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蹲便与坐便,谁更符合人体工程学?
3月11日的消息,关于蹲便和坐便哪个更干净的话题曾经引起网友热议,如今终于有了定论。
据研究显示,国外一个研究团队对当地40个厕所(20个坐厕和20个蹲厕)进行了一整年的研究。虽然两种类型的马桶表面存在相同的微生物种类,但结果显示蹲厕表面的致病菌数量明显更多。
无论是哪种排便方式,在冲水的时候都会产生飞溅物和气溶胶,这些微小的颗粒会携带着细菌。
目前市场上的马桶多采用虹吸式设计,内部配备S型管道,这样可以有效地将大部分气溶胶颗粒限制在特定区域内。
由于人体距离水面的距离较远,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气溶胶的扩散。如果在冲水时能够盖上马桶盖,这种措施将进一步减少病菌的传播。 从公共卫生角度来看,这样的细节管理对于预防疾病传播至关重要。虽然盖上马桶盖看起来是一个简单的步骤,但它对降低病原体传播风险具有显著效果。此外,这一发现也提醒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更加注重卫生细节,尤其是在公共卫生间等人员密集的地方。这些小小的改进,不仅有助于保护个人健康,也有助于构建更安全的公共卫生环境。
蹲厕时情况就不同了。当人处于蹲姿状态,鼻腔和口腔的位置相对较低,更靠近排水管和下水道,因此吸入溅起的液体和气溶胶的可能性会更高。
而且蹲坑没有盖子,在冲水时,飞起的水珠和气溶胶会广泛扩散到空气中,因此会增加接触到病原体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