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仁勋发布革命性超级芯片,引爆人形机器人产业爆发式增长!
就在北京时间今日(3月19日)凌晨,备受瞩目的英伟达GTC大会在加州圣何塞如期拉开帷幕。
依旧是那身标志性的皮衣,黄仁勋站上了GTC25的舞台。他没有使用提词器,也没有参考任何脚本笔记,仅凭手中的幻灯片遥控器,即兴脱稿为大家带来了长达两个半小时的精彩演讲。
他表示,去年的GTC堪称AI界的伍德斯托克音乐节,而今年则升级为AI界的超级碗盛事。
在此次GTC大会上,黄仁勋分享了英伟达过去一年的成绩、描绘了AI发展的规划图,并展示了AI领域的最新技术创新成果。
从游戏显卡、从AI芯片到机器人时代,小编这就为大家梳理一下重点。
在2025年的GTC大会中,英伟达并未推出全新的GeForce游戏显卡,但这并不妨碍黄仁勋将话题聚焦于GeForce的25周年纪念。对于这样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刻,他选择了回顾与展望相结合的方式,既是对过去的致敬,也是对未来的某种承诺。 英伟达作为GPU领域的领军者,其GeForce系列自问世以来便深刻改变了游戏行业的格局。从最初的简单图形输出到如今支持光追技术、AI加速等功能,这一系列产品始终走在技术创新的前沿。而今年恰逢GeForce诞生25周年,这不仅是一个值得庆祝的时间节点,更提醒着我们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速度。 个人认为,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英伟达选择以这种方式开场其实传递出一个重要信号:即便没有新品发布,公司仍然能够通过讲述品牌故事来吸引关注,并且借此机会强化自身品牌形象。同时这也表明,英伟达或许正在酝酿更大规模的技术突破或市场策略调整,毕竟在硬件领域,真正的创新往往需要时间积累。 无论如何,GeForce系列所代表的意义已经超越了单纯的产品范畴,它象征着无数玩家对于极致画质与流畅体验的追求。未来几年内,随着元宇宙概念逐渐落地以及更多应用场景涌现,相信GeForce还将继续引领潮流,为用户带来更多惊喜。
黄仁勋强调,目前全球范围内依然“一卡难求”的RTX 5090显卡,其体积相比前代RTX 4090居然缩小了三成,这一变化无疑令人惊叹。从技术进步的角度来看,这种显著的小型化设计不仅意味着厂商在散热管理与功耗控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也预示着未来硬件设计将更加注重空间利用率和效能优化。尽管RTX 5090的供应紧张让不少消费者感到无奈,但不可否认的是,它所展现的技术实力确实让人期待其未来的应用场景,尤其是在高端游戏和专业计算领域,相信它的表现会带来更多的惊喜。希望随着产能提升,更多用户能够早日体验到这款高性能显卡的魅力。
GeForce通过引入CUDA技术彻底改变了世界,这项技术不仅为人工智能的发展铺平了道路,也让游戏的视觉体验得到了质的飞跃。在我看来,CUDA的诞生不仅仅是一次技术革新,它更是连接不同领域的一座桥梁。通过CUDA,AI从理论走向实践,而游戏行业也因此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表现力。这种双向促进的关系,让我们看到了科技融合带来的无限可能。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样的技术将继续推动更多领域的创新与发展。
在发布新产品之际,老黄首先展望了人工智能未来的广阔前景,并深入探讨了我们在这个AI时代的成长轨迹。 我认为,这一发言不仅体现了老黄对未来技术趋势的敏锐洞察,也反映了整个科技行业对于AI技术发展的高度重视。当前,人工智能正处于从基础研究向实际应用加速转化的关键时期,其影响力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无论是提升生产效率还是改善用户体验,AI都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然而,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随着技术的进步,随之而来的伦理与隐私等问题同样不容忽视。如何平衡技术创新与社会责任,将是所有从业者需要共同面对的重要课题。总之,在这个充满机遇的时代,我们既要敢于拥抱变化,也要谨慎前行,确保技术发展能够真正造福人类社会。
根据他所展示的演示图,现在我们处于生成式 AI(Generative AI)阶段。
接下来,将迈向一个 Agentic AI 时代,随后便是 Physical AI —— 机器人登场的时候。
老黄认为,AI领域的Scaling Law探索之旅远未结束,反而正以惊人的速度向前推进。我们对于算力的需求不仅没有丝毫减退,反而随着技术的不断深化而愈发强烈。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科技巨头们纷纷加码投入,试图在这一波浪潮中占据领先地位。这种竞争态势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伴随着巨大的挑战。如何平衡技术创新与资源消耗之间的关系,已经成为行业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此外,随着模型规模的持续扩大,数据安全和个人隐私保护等问题也日益凸显。我们需要建立更加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确保技术发展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行。只有这样,才能让人工智能真正造福于人类社会,而不是成为新的隐患来源。 总之,在追求更高性能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关注技术应用背后的社会价值,努力实现科技进步与伦理道德的和谐统一。这不仅是对当前局势的一种回应,更是对未来负责的表现。
据预测,到2028年,全球数据中心建设规模预计将突破1万亿美元,约合7.23万亿元人民币。这一数字不仅反映了信息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也凸显了数字化转型对全球经济的重要支撑作用。 在我看来,这不仅是技术进步的结果,更是社会需求驱动下的必然趋势。随着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普及,企业和政府对于数据存储与处理能力的需求呈指数级增长。同时,这也意味着相关产业链将迎来巨大的发展机遇,包括硬件制造、软件开发以及运维服务等领域都将从中受益。 然而,在看到机遇的同时,我们也需要关注随之而来的挑战。例如,如何平衡快速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如何确保数据安全和个人隐私不受侵犯?这些都是未来几年内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我认为相关部门应提前做好规划,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引导行业健康有序地向前发展。只有这样,才能让这一万亿级市场真正成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
自动驾驶汽车时代已经来临,英伟达宣布与通用汽车联手,共同开发未来自动驾驶汽车技术。
面对日益严峻的安全挑战,老黄推出了英伟达Halos,这一方案专为提升汽车领域的安全性而设计。在我看来,这不仅体现了英伟达在技术创新上的持续投入,也彰显了其对智能交通领域发展的高度重视。Halos的推出无疑为汽车行业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它可能成为未来自动驾驶与智能出行的重要基石。不过,如何确保这项技术的实际应用效果以及应对潜在风险,仍是需要整个行业共同探讨的问题。
这款安全系统覆盖了从芯片到系统、软件、算法以及策略的全方面设计,其700万行代码均经过第三方严格的安全检测。
为了鼓励客户“多买多省”,英伟达推出了名为Dynamo的产品,宣称其为“AI工厂的操作系统”。
Dynamo作为一个“分布式推理服务库”,主要解决的是用户在生成token时遇到的不足问题,提供了一个开源的解决方案。在我看来,这一工具的出现对于需要大量数据处理和分析的行业来说无疑是一大福音。尤其是在当前大数据时代,如何高效地管理和利用token显得尤为重要。Dynamo通过其分布式架构,能够有效提升处理速度和效率,这对于那些对实时性要求较高的应用场景尤为关键。例如,在金融交易、在线广告投放等领域,快速准确的数据处理能力可以直接影响决策的质量和效果。因此,Dynamo不仅填补了技术上的空白,也为相关行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完善,相信Dynamo会在更多领域展现出它的价值。
黄仁勋在演讲中展示了一张直观的图表,横轴代表用户每秒处理的Token数量,纵轴则是工厂每秒处理的Token数量。这张图清晰地展示了AI推理能力的提升与实际应用之间的关系。在我看来,这种视觉化的呈现方式不仅让复杂的技术概念变得通俗易懂,也进一步凸显了当前AI技术在效率和规模上的突破。 从这张图表可以看出,随着技术的进步,工厂端的处理能力正在迅速接近甚至超越用户端的需求。这不仅是硬件性能提升的结果,更是算法优化和系统架构改进共同作用的体现。未来,这样的技术进步可能会彻底改变我们对计算资源分配的认知,并推动更多智能化应用场景的落地。 总体而言,这张图表传递了一个积极信号:AI推理正在变得更加高效且经济。然而,我们也需要关注随之而来的挑战,比如如何平衡算力分配、降低能耗以及保护数据安全等。这些问题同样值得行业内外共同思考。
在 Dynamo、Grace Blackwell NVLink72 超级芯片的加持下,Blackwell 相比 Hopper 可实现 25 倍的性能提升。
而在推理模型中,这一性能差距更是扩大到了 40 倍。
黄仁勋幽默地表示,凭借这些最新的技术支持,采购更多设备来建设AI工厂的厂商将会实现更多的成本节约。
言下之意 —— 掏钱吧。
距离Blackwell芯片发布已一年有余,根据黄仁勋的披露,2024年全球前四大超级计算机运营公司共计采购了130万片Hopper架构芯片;到了2025年,这些公司再次购入了360万颗Blackwell芯片。
在万众期待下,老黄终于推出了备受瞩目的Blackwell增强产品——Blackwell Ultra(GB300)。这款产品的发布无疑再次证明了其在行业内的领先地位。从性能提升到技术创新,Blackwell Ultra无疑为用户带来了更强大的使用体验。尤其是在当前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这样的产品无疑会成为行业的标杆,引领新一轮的技术革新浪潮。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类似的产品问世,持续推动科技的进步与发展。
既然是增强产品,那 Blackwell Ultra 的规格无疑比 Blackwell 更为强悍。
对比来看,这款芯片单颗就搭载了288GB的HBM3e显存,具备15PF的密集FP4计算能力,较GB200提升了1.5倍。
拥有 72 颗 GB300 的 Blackwell Ultra NVL72 平台将于 2025 年下半年推出。
目前使用 Blackwell GB200 的客户,也都可以平滑切换到 Blackwell Ultra。
本以为 Blackwell Ultra 已是王炸,没想到黄仁勋还有大招。
他预览了继 Hopper、Blackwell 之后的英伟达下一代 AI 超级芯片 ——Vera Rubin。
Vera Rubin 的命名规则和 Grace Blackwell 类似,Vera 是 CPU,Rubin 是 GPU。
选择这个名字,不仅是为了纪念天文学家薇拉·鲁宾在证实暗物质存在方面的卓越贡献,也延续了公司以杰出科学家命名芯片架构的传统。薇拉·鲁宾通过观测星系旋转速度的研究,为宇宙学领域带来了革命性的突破,她的坚持与执着令人敬佩。这一命名不仅是对科学精神的传承,更是向所有默默推动人类认知边界前行的女性科学家致敬。在我看来,这样的命名方式既彰显了科技企业的文化深度,也传递了其对基础科学研究的重视和支持。希望未来能有更多企业和机构以这种方式表达对科学的尊重与推崇。
从预览的性能表现看,Vera Rubin的整体性能相当于GB300的3.3倍,其配备了288GB HBM4显存,拥有13TB/s的带宽以及260TB/s的吞吐量。
其性能可达 Hopper 的 900 倍,而 Blackwell 是 Hopper 的 68 倍。
在预览Rubin的同时,老黄还展示了更加强悍的RubinUltra NVA768,其配备了365TB带宽与4.6PB/s的HBM4e显存,性能达到了GB300的14倍之多。这一突破性进展不仅彰显了英伟达在高性能计算领域的持续领先地位,也标志着未来AI计算能力的一次飞跃。对于开发者和科研人员而言,如此强大的硬件无疑将大幅加速复杂模型训练和大规模数据分析任务,同时也为构建更加智能的应用场景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这不仅是技术上的巨大进步,更是对行业未来发展潜力的一次深刻洞察。
Rubin 计划于 2026 年下半年推出,Rubin Ultra 则要到 2027 年。
为了匹配“AI 工厂”的需求,英伟达还发布了 Spectrum-X Photonics 与 Quantum-X Photonics 两款光电一体化交换机,为连接数百万块 GPU 做好准备。
黄仁勋不仅展示了下一代 Rubin 架构,还进一步发布了更远期的 Feynman 架构规划,预计将在 2028 年推出。
该命名旨在向在量子力学领域作出卓越贡献的美国物理学家理查德・菲利普斯・费曼致以敬意。
看完了上面的数据中心产品,我们再来看看老黄眼中 AI 时代的电脑应该是什么样的。
DGX Station 搭载一颗 GB300 超级芯片,拥有 784GB 统一内存,AI 算力高达 20,000 TFLOPS。
之前在 CES 上发布的 Project DIGITS 迷你主机,现已正式定名为 DGX Spark,仅需 3000 美元即可获得 1000 TFLOPS 的 AI 算力。
此外,英伟达全新推出了专为工作站和服务器设计的RTX PRO系列Blackwell专业显卡。
其中,旗舰级的 RTX PRO 6000 系列拥有 24,064 个 CUDA 核心、752 个 Tensor 核心、188 个 RT 核心。
值得一提的是,DeepSeek 出现在英伟达 GTC 大会中,据黄仁勋透露,其 NVIDIA Blackwell DGX 系统创下 DeepSeek-R1 大模型推理性能的世界纪录。
据悉,在配备八块Blackwell GPU的单一DGX系统中运行6710亿参数的完整版DeepSeek-R1模型时,能够为每位用户提供每秒超过250个token的响应速度。该系统的最大吞吐量更是突破了每秒3万token。
自2025年1月起,通过硬件与软件的协同优化,DeepSeek-R1671B模型的吞吐量实现了约36倍的增长。这一突破性进展不仅展示了技术团队在系统整合上的深厚积累,也标志着人工智能领域在实际应用效率上的又一次飞跃。 在我看来,这样的成就不仅仅是一次技术层面的成功,更是一种对未来可能性的深刻洞察。随着硬件性能的不断提升以及算法优化的持续深入,我们有理由相信,类似的技术革新将会更加频繁地出现在大众视野中。这背后所蕴含的意义在于,它让曾经遥不可及的高效计算变得触手可及,为更多行业带来了无限想象空间。同时,这也提醒我们,在追求技术创新的同时,如何平衡发展与安全、短期利益与长期规划,将是未来需要重点关注的方向之一。
在最新款的BlackwellUltraGPU和BlackwellGPU上持续挑战推理能力的边界,它们的性能有望进一步提升。
在本次 GTC 的结尾,英伟达开始讨论机器人的相关内容。
老黄在现场演示了与迪士尼以及谷歌DeepMind团队共同开发的开源物理引擎Newton,并邀请小机器人Blue上台进行互动展示。
这款机器人设计灵感来源于《星球大战》中的经典角色,不仅能够灵活地移动,还配有一系列可爱的拟人化声音,行走时的动作显得格外流畅自然。它的设计不仅让人眼前一亮,更让人感受到未来科技与人文关怀的完美结合。在我看来,这样的机器人不仅仅是技术上的突破,更是人类情感表达的一种延伸。它让我们看到了科技产品如何通过细腻的设计细节打动人心,同时也为日常生活增添了更多的乐趣和温暖。未来,期待看到更多这样兼具功能性和情感价值的产品走进我们的生活。
紧接着,老黄透露,英伟达Isaac GROOT N1——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功能模型即将开源!
Blackwell芯片已正式进入全面量产阶段,其旗舰产品BlackwellUltra超大杯预计将在今年底与用户见面。与此同时,面向企业和个人的AI解决方案也在紧锣密鼓地筹备中,预示着机器人具身智能时代的加速到来。 这一系列进展不仅标志着Blackwell公司在技术领域的持续突破,更体现了整个行业向着智能化方向迈进的巨大潜力。从芯片到AI应用,再到未来的机器人形态,这种全方位的技术布局无疑将深刻改变我们的工作方式与生活方式。尤其是在2025年的今天,随着算力需求的不断攀升以及应用场景的日益丰富,Blackwell所展现的战略眼光显得尤为关键。 展望未来,如何平衡技术创新与伦理规范之间的关系将成为一个重要议题。希望Blackwell能够继续引领潮流,在推动科技进步的同时兼顾社会责任感,为构建更加公平、可持续发展的智能社会贡献力量。
老黄预言:在未来,机器人领域将成为最大的产业。
以上便是英伟达GTC大会的核心内容,小编特意整理了关键要点,帮助大家快速掌握重点。
在老黄的新品发布会上,他不仅推出了堪称史上最强的AI芯片,还描绘了多个令人期待的未来愿景。这款芯片的强大性能无疑让科技爱好者们眼前一亮,但与此同时,那些关于未来的宏伟计划更像是对未来的一场畅想。 从技术角度来看,这款AI芯片确实展现了惊人的实力,其性能提升幅度之大让人不得不对未来的应用场景充满期待。然而,老黄在演讲中提到的一些目标,比如自动驾驶、元宇宙等领域的突破,更多像是给行业注入了一剂强心针,而非短期内能够实现的具体成果。这让我们看到英伟达对于行业的引领作用,但也提醒我们,这些“大饼”需要时间和实际进展来逐步兑现。 总的来说,这场发布会既展示了英伟达的技术实力,也表达了对未来技术发展的乐观态度。不过,如何将这些美好的愿景转化为现实,或许才是接下来的关键所在。
总之,英伟达释放出明确信号:人工智能算力需求正以更快的速度增长,抓紧入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