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法报告揭秘:2024网络暴力犯罪治理新战法与社会创新实践
3月12日消息,根据公安部官方渠道发布的最新消息,最高人民法院在今年的工作报告中披露了一组关于打击网络暴力犯罪的数据,引起了广泛关注。数据显示,2024年,因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被定罪判刑的人员共有292人,因侮辱罪、诽谤罪被定罪判刑的人员达到91人。 这一系列数据反映了我国在打击网络犯罪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同时也暴露出网络空间中存在的诸多隐患。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广泛应用,网络暴力行为日益增多,不仅严重侵害了公民的隐私权和个人尊严,还可能对社会稳定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加强网络监管与法制建设,提高公众的法律意识,仍然是未来需要持续努力的方向。此外,社会各界也应共同努力,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网络环境,保护每一个网民的合法权益。
截至202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11.08亿人,互联网普及率升至78.6%。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互联网无疑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极大提升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然而,随着网络应用的深入发展,一些负面现象也随之浮现,其中“按键伤人”的网络暴力行为尤为引人关注。 网络暴力不仅伤害个体的情感和社会心理,更可能破坏网络环境的和谐与健康。这种现象背后,既有技术平台监管不足的问题,也有部分网民缺乏理性思考和责任意识的原因。在网络空间中,情绪化的表达容易被放大,而真实、理性和善意的声音却可能被忽视。因此,如何构建一个清朗的网络环境,不仅是技术层面的挑战,更是社会文明程度的体现。 我认为,解决网络暴力问题需要多方共同努力。一方面,政府和相关机构应加强立法与监管,明确网络行为的底线和规范;另一方面,媒体和教育机构也应承担起引导公众理性上网的责任,提升网民的媒介素养。同时,每一位网民都应反思自身行为,避免因一时冲动而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只有这样,才能让互联网真正成为促进社会进步的正能量场域。
多年来,近年来,网络暴力与造谣诽谤等问题屡见不鲜,社会各界对此高度关注。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多次提出建议,希望通过法治手段对这些不良现象进行有效治理,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打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行为提供坚实的法律支撑,同时助力构建更加健康和谐的网络环境。 我认为,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空间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交流思想的重要平台。然而,网络暴力和谣言的滋生不仅伤害了个人权益,也扰乱了社会秩序。因此,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势在必行。只有让法律成为守护网络安全的利剑,才能从根本上遏制网络暴力的蔓延。同时,还需加强公众的法治意识教育,引导网民理性表达,共同维护清朗的网络空间。 此外,在推进立法的同时,执法部门应加大监管力度,确保法律能够得到切实执行。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网络时代更好地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
2024年6月14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携手公安部、文化和旅游部以及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联合发布了网络暴力信息治理规定。此规定从多方面加强了对网络暴力信息的管控,建立起一套全流程动态治理体系。作为我国首个以部门规章形式制定的反网络暴力专项法规,该规定为不断优化网络暴力信息治理体系提供了坚实的法律支撑。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最高人民法院的工作报告显示,2024年度因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而受到定罪判刑的人数较上一年度下降了22.3%,同时,因侮辱罪和诽谤罪被判刑的人数也同比下降了32%。这一数据反映出我国在整治网络暴力犯罪领域取得了积极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