省打造省级覆冰野外观测研究站

   近日,四川省首个专注于覆冰现象的野外观测研究平台——二郎山高原过渡带电力设施覆冰与安全四川省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在泸定县正式揭牌成立。这一研究站的设立标志着四川在应对极端气候对电力设施影响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 二郎山野外观测站选址于气候条件复杂且覆冰现象频发的地区,其设立不仅有助于深入研究高原过渡带地区的覆冰规律,还能为电力设施的设计、建设和运维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尤其是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天气事件增多的情况下,这样的研究显得尤为必要。 在我看来,这一平台的建立不仅仅是为了提升四川电网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更是在全国范围内具有示范意义。它提醒我们,面对自然环境的挑战,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需要走在前列。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类似的科研项目落地,为我国能源基础设施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同时,这也呼吁社会各界加强对气候科学研究的关注和支持,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各种挑战。

   据介绍,二郎山野外观测站自2001年起开始建设,位于甘孜州泸定县海拔3000米的二郎山脉,是我国持续运行时间最长的高海拔覆冰观测站。这一观测站由国网经研院与中国能建西南院牵头,联合了国网西南分部、中国气科院以及国网四川电力等多家单位共同建设。 这座观测站不仅承载着重要的科研价值,还为我国在高海拔地区电网安全运行提供了宝贵的数据支持。尤其是在极端气候条件下,对输电线路覆冰现象的研究显得尤为关键。多年来,二郎山野外观测站积累了大量一手数据,为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和技术进步作出了突出贡献。同时,它也体现了多部门协同合作的优势,通过整合资源和力量,形成了一股强大的科技合力。 展望未来,希望类似的科研项目能够得到更多关注与支持,不仅局限于技术层面的突破,还要进一步探索如何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此外,随着气候变化的影响日益显著,加强此类长期监测站点的建设和维护显得尤为重要,它们将是应对未来挑战的重要基础。

   观测站主站内布设有地面气象观测场、“L”型 10 米高雨凇塔、“I”型 25 米长雨凇塔、覆冰自动观测仪、超声波雪深探测仪等覆冰气象观测设备;同时,在周边不同海拔及微地形微气象特征突出位置延伸建设 8 个观冰点,形成“一站多点”的站点联动式区域立体多维覆冰观测体系。

   另外,二郎山野外站年均遭遇覆冰过程超过30次,最大覆冰厚度可达90毫米,无论是雨凇、雾凇还是混合凇,各种类型的覆冰现象在这里都能找到,每年的覆冰期长达三个月,堪称名副其实的“天然覆冰实验室”。这样的自然条件为研究西南高海拔地区的覆冰现象及其形成规律提供了极为宝贵的实测数据。 我认为,二郎山野外站的存在不仅是一个科学研究的宝地,更是人类探索自然奥秘的一个缩影。通过长期积累的数据,科学家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气候变化对高海拔地区的影响,并为电力、交通等领域的防灾减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同时,这也提醒我们,保护生态环境、关注气候变化的重要性。只有尊重自然规律,才能更好地与自然和谐共处。

   当前,该野外观测站致力于研究川藏高原过渡带典型的气候特性、大气近地层覆冰厚度的梯度变化规律,以及西南山地特重冰区覆冰形成的机理与微物理特征等关键科学问题。同时,该站携手国内电力和气象领域的高校及科研机构协同攻关,全力推进涵盖“基础观测-试验研究-仿真模拟-设计应用”全流程的国家级电力气象创新平台建设,力求弥补电力工程气象参数国际标准方面的空白。

   中国能建西南院科研团队针对输电线路防冰抗冰关键技术展开了系统化研究,凭借二郎山野外观测站长达二十四年的观测资料,已经构建起涵盖机理分析、监测预警、工程设计及灾害防控的全流程技术体系。

   中国能建西南院的科研成果在多个“西电东送”重点工程中得到了成功应用,包括川渝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金上~湖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以及阿坝~成都东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这些技术成果不仅为电网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还在2023年的极端冰冻灾害中展现了卓越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这表明,我国在特高压输电领域的技术研发和实践应用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为中国能源结构优化和绿色低碳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这也提醒我们,在面对极端天气时,如何进一步提升电网系统的抗风险能力仍需持续探索与创新。

科学动态最新资讯
友情链接 百度权重≥3友情链接交换
数界探索  |  科技快讯中文网  |  经济脉动  |  科技先锋  |  财智慧  |  慧算财经  |  财经探秘  |  财经日报  |  今日财经  |  财经风向标
Copyright © 2025 智慧科技官网 网暻网络
备案号:陇ICP备16003923号-4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