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露商家30倍暴利背后的骗局:消费者信任岌岌可危
选择知名品牌、愿意支付高价、匹配检测报告、展示工厂视频,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加对产品质量和安全的信任感,但并不能完全确保一款食品或用品的品质与安全性。消费者往往倾向于认为高价格等于高品质,但这并不总是成立。许多因素可能影响最终的产品质量,包括供应链管理、生产过程中的细节控制以及企业对社会责任的重视程度等。 在我看来,尽管上述方法能够提供一定的保障,但真正的品质把控还需要更全面的考量。例如,持续关注产品的实际使用反馈,了解其长期表现;同时,加强行业监管,提高违法成本,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市场上的整体产品质量水平。此外,作为消费者,在追求品牌效应的同时,也应培养独立判断能力,理性消费,避免盲目跟风。 总之,虽然品牌价值和技术展示能起到积极作用,但我们仍需保持警惕,多方验证,以确保所购买的商品既符合预期又安全可靠。
在“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到来之际,一些令人震惊的行业黑幕再次被曝光。记者深入调查发现,某些企业为了追求高额利润,竟然将本该销毁的次品重新加工,通过翻新、伪造质量证明甚至虚假宣传等方式,把问题产品伪装成合格商品推向市场,这不仅严重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更对消费者的健康与安全构成了巨大威胁。 这些企业的行为无疑是对法律底线和社会责任的双重践踏。他们利用消费者的信任牟取私利,这种短视的做法最终只会损害自身的信誉,同时也提醒我们,加强市场监管、提高违法成本势在必行。消费者在选购商品时也需擦亮眼睛,多方核实信息,共同营造一个更加诚信透明的消费环境。
虚假宣传的背后,隐藏着商家对消费者信息不对称的利用,将一些三无产品精心包装,误导消费者。无论是卫生用品还是食品领域,“严格检测,放心使用”这类广告语,如今似乎已经沦为一句空洞的口号。 这种现象反映出部分商家为了追求短期利益,不惜牺牲消费者的健康与权益。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诚信经营的重要性愈发凸显。企业应当以产品质量为基础,通过透明化生产流程和真实的产品信息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同时,监管部门也需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虚假宣传行为,维护市场秩序,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 总之,只有当诚信成为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才能真正实现行业的健康发展,让“放心使用”不再是一句空话。
垃圾中挑出的“二等品”
近日有媒体报道,位于山东省济宁市梁山县的“梁山希希纸制品有限公司”,以每吨260元至1400元的价格收购正规纸尿裤、卫生巾生产企业废弃的残次品和下脚料,经过简单筛选后,将外观较为完整的商品重新包装,作为所谓“二等品”推向市场。 这种做法表面上看似变废为宝,实际上却存在诸多隐患。一方面,这些产品虽然外观上看似完好,但其质量是否达标难以保证,消费者在使用时可能面临健康风险;另一方面,这种行为也破坏了正常的市场秩序,对正规企业的合法权益造成冲击。更令人担忧的是,这样的操作可能涉及违反相关法律法规的问题,需要引起监管部门的高度关注。 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加强对类似现象的监管力度,确保产品质量安全,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同时,也希望相关企业能够承担起社会责任,通过合法合规的方式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而不是牺牲质量和诚信来获取短期利益。
这类近乎“废品回收”的业务,竟以7000~8000元/吨的价格转手,这几乎是回收价的30倍,从而赚取高额“暴利”。
公司负责人介绍,初步分拣主要是根据型号进行分类,一般30吨货物中可以筛选出15吨适合进行翻新处理。而所谓的翻新工作,也只是工人在方桌上简单地敲敲打打,让物品恢复到相对蓬松的状态。
更让顾客感到无奈的是,视频里展示的这些“次品”上,清晰可见麦酷酷、自由点、嫚熙、中亿孕婴、好之、米菲、Babycare、苏菲、全棉时代等众多知名品牌的名字。
不仅如此,那些被挑剩的“二等品”并不会被视为浪费,而是会被送回机器中进行二次加工,通过分离技术重新转化为木浆、吸水高分子树脂等关键原材料。这些材料随后再次进入一次性卫生用品的生产环节,为产业链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这种循环利用的方式不仅减少了资源浪费,还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时减轻了环境负担。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这一流程在技术上已经相当成熟,但如何进一步提升回收效率以及确保最终产品的安全性,依然是行业需要持续关注的重点。此外,在推广此类环保措施时,还需加强公众对循环经济理念的认知,让更多人意识到支持绿色生产的重要性。
正规的一次性卫生用品厂家在处理生产垃圾时,通常会按照行业规范将其切碎后才能流出企业。然而,这一过程中却滋生了一些灰色利益链。据相关人士透露,某些机构或个人通过打通企业内部关系,以极低成本获取这些原本应被妥善处理的废料。例如,“给代班班长每吨加100元好处费”就能轻松拿到货物,甚至有人声称“国内市场上,不少上市公司都与他们有合作”。这种现象令人担忧,不仅可能破坏行业规则,还存在潜在的安全隐患。 我的看法是,这种行为暴露了部分企业管理上的漏洞。虽然节约资源无可厚非,但若因此忽视环保责任和社会公德,则得不偿失。监管部门应当加强对这类废料流向的监督,确保它们不会流入非法渠道,同时呼吁企业强化自律意识,共同维护公平竞争环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行业的健康发展。
2023年,中国一次性卫生用品零售市场规模达到了1506.48亿元,与2013年的约624.2亿元相比,十年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4.1%。业内预测,2024年该市场的规模将继续扩大,有望突破1600亿元大关。从更全面的数据来看,整个行业的市场规模在2025年可能达到1500亿元以上,未来几年的年复合增长率预计将在7%-9%之间。 这一增长趋势表明,一次性卫生用品行业正稳步发展,其市场需求持续扩大。尤其是在人口结构变化和消费升级的大背景下,消费者对产品质量和使用体验的要求不断提高,这无疑为行业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同时,这也反映了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以及健康意识的增强。未来,随着技术进步和产品创新,这一领域的市场潜力仍有待进一步挖掘。
在更细分的市场,得益于消费者对舒适性、环保性、及功能性(如智能抗菌)的看重,2024年以来纯棉一次性内裤的市场份额显著提升,作为一次性卫生用品的重要细分品类,其占比高达10%~15%,对应市场规模90亿~135亿元。
而这个受到越来越多女性用户、商务人士等群体关注的超级品类的部分生产企业,也正在狠狠践踏着行业规范。
在河南省商丘市虞城县的众多一次性内裤生产车间里,工人每天都会使用喷枪在内裤上喷涂一种特殊的液体,这种液体被称作“枪水”。
企业员工透露,他们用于一次性内裤的处理液体是一种高效速干型去污剂,这种物质不仅气味刺鼻,还具有一定的化学刺激性,不建议直接用手接触。据我观察,这种做法虽然从实用角度出发可能是为了提升产品的清洁效果,但从消费者健康的角度来看,却存在不小的隐患。一方面,刺鼻的气味可能对使用者造成不适甚至过敏反应;另一方面,不建议直接用手接触也暗示了其潜在的安全风险。这不禁让人思考,在追求功能性和便捷性的过程中,是否应该更加重视产品对人本身的影响?毕竟,任何技术创新都应以安全为前提,而不是让消费者在使用时提心吊胆。
某公司员工透露,在其以往开展的“代加工”业务中,曾涉及初医生一次性内衣、贝姿妍以及浪莎等多个品牌的 disposable 内裤,同时还包括多款一次性床品的生产。
而这些被装在脏乱的编织袋里的毫无安全保障的一次性用品们,正在电商、美容院、高档洗浴中心等渠道,展现着它们的“另一幅面孔”。
“擦不亮”的慧眼
为了降低经营风险,刘总通常会与采购商签订一份“禁止二次流入市场”的合同,以此作为一道“防护墙”。然而,采购商们却常常以“自用”或“做网店”为由作出销售承诺,然后以“厂家直销”的名义进行销售,最终导致这些产品以三无状态进入市场。在某电商平台上,有店铺的相关产品销量竟达到了惊人的5万件。 这种现象反映了部分商家在追求利益时对规则的漠视。尽管刘总试图通过合同来约束采购商的行为,但实际操作中,一些采购商显然没有履行应有的责任。打着“厂家直销”的幌子,实际上却是无资质、无标识的产品流通,不仅扰乱了市场秩序,还可能对消费者权益造成潜在威胁。这种现象值得引起高度重视,相关部门应加强对电商平台的监管,确保市场环境的公平与透明,同时提醒消费者在选购商品时需谨慎辨别,避免购买到不符合标准的产品。
数据显示,国内一次性卫生用品的线上销售额占比正不断攀升。2023年,线上渠道的增长率达到16.6%,继续担当市场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出差旅行新选择”、“EO灭菌、不用洗直接穿”、“抑菌率高达99%”,这些听来让人感到无比安心的宣传话术出现在几乎所有一次性内裤的销售直播间、宣传页、广告中。
而真相却是:为了让消费者安心,产品包装上标注的面料材质是“棉”,实际却使用的“涤”,在一些型号的一次性内裤上,企业直接写上“纯棉”,严重“货不对板”。“纯棉内裤就是一个产品名称而已。”相关负责人表示。
更令人气愤的是,一次性用品最重要的消毒步骤“环氧乙烷消毒 ”,不仅完全不会进行,还会在外包装上直接印上环氧乙烷化学灭菌指示卡 。
工厂负责人坦言,灭菌标是提前印制好的,标签则是从市面上采购的。他们不仅能供应标签,还能提供所谓的检测报告。为了迎合电商直播的需求,甚至会预先录制一段消杀灭菌的演示视频。然而,实际情况却是,真正经过杀菌消毒处理的产品几乎不存在。 这种现象令人深思。在追求效率与利润的同时,一些企业似乎忘记了诚信经营的重要性。标签和视频虽能暂时迷惑消费者的眼睛,却无法掩盖产品本身的真实状况。长此以往,这不仅会损害消费者的信任,也会对整个行业形象造成严重伤害。希望相关部门能够加强监管,确保市场秩序,让真正优质的产品得以脱颖而出。同时,也希望企业能够坚守初心,以品质赢得消费者的信赖。
钻消费者“不懂”之空的,还有食品生产厂商。
据曝光,一些商家在制作虾仁的过程中过量使用保水剂(复合磷酸盐),目的是增加重量、改善口感以及延长保鲜时间。行业内把这种做法叫做“保水”或者“泡药”。
一些企业在生产虾仁时违规添加磷酸盐,其添加量竟高达千分之三十,远远超过国家标准,且浸泡时间可长达十几个小时,导致虾仁的保水率高达20%。不仅如此,部分企业还通过包冰的方式增加重量,最高可达产品净重的70%。长期过量摄入磷酸盐可能引发消化系统问题、钙磷代谢紊乱、缺钙,甚至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在多个电商平台搜索“虾仁”和“保水”时可以发现,这些平台首页展示的产品介绍大多包含“无冰”“不泡药”“无添加”“纯手工”“无抗生素”“不泡发”等宣传语。然而,这些描述的真实性却难以辨别。
消费者在购物时应优先选择正规渠道和可信赖的平台,同时加强对品牌信息的核实以及产品质量相关风险的了解,做到理性消费。然而,从上述案例可以看出,预防和识别潜在风险的难度正在不断增加。对此,大消费行业分析师杨怀玉在接受虎嗅采访时表达了类似观点。
有关部门需进一步加大打击与监管惩处的力度,不能仅仅聚焦于生产环节的曝光与惩戒,对于运输和销售环节中涉及的平台和品牌也应进行公开曝光。
为保障消费者生命健康安全,在关乎民众切身利益的行业中,应率先在销售终端推行产品从生产到运输再到上架全链条的责任人公示机制,并要求将相关信息在外包装上公开显示。同时,针对造成严重社会危害的企业或个人,必须依法给予顶格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