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出游小心踩雷!这五类人最好别往人堆里扎
五一小长假即将来临,你的假期计划是什么呢?
相信不少人都已经早早做好了旅游攻略,抢到了热门景区的门票,正满怀期待地准备在这个假期里尽情享受吃喝玩乐的乐趣。然而,也有一些人打算趁着五一假期宅在家里,彻底放松一下,要么追剧打发时间,要么吃零食、睡觉,过个悠哉的日子。如果你也是其中一员,看着身边的朋友都在为出行做各种准备,兴奋得不得了,你的心里可能会隐隐浮现出一些类似这样的想法:
“别人都想出去玩,我不想出去溜达是不是不正常?”
“好不容易放假了,不出去玩是不是有点对不起自己?”
“放假就在家待着,会不会太浪费假期了?”
“老在家待着,会不会闷出病来?”
其实,假期里选择在家躺平并不是一件需要过度焦虑的事情。毕竟,每个人的充电方式各不相同。有人在喧嚣的聚会或旅行中能够汲取能量,而另一些人却更倾向于通过安静的独处来恢复精力。对于后者来说,外出游玩可能会带来更多的疲惫感,而非放松。在我看来,这种差异化的休息模式恰恰体现了个体需求的多样性。现代社会常常强调高效与忙碌,但真正健康的生活方式应该允许我们按照自己的节奏去调整状态。无论是宅家还是出行,只要能让人感到轻松愉悦,就是适合自己的方式。因此,我们应该尊重彼此的选择,也无需因不符合大众期待而感到压力。
心理学研究发现,有五种类型的人群其实格外需要一些独处放松的时间,快来对照看看你是否属于其中之一吧。
1.需要独处的内向者
内向的人往往更倾向于享受独处的时光,这似乎是一个广为人知的现象。但你是否知道,内向的人为什么会更偏爱独处呢?
其实,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内向的人并非单纯地更享受独处,而是对独处有更强的需求。
有研究发现,内向者与外向者同样需要一定量的社交活动,但外向者在社交场合中表现得怡然自得、从容不迫,是因为他们的大脑对社交刺激更为敏感,比如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情绪表达,因此社交对他们而言是一种充满吸引力且能带来正面动力的体验。相比之下,内向者在处理社交信息时,往往需要投入更多的内在思考和自我反省,这意味着对于他们来说,频繁参与社交活动实际上是一项相当消耗精力的事情。[1]
所以,内向的人每隔一段时间,都会非常渴望拥有独自相处的时间与空间,以便重新积蓄能量。如果你本身是内向者,并且经常有类似的表现,那么在这个假期里,相较于与朋友结伴出游,待在家中享受独处时光可能更能带来放松的效果。
· 比以前更喜欢“熟人社交”,不太想跟陌生人说话;
在喧嚣的社交场合中,许多人会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压力,甚至萌生想要离开的念头。这种现象其实并不罕见,尤其是在现代社会节奏加快的情况下,人们需要在工作与生活之间寻找平衡点。面对这样的场景,适度的退缩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它提醒我们关注内心的真实需求。 我认为,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会调节情绪尤为重要。一方面,可以尝试通过深呼吸等方式缓解紧张感;另一方面,也可以主动选择适合自己的社交方式,不必强迫自己去迎合所有场合的要求。毕竟,每个人都有权利根据自身情况决定参与程度。同时,这也反映了当代社会对心理健康越来越重视的趋势,希望未来能有更多途径帮助大家更好地适应各种复杂的社会环境。
· 经常在社交活动之后,都想要自己一个人安静地待一段时间;
近期,许多人因情绪波动而感到困扰,尤其是在事情发生后才开始反思和调整心态。这种现象在现代社会中并不罕见,尤其是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面对的压力与日俱增。一方面,这反映出个体对自我情绪管理的重视程度有所提升;另一方面,也提醒我们,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平衡工作与生活,避免被负面情绪长期困扰,依然是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 我认为,情绪管理并非一蹴而就的过程,它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调整。比如,可以尝试通过冥想或运动来释放压力,或者培养一些兴趣爱好以转移注意力。此外,建立良好的社交支持网络同样重要,当我们遇到困难时,及时向朋友或家人倾诉,往往能够获得意想不到的帮助和支持。 总之,学会与自己的情绪和平共处,不仅有助于个人的心理健康,也能让我们以更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的挑战。
·已经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好好享受自己一个人看书、听音乐或者散步的独处时光了。
2.高敏感人群
高敏感人群(HighlySensitivePeople, HSP)这一概念由心理学家伊莱恩·阿伦提出,指的是一类对周围环境中的声音、光线以及温度变化格外敏感的人群。同时,他们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往往能更加敏锐地捕捉到对方的言谈举止乃至情绪波动。这种特质使得他们能够以一种更为细腻的方式感知世界,但也可能在面对外界刺激时感到疲惫或不适。 在我看来,高敏感并非一种缺陷,而是一种独特的性格特征。它既赋予了人们观察世界的另一种视角,也提醒我们关注内心需求的重要性。现代社会节奏加快,竞争激烈,而高敏感人群或许需要更多的时间与空间来调整状态,以更好地适应快节奏的生活。因此,无论是社会还是个体本身,都应给予这部分人群更多的理解和支持,为他们创造一个更加包容和谐的成长环境。例如,企业可以提供灵活的工作安排,学校也可以设置安静的学习角落,帮助高敏感者缓解压力,发挥自身优势。
但是不用担心,高敏感并不是一种疾病或缺陷,而是个体差异的一种表现,大约有 15% 至 30% 人都具备这个特质。通常来说,具备以下几个典型特征,就有可能属于高敏感人群:
· 对外界环境的细节反应较为强烈,例如在嘈杂、明亮或气味强烈的环境中容易感到不适;
有极强同理心的人往往能敏锐捕捉到他人的喜怒哀乐,这种特质在新闻工作中尤为珍贵,因为它让报道更加贴近人心。然而,这份敏感也意味着他们可能比普通人更快感受到情绪上的耗竭。例如,在面对社会热点事件时,记者需要不断深入挖掘背后的故事,倾听各方声音,这既是一种职业要求,也是一种心理挑战。 我认为,这种情感投入虽然带来了疲惫,却也赋予了新闻工作者独特的视角。正是因为他们愿意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才能写出触动人心的文章。不过,这也提醒我们,在追求深度报道的同时,如何平衡个人情感与工作需求成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毕竟,只有保持良好的心态,才能持续输出高质量的作品。
有些人会对他人不经意间的话语或者自己的某一举动反复推敲,甚至长时间陷入深思。这种现象在现代社会中并不罕见,尤其是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往往会被各种琐碎的信息所困扰。 我认为,这种反复琢磨的行为反映了现代人内心的焦虑与不安。一方面,社交媒体的普及让人们更加在意他人的评价,哪怕是一句无心的话也可能被无限放大;另一方面,快节奏的生活让很多人缺乏安全感,从而在小事上过度解读。其实,很多时候事情并没有那么复杂,放下执念,才能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 有较为严重的“选择困难症”,做决定时很难忽略各种细枝末节,导致很犹豫;
长期处于高频率或高强度的人际交往环境中,人们可能会出现头痛、肌肉紧张以及情绪低落等压力反应。
高敏感者往往会很注重细节,有着很强共情能力,很会体贴他人的感受,而带来的负面影响就是他们很容易会受到他人情绪的影响,复杂的社会环境常常会让他们处于“信息过载”的状态,导致情绪耗竭、注意力分散和焦虑等表现。[2]
所以,对于高敏感者来说,在经历长期的繁忙工作之后,很容易感到一种“被掏空”的感受,这时候更需要的其实是有意识地减少外界刺激的输入,让大脑休息一会儿,从而恢复自己的认知处理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
3.对当下生活缺乏掌控感的人
有时候,我们可能会产生一种感觉,自己就像一个被设计好的“NPC”,总是按照一定的程序,完成日程表中的各项工作和琐事,很难拥有一段能够自由支配的时间,即使总算有了一点自由时间,好像也不知道该干些什么事情。
这种现象实际上反映了自主性(Autonomy)的不足,表明我们已经在心理上丧失了对个人生活的主要掌控力。
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认为,自主性是人类的基本心理需求之一,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在平常的行动和决策过程中感到一定的自由度和自主选择权。研究发现,当人们长期处于高压力和快节奏的工作生活情境下,就很容易进入自主性匮乏的状态,面对很多事情都抱有一种“无所谓”“毁灭吧”“反正我也决定不了”的态度,最终导致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的产生。[3]
所以,如果你觉得自己近期对生活逐渐失去了掌控,很少有机会自主决定事情,那你就特别需要一段属于自己的空闲时间。在这段时间里,你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规划生活,自由地调整适合自己的节奏,从而重新找回内心的掌控感。
4.社交过于频繁的人
我们都知道,社交活动对人类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无论是内向者还是外向者,适度的交往都能带来积极的影响。然而,一项研究表明,每一次社交互动后,人们或多或少都会感到一定的疲惫。这种现象似乎与个性无关,而是人际交往本身带来的自然反应。 在我看来,这一研究结果其实并不令人意外。社交虽然能够满足我们的归属感需求,但同时也伴随着情感和精力的消耗。即使是性格开朗的人,在长时间或高强度的社交活动中也会感到身心俱疲。因此,我们需要学会在社交与独处之间找到平衡点,合理安排时间,避免过度透支自己的能量。 现代社会节奏加快,很多人陷入“必须不断社交”的误区,认为只有频繁参与各种聚会才能维系人际关系。但实际上,高质量的交流远比数量更重要。与其参加无意义的应酬,不如留出更多时间陪伴家人、阅读书籍或者进行自我反思。这样既能缓解社交疲劳,也能让生活更加充实和有意义。总之,尊重自己的感受,倾听内心的声音,才是维护身心健康的关键所在。
这是因为当我们处在人群中时,会自然而然地投入大量的精力去维持自己的社交形象,需要持续地注意和理解别人的感受、控制自己的表情和反应。尤其是在一些比较正式的、有社交评价压力的环境中,就更加需要我们精心选择和维持自己的“社交面具”,避免说错话或显得过于紧张。[4]
当我们长期频繁置身于社交场合时,这种疲惫感会在内心逐渐积累,可能导致我们对社交活动产生逃避倾向,并感到情绪上的极度耗竭。这实际上是在向我们发出信号——我们正处于“过度社交”的状态,需要一个没有评判与压力的环境,让我们可以放下伪装,减轻持续的紧张感与能量损耗,参与一些有助于心理调节的活动,消除社交带来的疲倦,让身心得到真正的放松。
5.疲于做决策的人
从早上吃什么到怎么完成工作,我们只要是在醒着的时间里,都在不停地做出决定。心理学研究发现,我们做出的每一次决策,都会消耗一定程度的认知和情绪资源,如果总是需要持续频繁地做决策,就可能会引起决策疲劳(Decision fatigue)的状态,表现为权衡能力受损,做决定的时候显得犹豫不决,经常做出看似冲动和不理性的选择,不想再做任何复杂的计划和决定等。[5]
所以,如果你属于企业管理者、医护工作者、法律工作者、教师、职场妈妈和全职照护者等经常需要做决定的群体,就需要注意自己是否出现了以上决策疲劳的表现。
对于本就感到决策疲惫的朋友来说,五一假期出游还可能要应对网络上浩如烟海的信息,同时解决一系列问题,例如选择哪里既能玩得开心又相对清净、预订哪家酒店、乘坐高铁还是飞机、行程如何安排以及吃什么等。这些都会在无形中增加他们的疲惫感和心理压力。
在这种情况下,非要为出游而出游,确实可能让自己更累。此时缓解决策疲劳的最佳方式就是暂时放弃时刻在权衡利弊、做出选择的强迫性思考,在一个比较安静的、确定性的环境中(例如家里),做一些简单轻松的事情,以恢复大脑的认知能力。
宅家做些什么事情最为治愈?
1、做想做的事情
与其纠结于待在家时该做些什么,更关键的问题其实是:“这些事情是否真的符合我的意愿?”
因为“做想做的事情”本身就是一种疗愈,是一种体现出自主性的行为。
所以,我们无需强迫自己一直专注于学习或工作这类需要产出的事情。如果你更想放松一下,比如追追剧、听听音乐或者享受美食,那就大胆去享受吧,这些都是你理所应当得到的。
2、避免单一活动
假期本应是放松身心、享受生活的好时光,但有些人却选择将大部分时间耗在手机屏幕前或沉迷于游戏世界中。这种行为不仅浪费了宝贵的休闲时间,还可能对身心健康造成负面影响。长时间盯着电子设备容易导致视力下降、颈椎疼痛等问题,同时也会让人与现实世界的交流变得疏离。我认为,假期更应该用来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比如阅读一本好书、学习一项新技能或者陪伴家人朋友。合理规划时间,才能让假期真正成为充电和成长的机会。
如果我们半天或一整天都在做一件单一的事情,尤其是刷短视频这种“被动接收信息”的活动,会导致我们的大脑对活动的兴奋阈值不断提高,一天下来不仅没有放松的感觉,反而会觉得更加焦躁和无聊。
所以,建议大家在一天里面多安排几项不同的活动,例如有简单的做做饭、散散步,也有需要耗费一定脑力的看看书,比起一整天只做一件事情,更能提升幸福感和充实感。
3、舒适和挑战搭配的活动
在假期规划一些属于自己的熟悉活动,比如整理房间、享受个人的小兴趣爱好等,有助于让大脑得到充分休息,从而有效缓解压力,达到放松身心的效果。
同时,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被熟悉的工作和习惯所占据,但如果能在其中穿插一些未曾尝试的新鲜事物,比如挑战一道从未制作过的菜肴或学习一项全新的技能,这种变化不仅能为我们带来积极的心理激励,还能激发我们的成就感,促使多巴胺的分泌,让我们感受到更深层次的快乐与满足。 我认为,这种尝试新鲜事物的方式是一种非常值得提倡的生活态度。它不仅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体验,还帮助我们突破自我设限,挖掘潜在的兴趣与能力。现代社会节奏快,压力大,很多人容易陷入单调重复的生活模式,而通过主动引入新的元素,可以有效缓解倦怠感,增强生活的幸福感。因此,不妨从今天开始,给自己设定一个小目标,去探索那些曾经让你心动却迟迟未行动的方向,或许你会发现另一个全新的自己。
4、适当的户外活动
研究发现,适量的户外活动不仅有助于身体健康,还能显著提升情绪状态。研究表明,每天只需20分钟的自然光照,就足以让人感到心情愉悦。因此,即便是在假期里,我们也无需完全宅在家里,可以选择清晨或黄昏时分出门走走,呼吸新鲜空气。比如,可以沿着社区的小路慢跑几圈,或者步行到附近的市场采购一些日常所需的蔬果。这些简单的举动不需要占用太多时间,却能让生活增添一份从容与惬意。 在我看来,现代人往往因为工作和生活的压力而忽略了与自然接触的重要性。其实,大自然本身就是一种最天然的“治愈剂”。通过短时间的户外活动,不仅能放松身心,还能帮助调整作息,提高效率。尤其是在假期中,适当走出家门,感受阳光和微风,是一种简单又有效的自我关怀方式。希望更多的人能够意识到这一点,在忙碌之余给自己留出一点亲近自然的时间,让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5、保证规律充足的睡眠
好不容易盼来了假期,很多人不再受早起的束缚,可能会选择熬夜或者睡到日上三竿。然而,无论是睡眠不足、熬夜、作息不规律还是过度睡眠,都会对我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最理想的假期睡眠方式是维持固定的作息习惯,确保每晚睡足7到8个小时,同时避免超过10小时的长时间睡眠,因为这样可能会导致越睡越疲惫,无法达到真正的放松与恢复效果。[7]
总而言之,五一假期来临,如果你选择宅在家里,完全不必感到内疚或不安。现代社会节奏快,工作压力大,偶尔选择在家休息、享受个人时光,是一种自我调节和放松的好方式。无论是沉浸在自己喜欢的书籍中,还是与家人一起看看电影、做顿美食,宅家也能让身心得到充分的休憩。 对于那些计划外出游玩的人来说,合理规划行程同样重要。避开高峰时段,选择适合自己的目的地,既能避免人潮拥挤,又能更好地感受旅行的乐趣。无论是在家中静享宁静,还是在远方探索未知,关键在于找到让自己放松的方式。 总之,五一假期的意义就在于让人们暂时放下繁忙的工作,调整状态,重拾生活的乐趣。希望大家不论以何种方式度过假期,都能收获内心的满足与平静。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灵活的假期安排,让更多人能够根据自身需求自由选择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