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汉元敦促行业共同抱团发展,共创光伏领先地位
3月4日消息,中国光伏行业在2024年经历了大面积亏损,光伏产品价格持续下滑,导致行业陷入低于成本价竞争的恶性循环。自从启动自律减产措施以来,今年以来,硅片和电池的价格都有所回升。
据新浪财经报道,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工商联副主席、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昨日谈到了中国光伏行业现状,他表示对未来充满信心,直言“开展相关工作很有条件。因为中国在这个领域的全球市场份额和遥遥领先的规模和成本优势,稍微调整一下策略,就可以价格有所上升,国际竞争力继续维持,自己投入研发生产的能力更强,要实现相得益彰、多赢共赢的局面,而不是惨不忍睹的内卷和踩踏状态。”
谈到近年来光伏行业激增的专利诉讼,刘汉元认为,应积极保护创新,尊重专利和知识产权,形成行业内部相互协同、互相理解和尊重的良性氛围,以促进知识产权和专利的保护,但光伏行业在国内国外恶意的专利纠纷,将可能消耗太多的各种资源,不利于产业良性互动和发展。他表示,“这个度如何拿捏,值得思考”。
2024年,我国光伏产业链各环节产量持续增长。根据光伏行业规范公告企业信息和行业协会的测算,全国光伏多晶硅、硅片、电池、组件产量同比均增长超过10%,行业产值维持在万亿规模。值得注意的是,光伏电池和组件出口量分别增长了超过40%和12%。 这一系列数据表明,中国光伏产业不仅在国内市场取得了显著的发展,而且在全球市场上也展现出了强劲的增长势头。这不仅反映了国内光伏技术的成熟与竞争力的提升,同时也显示出国际市场对中国光伏产品的需求依然旺盛。未来,随着全球绿色能源转型的加速推进,中国光伏产业有望继续保持这种良好的发展态势,并在全球能源变革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工信部称,2024年全年主要光伏产品继续呈现“量增价减”的趋势,1至12月期间,多晶硅和组件的价格分别同比下滑了39.5%和29.7%。
去年10月,光伏行业协会近日召开了一场座谈会,旨在探讨如何避免行业内卷式恶性竞争。与会者共同讨论了如何有序化解供需失衡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措施以出清过剩产能。 在当前市场环境下,光伏行业面临着严重的供需失衡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企业需要加强合作,共同制定合理的生产计划,避免过度投资导致的产能过剩。同时,政府也应发挥引导作用,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只有这样,光伏行业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为我国能源转型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