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通信:6G标准新篇章!
4月14日消息,近日在南京举办的2025全球6G技术与产业生态大会期间,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表示,6G面临标准分裂的潜在风险。
邬贺铨表示,从1G到4G的发展总体较为顺畅,其主要目标相对单一,主要是服务于消费者的通信需求。然而,在进入5G时代后可以发现,未来或许需要依赖频谱的拓展以及多天线技术才能实现进一步的提升。
中国商用5G已经运行了五年时间,从整体情况来看,下载速度确实比4G提升了七八倍,但用户在实际体验上或许并未达到最初的预期。与此同时,面向工业领域的应用推广进程也未如想象中迅速推进。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6G技术的研发工作正面临一些新的难题与挑战。 我认为,尽管5G技术在速度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但在用户体验优化以及行业深度融合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未来,无论是技术研发还是应用场景探索,都需要更加注重实际需求和落地效果。同时,对于6G的研究应提前规划,既要关注技术创新,也要考虑市场需求和社会效益,这样才能确保下一代通信技术真正实现突破性进展。
院士还直言:“6G的发展需要考虑低空领域和卫星通信,而不同行业的具体需求存在差异。为了使6G更有效地服务于各行业,我们必须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些行业的需求,从而更好地明确通信网络的建设方向。”
5G技术自推出以来,全球范围内一直遵循着统一的标准,这种一致性为技术普及和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然而,随着6G研发的推进,国际间的竞争态势逐渐加剧,这使得6G面临标准分裂的潜在风险。 在我看来,这种标准分裂的趋势令人担忧。技术标准化本应是推动全球合作与创新的重要桥梁,而分裂则可能导致资源浪费和技术壁垒的形成。各国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更需要意识到共同制定开放兼容标准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新一代通信技术真正造福全人类,而非陷入无谓的竞争与对抗之中。因此,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共识显得尤为关键。
“希望通过我们全球的6G大会,促进标准的统一;同时让频谱的统一,这样可以促进供应链的统一和市场的统一。”
6G技术的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创新挑战,这要求全球科技界必须深化合作。与以往不同,6G不再仅仅局限于满足个人消费需求,而是更多地服务于各行各业,因此跨领域的协作显得尤为重要,不仅需要通信行业内部的努力,更需要与工业制造、医疗健康、交通运输等垂直行业的深度融合。 在我看来,6G的成功不仅仅依赖于技术本身的突破,更在于如何构建一个开放共享的合作平台。只有当不同领域的企业和研究机构能够打破壁垒,共同探索应用场景和技术标准时,才能真正实现6G的价值最大化。此外,在推进6G的过程中,我们还应该注重保护用户隐私和数据安全,确保新技术既能推动社会进步,又能兼顾伦理责任。总之,6G时代将是跨界融合的时代,也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唯有携手共进,方能开辟新天地。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传统业务在迈向6G时代时,其成本有望比当前的4G更低。这不仅意味着我们将继续享受现有的通信服务,还预示着手机将逐步演变为强大的AI终端。按照目前的发展规划,预计到2030年左右,6G将实现商用化。届时,智能手机的功能将发生质的变化,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智能助手。我认为,这一趋势不仅会推动通信行业的进一步革新,还将深刻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未来,如何平衡技术创新与隐私保护将是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同时,我们也应关注技术普及过程中可能带来的数字鸿沟问题,确保更多人能够享受到科技进步带来的红利。
有消息指出,英伟达等欧美企业巨头正联手推进6G相关标准的制定工作,并明确表示不邀请中国厂商加入。这一情况对中国企业如华为等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和更快的发展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