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瘾少年被送‘劝退班’,万元学费换不回父母的安心
随着电子竞技在国际上越来越受欢迎,越来越多的孩子希望像那些电竞明星一样,在玩游戏的同时也能获得名声和收入。
如果家长过分干涉,他就会非常生气,情绪激动地说道:“我就是不喜欢学习,我觉得自己有游戏方面的天赋,将来可以成为职业选手。”
电竞职业选手,似乎成为了网瘾少年沉迷游戏的一个托词,这让家长们感到十分困扰,却也束手无策。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河北石家庄一家电子竞技俱乐部创新性地开设了“游戏劝退班”。 在当前社会对电竞行业关注度不断提升的背景下,该俱乐部的做法引发了广泛讨论。通过设立“游戏劝退班”,不仅体现了对青少年成长的关心,也反映出电竞行业在规范化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这种尝试或许能为沉迷游戏的群体提供新的出路,同时也为电竞行业的长远发展探索出一条更具社会责任感的道路。
7天的费用是几千元,22天的费用则超过一万元,收费标准根据孩子的网瘾严重程度而定。尽管价格较高,但其劝导和戒除效果非常显著。
这个班的目的,就是通过模拟真实的职业选手训练日常,让青少年了解职业选手为了获胜需要付出的努力和时间。
由于训练强度非常大,且过程十分枯燥,一些孩子在第一天就承受不住,情绪崩溃,因为无法继续坚持下去,第二天便哭着想要回家。 在我看来,这种现象反映出当前部分青少年体育训练中存在的问题。高强度的训练固然有助于提升竞技水平,但若缺乏科学安排和心理疏导,很容易对孩子的身心造成伤害。家长和教练在追求成绩的同时,也应关注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成长需求,避免因过度压力导致孩子过早放弃甚至产生心理阴影。
网络游戏≠电子竞技
小明(化名)就是被劝退的其中一个,他是初中生,即将面临着很重要的中学考试。
初一的时候,小明沉迷于网络游戏,并向父亲表达了自己的愿望,希望将来能够成为一名职业电竞选手。 在我看来,年轻人对电竞的热爱反映了时代的变化和兴趣的多元化。随着电子竞技逐渐被社会认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将其视为一种可能的职业选择。然而,这也提醒我们,在支持孩子追求梦想的同时,更应引导他们理性看待这一行业,了解其背后的挑战与压力,帮助他们在兴趣与现实之间找到平衡。
他的父亲认为这个想法非常不现实,因为在他看来,儿子的游戏水平比自己还差,根本不可能成为职业选手。每天花费好几个小时玩游戏,纯粹是逃避学习的行为。
今年8月初,他带着儿子参加了“游戏劝退班”,不过对小明说是去“电竞俱乐部”进行训练和学习。
第一天一切正常,小明早上7点起床,按照电竞选手的训练计划开始一天的练习,几乎一直坐在电脑前训练,只有吃饭、上厕所和跑步锻炼时才会短暂休息。到了下午5点,由于长时间操作鼠标和键盘,他的手开始发抖,手指也感到疼痛。
接下来几天的训练中,小明已经失去了最初的热情和活力,整天闷闷不乐,经常唉声叹气。 **看法观点:** 训练初期的激情往往容易被持续的高强度消耗殆尽,小明的状态变化反映出身体和心理上的双重压力。这种情绪的低落不仅影响个人表现,也可能对团队氛围产生一定影响。如何在保持训练强度的同时,关注队员的心理状态,是教练和管理者需要重视的问题。
最重要的是,在现实的无情打击下,他不得不承认自己在游戏方面毫无天赋。
和职业选手打,随随便便就被“虐”,次次都是惨败。测反应测手速的成绩,和职业选手相差甚远,合格都够不上。这让一直认为“自己有打游戏天赋”的小明很挫败。
同时,班上经常会有真正的职业选手来分享过往经历,分享他们的训练过程和比赛时面临的心理压力。小明突然理解了自己和职业选手的差距,也明白了这些差距不是后天努力就能赶上的。
没几天,对游戏和职业电竞失去热情的小明,如今回归了平凡的生活。
最后
近日,“游戏劝退班22天收费上万元”的话题引发热议,但实际上,这类课程早在2023年就已经出现。
最早是由前电竞职业选手苏宸昊在2018年创立的俱乐部,该公司最初的目标是选拔电竞选手,没想到最终被劝退的人却越来越多。
于是,在2023年,一些机构开设了专门的劝退课程(目前网上已有不少提供此类课程的平台)。
据苏宸昊介绍,自2018年以来,已有近4000名青少年进入俱乐部,其中85%的人表示“想打职业”或者“自认为有天赋”,但真正具备职业潜力的却少之又少,多数人其实是通过游戏来逃避现实生活的压力。 从这一现象可以看出,许多青少年对电竞行业抱有理想化的期待,但缺乏对实际挑战的认知。他们可能并未意识到,职业道路并非仅靠兴趣或自信就能实现,背后需要长期的训练、心理承受力以及对行业的深入了解。这种“逃避现实”的心态,反映出部分青少年在面对学业、家庭或社会压力时,选择将希望寄托于虚拟世界。如何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身能力与目标,是值得社会各界关注的问题。
他有一句话说得很有道理:
一旦你所喜爱的事物被纳入KPI考核,附加了各种条件和要求,原本的乐趣便会被消磨殆尽,变得枯燥而乏味。 在我看来,这种现象在当下社会中愈发普遍。无论是工作中的兴趣项目,还是生活中的爱好,一旦被量化、制度化,就容易失去其本质的意义。喜欢本应是出于内心的真实感受,而非为了达标而被迫执行的任务。当“喜欢”变成一种负担,它也就失去了原有的价值。这种转变不仅影响个人的体验,也可能削弱整体的创造力与积极性。
了解到电子竞技背后的不易,青少年自然明白,学习也许就是人生中最容易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