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博穆透露:保时捷在华电动车业务或将迎来转折点,未来两年生死攸关!
4月28日消息,保时捷首席执行官奥博穆在上海车展期间透露,未来两到三年内,保时捷可能会暂停在中国市场销售电动车。他在接受多家外媒采访时提到,目前保时捷在中国的电动车销量表现“并不理想”。 从当前的市场态势来看,这一决定或许反映了保时捷对中国新能源车市场的理解与布局仍需调整。近年来,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迅猛,消费者对电动车的需求不断攀升,但保时捷作为豪华品牌,在电动化转型过程中似乎未能充分抓住消费者的偏好。或许,保时捷需要重新审视其产品定位和技术路线,以更好地满足中国市场的需求。同时,这也提醒其他国际车企,要想在中国市场立足,必须更加贴近本地消费者的实际诉求,否则即便品牌历史悠久,也可能面临增长瓶颈。
奥博穆强调,保时捷始终注重品牌定位,不会单纯以提升销量为目标,而是坚守符合其高端形象的价格策略。因此,今年推出的全新电动卡宴EV预计仍将保持较高的定价水平,而后续计划推出的电动版718继任车型同样如此。
奥博穆表示,在谈及是否与中国品牌小米、仰望等形成直接竞争时,他认为这些品牌的车型非常吸引人,“它们的车确实很酷”。但他同时指出,相较于保时捷,这些中国品牌在“驾驶性能”方面还有提升空间,且其市场定位也处于“更低的价格区间”。
近年来,保时捷并未针对中国市场推出专属车型,这与许多国际品牌的做法形成鲜明对比。例如,不少车企为了迎合中国消费者对宽敞后排空间的需求,纷纷推出了专为中国市场设计的加长版轿车或SUV。而奥迪更是大胆迈出一步,在中国推出了纯电品牌AUDI,进一步深耕本地市场。 这种差异化的策略背后,反映了不同品牌对中国市场的理解与定位有所不同。保时捷作为一家以运动性能和驾驶体验为核心的品牌,或许认为其全球统一的产品标准更能体现品牌的独特价值。然而,这也可能让部分中国消费者感到遗憾,毕竟中国市场对空间和舒适性的重视程度在全球范围内都较为突出。相比之下,奥迪等品牌的本地化尝试则显示出更强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有助于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 总体来看,如何平衡全球化与本土化之间的关系,仍是每个国际汽车品牌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对于保时捷而言,是否应考虑调整策略,推出更具针对性的产品,值得期待。而对于消费者来说,选择适合自身需求的品牌和车型,才是最重要的考量。
从公开数据中获悉,保时捷 2024 在华销量同比下滑 28%,至 79283 辆;今年第一季度更是骤降 42%,仅售出 9471 辆。保时捷失利的原因,并不是 911 失去了魅力,而是在电动车市场上,未能顶住中国品牌的强势挑战。
大众计划在2027年之前在中国市场推出20款插电式混合动力和纯电动车型,不过保时捷暂时没有本地化新车型的相关信息透露。
外媒Motor1指出,中国品牌凭借在原材料供应和人力成本上的显著优势,正在重塑全球汽车行业的竞争格局。这种变化让不少国际车企感到压力倍增,在中国市场与本地品牌正面抗衡已变得极其困难。一些跨国企业已经意识到这一点,转而采取与中国伙伴深度合作的战略以谋求发展。正如俗语所说,“打不过,就加入”,这或许是一种务实的选择。 从我的角度来看,这种趋势反映了全球化背景下产业分工的进一步深化。中国品牌的崛起不仅改变了自身在全球汽车产业中的地位,也迫使传统国际巨头重新审视其战略定位。通过与中国企业的合作,这些国际公司不仅能更好地适应本地市场需求,还能借助中国的技术创新能力和供应链优势实现双赢。长远来看,这种融合不仅是市场竞争的结果,也是推动行业进步的重要动力。
2025 上海车展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