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观点趣闻 > 观点趣闻
发布日期:2025-04-11 09:31:21

无声肾虐:这种病不疼不痒,却悄悄侵蚀你的肾脏!

揭秘:无声肾虐,悄然肆虐!

   许多人认为自己的身体状况良好,平时对健康并不太在意,往往在被告知“肾功能异常”或“尿蛋白升高”时,才猛然发现肾脏已经出现问题。

无声肾虐:这种病不疼不痒,却悄悄侵蚀你的肾脏!

   最新数据显示,我国已有超过8200万成年人患有慢性肾病,但令人担忧的是,仅有约十分之一的患者意识到自己患病。这一现状揭示了公众对慢性疾病认知的严重不足,也凸显出健康教育与早期筛查的重要性。 慢性肾病的隐匿性极强,许多患者在病情发展到晚期时才被确诊,这不仅增加了治疗难度,也加重了医疗负担。因此,提高公众对慢性疾病的警惕性显得尤为迫切。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加强健康知识普及,推动定期体检制度,尤其是针对高危人群,要提供更便捷、经济的检测手段。同时,医疗机构也需要优化服务流程,让诊断更加高效准确,为患者争取宝贵的治疗时间。 此外,个人健康管理同样不可忽视。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合理饮食、适度运动、避免滥用药物等,都是预防慢性肾病的重要措施。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力量投入到慢性病防控工作中,让更多人能够早发现、早干预,从而改善生活质量,减轻社会压力。

无声肾虐:这种病不疼不痒,却悄悄侵蚀你的肾脏!

   这是一种常见的“隐匿性病症”,初期几乎没有任何明显症状,但可能会在悄无声息中逐渐发展为肾衰竭,甚至需要终生依赖透析来维持生命。

   慢性肾病并非遥不可及,它或许已经在我们周围悄悄出现。那么,哪些信号表明肾脏正在发出警报?如果我们对这些警示视而不见,又将面临怎样的后果?

   近九成人不知道自己患病

   慢性肾病(CKD)是一种持续超过三个月的肾脏功能或结构异常疾病,其潜在风险在于可能逐步发展为终末期肾病,给患者带来沉重负担。 在我看来,慢性肾病的高发趋势值得社会高度关注。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以及不良生活习惯的普遍化,慢性肾病的患病率正在逐年攀升。然而,公众对该疾病的认知却相对滞后,往往在病情恶化到晚期才被发现。因此,加强早期筛查和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医疗体系也需要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为慢性肾病患者提供更为全面和便捷的医疗服务,以减轻患者的经济压力和心理负担。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有效应对这一日益严峻的公共卫生挑战。

   提起慢性肾病,许多人可能会想:“这不就是老年人或者糖尿病患者才容易得的病吗?”但实际上,这种疾病正悄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慢性肾病看似遥远,实则与我们息息相关。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不健康的饮食习惯以及忽视健康检查的行为,都让慢性肾病的风险悄然增加。数据显示,我国慢性肾病的发病率已达到约10%,而其中很多人在早期并未察觉,直到病情发展到晚期才被发现。这不仅给治疗带来了困难,也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更值得关注的是,慢性肾病并非只属于特定人群。年轻人也可能因不良生活习惯或遗传因素患上此病。因此,定期体检、关注身体变化显得尤为重要。同时,政府和社会也应加强对慢性肾病的宣传力度,让更多人了解其危害,并学会如何预防。 总之,慢性肾病并不像人们想象中的那么陌生,它就在我们身边。只有提高警惕,才能更好地守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一项覆盖全国 31 个省份、近 18 万人参与的权威流调显示,中国成年人中慢性肾病的患病率达到了 8.2%,相当于超过 8200 万人正在被它悄无声息地侵蚀。

   其中,近年来的研究数据显示,农村地区的慢性肾病患病率较高,达到了8.6%,而城市地区的患病率也接近,为7.9%。从年龄分布来看,60至70岁人群的患病率为19.4%,而70岁以上人群的患病率则攀升至29%。这意味着,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中,每三位老人就有一位受到慢性肾病的影响。随着年龄的增长,肾病的发生风险显著增加,这一现象值得社会高度关注。 我认为,慢性肾病在老年人中的高发态势反映了当前医疗体系与健康管理面临的挑战。一方面,老年人群体基数庞大,且健康意识相对薄弱,导致疾病早期发现和干预不足;另一方面,农村地区的医疗资源相对匮乏,可能进一步加剧了疾病的防控难度。因此,未来需要加强针对老年群体的健康教育,同时优化城乡医疗资源配置,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以应对这一日益严峻的公共卫生问题。此外,家庭和社会也应给予老年人更多关注,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共同降低慢性肾病的发病率。

   更令人警惕的是,这些患者中超过七成处于早期(1~2 期)阶段,几乎没有任何不适症状,常常是在体检中偶然发现。尽管病已经存在,但全国范围内的知晓率只有 10% 左右[1],也就是说,大多数人对自己的病情一无所知。

   慢性肾病之所以危险,就在于它的“沉默”:不疼、不痒、不出声,却在悄悄损耗肾功能。肾脏不像心脏那样“叫得响”,但一旦功能受损,往往很难逆转,甚至逐步发展到终末期肾病,最终需要透析或肾移植来维持生命。而在这之前,它还可能引发心血管疾病、贫血、骨质疏松、感染等一连串的全身性并发症。

   所以,不要以为“没有症状就代表没有问题”,慢性肾病可能早已在我们自己、亲人或朋友中悄悄存在,只是尚未被察觉罢了。

   慢性肾病的高危因素

   “怎么会得肾病?我平时又不抽烟也不喝酒。”

   很多人在拿到检查结果时都感到困惑。确实,慢性肾病不像某些传染病那样来得迅猛,它的形成往往是一点一滴积累的过程,背后推波助澜的“元凶”,可能早已潜伏在生活中。

   1/“三高”疾病

   在慢性肾病的背后,“代谢三高”——高血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无疑是最重要的推手。这三种疾病几乎是慢性肾病最常见的共病组合,且表现得尤为稳定。根据全国范围内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在慢性肾病患者群体中,高血压的患病率达到了60.5%,糖尿病的患病率为31.3%,而血脂异常的患病率更是高达50.5%[1]。

   这些数字并非冷冰冰的统计,它们背后是一套沉重的病理机制——血压持续升高会损伤肾脏微血管系统,糖尿病带来的长期高血糖状态会加速肾小球硬化,而血脂异常则通过促发动脉粥样硬化,进一步破坏肾脏灌注和过滤能力。三者之间彼此缠绕、相互加乘,构成了一张隐形却高效的“杀肾网络”。

   2、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除了“三高”疾病,生活方式的改变同样扮演着推波助澜的角色。比如久坐少动、饮食不当、肥胖增加,都是现代都市生活的“副产品”,却也正好为肾病提供了可乘之机。

   在此次涵盖全国31个省份的大型流行病学研究中,科学家们观察到肥胖人群的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特别是那些腰腹部脂肪较多的人群——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苹果型身材”——他们出现尿蛋白异常以及肾功能减退的概率明显提高。

   此外,研究表明,运动时间不足、长期高盐高脂饮食、红肉摄入过多而蔬果摄入不足的人群,均与慢性肾病的发生存在紧密联系。此外,有吸烟史的人群患病风险也显著高于从未吸烟者,这表明烟草对肾脏的潜在影响可能已在体内逐渐积累。[1]

   3、年龄增长

   在人群特征方面,年龄仍然是无法忽视的关键因素。随着年龄增长,肾脏功能呈现出自然性衰退趋势,更令人担忧的是,由于这一阶段的变化常常被误认为是“正常老化”,许多老人即便已经处于病变阶段,依旧未能引起足够重视。

   4、其他

   除此之外,近年来的研究显示,女性、少数民族群体、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群,以及生活在农村或中部、北方地区的居民,其患病率相对较高。这一现象可能与健康意识薄弱、体检机会较少、饮食结构不合理以及环境因素等多种原因有关。 从社会角度来看,这些结果提醒我们,不同地区和群体间存在显著的健康不平等现象。特别是在资源分配上,偏远地区和弱势群体往往难以获得足够的医疗保障和健康教育。这种不平衡不仅影响个人生活质量,也对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构成挑战。 因此,政府和社会各界应更加关注这些高风险人群的需求,通过改善公共卫生服务、加强健康宣传以及优化医疗资源配置等方式,努力缩小差距,让每个人都能享有公平的健康权益。同时,这也需要个体增强自我健康管理意识,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共同为提升整体健康水平贡献力量。

   总结来说,慢性肾病并不会特别针对某个人群,但它确实更倾向于“青睐”那些年龄偏大、患有基础疾病、生活作息紊乱以及习惯不良的人群。这些人往往是我们自己,或者是我们的家人、长辈。与其等到病症显现时才慌忙应对,不如提前留意身体发出的信号,在悄无声息中做好防范工作,做到防患于未然。 我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加强对健康的关注,尤其是对于那些属于高危人群的亲属,更应定期进行体检,了解自身的健康状况。同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至关重要,比如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均衡饮食、适量运动等。此外,社会也应当加大对慢性疾病的科普力度,让更多人认识到早期预防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降低慢性肾病的发病率,为家庭和社会减轻负担。

   这些信号可能是肾脏在“报警”

   面对慢性肾脏病这种沉默型疾病,早期识别就非常重要,这里参考自三份权威资料:一篇发表于《密苏里州医学》的临床综述论文[2]、美国糖尿病协会发布的慢性肾病教育手册[3],以及护理专家格拉迪斯·波尔齐恩的护理实践综述[4],从临床、科普和护理三方经验,谈一谈慢性肾病的早期症状。

   慢性肾病最早期的表现,往往藏在尿液中——比如清晨尿泡增多、泡沫久久不散,又或者是体检中“尿蛋白阳性”“微量白蛋白升高”。

   这类异常大多源于肾小球滤过屏障的受损,这是肾脏病变最早期且最为敏感的信号之一[2,3]。特别是糖尿病和高血压等高风险群体,即便eGFR(估算肾小球滤过率)处于正常区间,一旦发现持续性蛋白尿,就必须对肾脏可能存在的“隐匿性损伤”保持高度警觉[2,4]。

   除了尿液信号,轻微但持续的水肿也值得留意——比如早上醒来时眼皮浮肿,或傍晚脚踝发胀,却在白天自行缓解。有些人会觉得最近总是乏力、注意力难以集中,哪怕睡足八小时也疲惫不堪。这些看似“亚健康”的状态,可能反映的是体内代谢废物开始积聚,而肾脏清除能力正在悄然下降[3]。

   进入中期后,随着病情的发展,尿毒素在血液中的持续积聚会让症状变得更加清晰。患者可能会经历频繁的恶心与呕吐,口腔内弥漫着难闻的气息,甚至能闻到类似氨的味道;浮肿现象日益严重,不再局限于早晨,而是在一天中的各个时段都可能出现;与此同时,患者的食欲显著下降,体重也逐渐减轻。 这种状况无疑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巨大的身心负担。从健康角度看,尿毒症的进展不仅威胁生命安全,还可能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进一步削弱身体机能。因此,如何早期识别这些警示信号,并及时采取干预措施,显得尤为重要。社会层面也需要加强对慢性病管理的关注和支持,为患者提供更多便利和资源,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疾病带来的挑战。同时,这也提醒我们,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定期体检的习惯,对于预防此类病症至关重要。

   有些人则因为肾脏合成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的能力下降,出现贫血、头晕、心悸等表现——这是肾病与心血管系统密切关联的体现[2,3]。在此阶段,eGFR 往往已经降到 60 ml/min/1.73㎡ 以下,进入 CKD 第 3 期或更晚阶段,疾病负担显著增加。

   更重要的是,很多人直到症状明显后才进行相关检查,而此时往往已经错过最佳干预时机。正因如此,国际指南一致强调:必须通过实验室检查才能真正“听懂”肾脏发出的信号。最关键的三个指标包括:血清肌酐(Scr)、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以及尿白蛋白/肌酐比值(ACR)[2,4]。

   其中,eGFR作为评估肾功能的综合性指标,其正常范围通常应在90以上,若持续低于60,则表明肾功能已出现明显减退[4]。此外,尿蛋白特别是微量白蛋白的持续升高,是肾脏发生“早期炎症”和“滤过功能受损”的直接标志,即使此时eGFR没有明显降低,也需要引起足够的关注[2]。

   还有一个常被忽视的数字——血压。

   长期血压控制不佳,既是肾病的重要诱因之一,也常常成为肾功能恶化的重要推手。研究表明,当血压持续高于130/80mmHg时,会明显加快肾小球硬化的进程,导致GFR水平下降[4]。此外,BUN(尿素氮)和血钾等指标也能为肾功能损伤提供额外的参考信息,一旦这些指标出现异常升高,往往提示体内存在代谢产物堆积或电解质失衡的情况[4]。

   可见,慢性肾病从早期发展到进展期,并不是完全没有迹象可循。只是这些症状往往过于细微、太过常见,很容易被误认为是普通的疲劳感或随着年龄增长的正常现象。然而,如果我们能够理解它的“表达方式”——借助定期体检中的数据来判断,而非仅仅依靠主观感受,就有可能在肾功能严重受损之前及时发出预警信号。

   如何早发现、早预防?

   我们常说“治病不如防病”,而对于慢性肾病而言,这句话更是一种迫切的现实需要。一项由国际肾脏病学会牵头、发表在《肾脏国际报告》的全球研究[5]指出如果肾病能被更早识别,有可能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来延缓甚至避免透析。

   预防肾病,其实就像照顾一棵树,要从根上做起。在肾脏真正“出毛病”之前,我们完全有机会让它少受伤、甚至不受伤。这就需要我们从两个层面入手:一种是“别让它生病”,另一种是“早点发现苗头”。

   1、别让它生病

   首先是“别让它生病”——也被称为“一级预防”。我们都知道,高盐饮食会升高血压,而高血压是损害肾脏最主要的“慢性杀手”。糖尿病也是一样,血糖控制不当会让肾小球承受过多负担,时间久了便撑不住。

   因此,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对每个人都至关重要,尤其是对于单肾人群而言,更需要格外注意日常习惯。少吃咸食、多喝水、控制体重、适度运动,这些简单的方法能够帮助我们维持血压和血糖的稳定。此外,科学饮食同样不可或缺,尽量减少高蛋白食物的摄入,避免给肾脏增加不必要的负担。毕竟,肾脏是我们身体的重要“过滤器”,保护好这仅有的一颗肾脏,就是守护我们的健康基石。 在我看来,现代人往往忽视了健康的细微之处,而这些看似简单的建议却能带来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更倾向于选择方便快捷但不健康的饮食方式。因此,我们需要更加重视日常生活中的点滴积累,从减少盐分摄入到坚持适量运动,每一步都是对自己健康的负责。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生命过滤器”长久地发挥功能,为身体保驾护航。

   2、早发现、早干预

   但光靠预防还不够,因为慢性肾病很多时候是在“无声中”悄然发生的。这时,“二级预防”就显得尤其重要——也就是早发现、早干预。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定期做个“血+尿”的组合检查。查查血肌酐、估算一下肾小球滤过率(eGFR),再做个尿白蛋白检测。

   尤其以下这几类人群,更需要将其纳入年度体检计划:

   有高血压、糖尿病的人;

   肥胖人群;

   家里有人得过肾病;年纪超过 65 岁的人;

   曾经肾功能异常或用过伤肾药物的人。

   这类“高危人群”,是肾病最容易“盯上的对象”[5]。

   你可能会问:慢性肾病早期通常悄无声息,没有明显症状,这正是许多人忽视体检的原因。然而,等到浮肿、乏力或尿量异常等症状显现时,病情可能已经进展到中期甚至晚期。因此,定期检查对于早发现、早治疗至关重要。尽管有些人觉得身体无恙便无需检查,但事实上,很多疾病在初期并无明显信号,而一旦错过最佳干预时机,不仅治疗难度增加,还会给个人和社会带来更大的负担。我们应该转变观念,重视预防性筛查,这样才能更好地守护健康。

   而在早期,通过一次简单的尿检,便能够检测出微量白蛋白的异常,这无疑是肾脏损伤发出的第一道警报信号[5]。一旦发现这一信号,我们就应该立即采取措施,比如减少盐分摄入、控制血糖水平、降低血压以及减轻体重。这些行动越早实施,就越有可能避免肾脏功能进一步恶化,为健康赢得更多机会。 从我的角度来看,这种早期预警机制的重要性不容忽视。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很多人往往等到身体出现明显不适时才关注健康问题,但肾脏疾病的发展往往是悄无声息的。因此,定期进行体检尤其是尿检,可以让我们在问题初露端倪时就及时干预,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这也提醒我们日常生活中要更加注重饮食习惯与生活方式的调整,以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毕竟,健康的维护不仅关乎个人生活质量,也关系到家庭和社会的整体福祉。

   我们常常忽略的是,饮食和用药的习惯也在悄然影响着肾脏的健康。例如,随意使用止痛药、过度依赖中草药,以及饮水不足,都会给肾脏带来无形的压力。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多一些留意,少一些侥幸心理,或许就能为肾脏争取多十年的健康时光。

   真正的健康并非单纯依赖医院的治疗,而是源于我们自身的努力与坚持。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人们往往忽视了日常生活的点滴积累对健康的深远影响。虽然现代医学技术日新月异,但预防和维护健康的关键仍在于个人的生活方式选择。例如,均衡饮食、适量运动以及良好的心理状态,都是构建健康基石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应当更加注重自我健康管理,而非仅仅在身体出现问题时才寻求医疗帮助。只有将健康理念融入日常生活,才能真正实现身心的平衡与和谐。我的观点是,每个人都应成为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通过科学合理的方式提升生活质量,这才是通往健康之路的根本之道。

   在全球范围内,许多国家已将“肾病早筛”列入全民健康计划,某些地区的糖尿病相关肾衰率甚至下降超过了40%。这并非偶然,而是科学干预与健康生活方式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同样可以效仿这种成功经验——从每年一份详细的体检报告入手,从控制餐桌上的那一小勺盐做起,从日常多迈出的几步路开始,逐步筑牢守护肾脏健康的防线。 我认为,这一举措不仅体现了现代医学的进步,更彰显了预防疾病的重要性。通过普及早期筛查和健康教育,可以让更多人意识到慢性病管理的关键性。同时,这也提醒我们,健康的生活方式并不需要多么复杂或昂贵的努力,只需从点滴小事着手,便能积累出显著的成效。未来,希望社会各界能够更加重视这类预防性措施,让更多人受益于科学与坚持带来的福祉。

   参考文献

   [1]Wang L, Xu X, Zhang M, et al. Prevalence of Chronic Kidney Disease in China: Results From the Sixth China Chronic Disease and Risk Factor Surveillance. JAMA Intern Med. 2023;183(4):298-310.

   [2]Whaley-Connell A, Nistala R, Chaudhary K. The importance of early identification of chronic kidney disease. Mo Med. 2011;108(1):25-8.

   [3]Good to Know: Kidney Disease: Signs and Treatment. Clin Diabetes. 2020;38(2):201-203.

   [4]Polzien G. Chronic kidney disease and kidney failure: important numbers to know. Home Healthc Nurse. 2007;25(10):655-60; quiz 661-2.

   [5]Li PK, Garcia-Garcia G, Lui SF, et al. Kidney Health for Everyone Everywhere-From Prevention to Detection and Equitable Access to Care. Kidney Int Rep. 2020;5(3):245-251.

   策划制作

   作者丨蒋永源 第三军医大学内科硕士

   审核丨薛明伟 河北省邢台市人民医院肾脏内科副主任医师 在医疗领域,薛明伟医生的专业贡献备受认可。他长期深耕于肾脏内科,为无数患者带来了健康希望。作为行业内的资深专家,他的工作不仅推动了当地肾病诊疗水平的提升,也为基层医疗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我认为,像薛明伟这样的专业人才,正是医疗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他们以扎实的专业技能和高度的责任感,守护着患者的健康,值得我们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同时,这也提醒我们,加强医学人才培养与交流,对于全面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策划丨王梦如

   责编丨王梦如

   审校丨徐来 林林

观点趣闻最新资讯
友情链接 百度权重≥3友情链接交换
数界探索  |  科技快讯中文网  |  经济脉动  |  科技先锋  |  财智慧  |  慧算财经  |  财经探秘  |  财经日报  |  今日财经  |  财经风向标
Copyright © 2025 智慧科技官网 网暻网络
备案号:陇ICP备16003923号-4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