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后轮转向:大车必备神器还是营销噱头?
4月29日消息,近年来,随着国产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许多过去仅在百万级豪车中才能见到的功能逐渐普及,甚至出现在了20万级别的车型上,例如后轮转向,也被称为“全轮转向”。
如今不少车,近期,越来越多的大尺寸SUV和MPV车型开始搭载后轮转向系统,这一配置在某些车型上成为顶配专属,例如昨晚上市的领克全新车型;而在另一些车型上则实现了全系标配,比如腾势N9、小鹏X9以及智己L6。 从市场趋势来看,车企对后轮转向系统的重视程度正在不断提升。这种技术的应用不仅提升了车辆在高速行驶时的稳定性,还显著改善了低速时的灵活性,这对于体型庞大的SUV和MPV来说尤为重要。尤其是在城市道路日益拥堵的情况下,后轮转向系统能够帮助驾驶者更轻松地完成掉头、停车等操作,极大地提升了用车便利性。 然而,我们也应注意到,后轮转向系统虽然带来了诸多优势,但其成本也会相应增加。对于一些品牌而言,将其作为顶配专属或许是为了平衡价格与性能的关系。而全系标配的做法,则可能反映出这些品牌的诚意和技术自信。无论如何,这项技术的普及无疑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选择,也让高端车型的竞争更加激烈。未来,我们或许会看到更多车型加入这一行列,为用户带来更好的驾乘体验。
总体而言,尽管当前后轮转向技术与普通消费者之间尚存一定距离,但或许正因如此,许多人对后轮转向技术抱有一种莫名的向往。
后轮转向的一个显著优势在于增强车辆的整体灵活性和稳定性。
在低速行驶状态下,例如倒车入库或者在狭窄街道进行转弯操作时,后轮转向系统能够让后轮与前轮的转向方向相反,这样可以大幅缩减车辆的转弯半径,提升车辆的灵活性,使驾驶过程更为简便和轻松,这一功能无疑非常实用。
此外,在高速行驶时,后轮转向系统会使后轮与前轮同向转向,增加车辆的转向响应速度和稳定性,减少侧滑的风险。
但任何一项技术使用起来都会有代价,后轮转向也不能免俗,它的缺点同样也存在。
首先增加复杂性和生产维护成本:
后轮转向系统的引入需要更多的机械组件以及复杂的电子控制装置,这无疑抬高了车辆的生产成本,并且可能带来更高的后期维护费用。加之后轮转向技术的普及率较低,售后市场上原厂配件供应不足,这进一步加大了维修的复杂性和难度。
其次可靠性有待市场验证:
更多的机械和电子部件意味着更高的故障风险,后轮转向系统中的传感器、执行机构等部件可能会出现问题,影响车辆的正常行驶和操控性能,若是发生在行驶途中,还会带来安全隐患。
然后可能会对车内空间产生起侵占:
随动式后轮转向结构设计相对简单,一般不会对车内空间造成明显影响。而主动式后轮转向系统则更为复杂,通常需要在后轮部位配备转向机和转向拉杆等组件,这些部件由于体积较大,可能会对第三排乘客的乘坐空间或者后备箱的储物空间产生一定的占用效应。
好消息是,车企在设计后轮转向系统时,往往注重如何减少对车内空间的侵占。他们通过使用更紧凑的零部件、科学布局各部件的位置以及借助一体化压铸技术优化底盘结构,力求在提升车辆操控性能的同时,尽可能避免对乘坐空间造成过多影响。 我认为这种技术上的努力值得肯定。一方面,它体现了汽车制造商在追求技术创新与实用性的平衡;另一方面,这也反映出消费者对于空间需求的重视。未来,随着智能驾驶和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如何进一步整合这些复杂的技术系统,同时保证车内空间的舒适性,将是各大车企需要持续探索的方向。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能看到更多兼顾性能与实用性的优秀车型问世。
最后是有一定的学习成本:
后轮转向车辆在低速和高速行驶中的操控感受与传统前轮转向车型存在显著差异。这种特性对驾驶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习惯了常规转向方式的人群,在未充分适应的情况下仍沿用旧习惯驾驶,可能会增加剐蹭风险。 从实际使用角度来看,随着汽车技术的发展,后轮转向系统为提升车辆灵活性和稳定性带来了更多可能性。然而,这也意味着驾驶者需要重新学习如何更好地掌控车辆动态。特别是新手或长期驾驶传统车型的用户,在初次接触此类车辆时应更加谨慎,逐步熟悉其独特的操控逻辑。 此外,车企在推广搭载后轮转向技术的新车型时,也应当加强相关培训和服务支持,帮助消费者更快地掌握正确操作方法,从而保障行车安全。总之,技术创新固然重要,但确保每一位驾驶者都能安全驾驭才是最终目标。
总而言之,后轮转向技术虽然能显著增强大型车辆的灵活性与稳定性,但实际应用中仍面临诸多挑战。究竟是否采用这一技术,往往需要综合考量多方面因素后才能决定。
目前市面上在售的大型车型众多,像理想L9/L8、问界M9/M8、极氪009以及别克GL8等都十分受欢迎。然而,配备后轮转向系统的车型却寥寥无几。所以,如果有人声称没有后轮转向系统的大车就不值得购买,这很可能是种营销手段,听听即可,不必过于当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