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深渊:当AI成为网络黑产的新利器
先上一张图,如果你看到这些AI生成的视频封面时就已经感到不适,那么请想象一下,如果这些视频在社交媒体上自动播放,又会带来怎样的冲击?如今,一些人正利用AI技术不断向互联网注入大量令人不安甚至恐怖的内容。上图中的每一幅封面背后,可能都隐藏着一条类似的视频——开始时看似普通,随后却迅速转变为充满诡异元素的画面,并以令人毛骨悚然的一帧结束。据资料显示,在Instagram平台上,类似视频的观看量竟高达3.62亿次,点赞数更是达到了349万。这种现象无疑提醒我们,随着AI技术的发展,如何规范其应用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的看法是,虽然AI技术为内容创作提供了无限可能性,但同时也带来了不少隐患。尤其是当它被滥用时,会对用户特别是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造成潜在威胁。因此,各大平台应加强对此类内容的审核力度,同时也要引导创作者更加负责任地使用这项技术。毕竟,互联网环境不仅关系到用户体验,更直接影响社会整体的文化氛围和发展方向。
这种传播量表明它已经成为爆火内容,会被算法随机推送给用户。一旦你不小心刷到,出于好奇多看了几眼,又因为内容过于震撼而没有迅速滑过,那么算法可能会将你引入一个深陷AI生成视频的世界。这个世界充斥着人类借助AI创造出的诡异形象,会给你的精神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彻底破坏你的上网体验。在发布这条“蜘蛛长颈鹿人”短视频的博主主页上,类似的视频比比皆是。仅仅建号两个月的时间,这位博主就积累了12万粉丝,并获得了上万美元的平台收益。
想象一下,近期,互联网上涌现出大量类似的短视频账号,每天批量生产数十条短小精悍却令人不适的视频内容,并广泛投放至各大短视频平台。这些视频有一个显著特点——它们由AI生成,时长通常只有十秒左右,画面风格诡异且突变,给人一种强烈的“精神污染”感。更令人担忧的是,一旦有人掌握了对AGI视频模型的提示词和参数优化技巧,便能在短时间内批量制造出这种让人不安的“作品”。可以说,这些人正借助AI技术,在网络空间中不断传播这些猎奇甚至有些荒诞的内容,仿佛是在给整个互联网“下毒”。 与其他类型的AI生成视频相比,这类内容的独特之处在于其画面表现力尤为诡谲和猎奇。无论是突然变换的画面风格,还是难以言喻的视觉冲击,都让观众感到莫名的不适。这不仅影响了用户的观看体验,还可能对大众心理造成潜在的负面影响。尤其是一些缺乏判断力的年轻人,可能会因此产生焦虑或恐慌情绪。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种现象折射出了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中的一个隐忧:当技术被滥用时,它可能成为一种破坏性的力量。尽管AI工具本身并无善恶之分,但如何规范其使用、避免其被恶意利用,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这也提醒我们,作为普通用户,在面对海量信息时需要具备更强的辨别能力,避免陷入不良内容的泥潭。 总之,面对这一趋势,我们需要更加关注AI伦理与监管问题,同时也呼吁创作者们能够承担起社会责任,用更有价值的内容回馈社会。毕竟,互联网环境的健康与否直接关系到每个人的生活质量。
AI生成的内容近年来愈发引人注目,尤其是一些在日常生活中看似普通的场景中,却突然呈现出令人毛骨悚然的变化——人物身体莫名扭曲,甚至生长出异样的肢体,最终成为一种无法形容的“怪物”。与传统电影中由专业团队精心设计的恐怖情节不同,AI生成的这种“无意的恐怖”往往更加令人不安。因为这些画面没有遵循任何常规逻辑或叙事模式,观众完全无法预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这使得观看过程充满未知与不可控性。当看到这些内容时,我们往往会因为超出理性认知的事物而产生强烈的不适感,仿佛被提醒着某些不该存在的东西正在逼近。这种体验就像一道心理上的警钟,让人难以移开视线却又心生恐惧,甚至想要立刻逃离但又控制不住好奇心继续观看下去。这不仅揭示了技术进步带来的新挑战,也让我们重新思考人类对于秩序和规则的心理依赖。 从我的角度来看,这种现象反映了当代社会对未知事物的复杂情感。一方面,我们渴望通过技术创新探索更多可能性;另一方面,面对失控的技术产物,我们又本能地感到抗拒。如何平衡创造力与伦理边界,将是未来需要深入探讨的重要议题。同时,这也提醒我们在享受科技便利的同时,必须始终保持警惕,避免盲目追求新奇而忽视潜在风险。
他们正在用AI 疯狂给互联网“下毒”猎奇成人内容也是一大主题|图源:Instagram在 404 Media 报道这种乱象的文章里,作者 Jason Koebler 把这种用 AI 生成内容,去赌算法推荐的方法比喻成「暴力破解」。这些视频制作者的目的并不针对个人,而是为了操纵平台算法。利用 AI,他们可以批量生成并投放内容,不断试探流量机制,总有一条能钻进流量的缝隙,一旦某条视频被推爆,更多同类视频就会接连涌入,形成恶性循环。哪怕平台快速出手,把这类猎奇视频限流。
但这些人换一批提示词,又可以开始新一轮「流量赌博」。因为 AI 生产内容太快了,远远快过人类创作和平台的算法变化,无论平台怎么调整,都会面临政策赶不上对策的窘境。人类创作者需要研究平台算法、策划选题、拍摄制作,耗时耗力耗钱制作出一条优质视频。AI 分秒钟生产数十条垃圾视频,发到平台上不火也没关系,马上再上传几十条。人类用质量换流量,AI 只需要用数量。
正如密码学家在苦苦思索加密算法时,AI已经悄然完成了从00000到99999的所有尝试,最终总会找到正确的答案——这便是最基础的「暴力破解」方式。与此同时,随着AI生成内容的大量涌现,真正由人类精心创作的作品逐渐被淹没,低质量甚至虚假的信息充斥着用户的眼球,无论是创作环境还是平台上的内容质量,似乎都在朝着“劣币驱逐良币”的趋势发展。结果是,一些视频制作者通过这种手段获取了流量,而观看这些视频的用户则深受其害,整个内容平台也因这些缺乏底线的AI生成内容而变得污浊不堪。最终,只有那些滥用AI技术谋取利益的人占得了上风。
然而,流量带来的快速收益正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投身其中。02 流量与财富密码 JasonKoebler 每天都会收到一封来自17岁 YouTuber DanielBitton 的营销邮件。打开他的主页可以看到,他已经拥有11.7万订阅者,其中一条最热门的视频《通过复制粘贴YouTube频道每月赚取10万美元》获得了74万次播放。这条视频的核心内容是:雇佣人员制作内容成本太高,于是他们决定利用AI技术复制爆款视频。
他们正在用AI 疯狂给互联网“下毒”小伙另一个爆火视频是《16 岁的我如何成为百万富翁》|图源:YouTube于是他随便修改一下爆火科普视频的脚本,再加一些争议性话题比如《亚洲人为什么眼睛小》,配上 AI 制作的惊悚动画,大量投放到各大短视频平台,不火就马上调整选题,加入更多争议要素。
而 Bitton 营销邮件就是卖他这套「成功公式」,他在邮件里写道「花时间制作高质量的 YouTube 视频在经济上没有意义,其他人花 5-6 个小时制作一个『完美』的视频,我们不到半小时就能做出 8-10 条短视频。」或是「YouTube 短视频的算法已经坏了,现在正是用 AI 短视频来利用这个漏洞最佳时机。」Bitton 的引路人是 Mustafa,去年 Mustafa 就靠同样的玩法赚到百万美金。
如今,他已成功实现了“产业升级”,通过销售AI工具与营销服务获取利润。他的付费社区目前拥有80000名会员,每位会员每月需支付40美元的会费。不过,这只是学习Mustafa理论的基础费用,若想使用实际操作所需的工具,则需要额外付费。在这一产业链中,他们提供的AI工具种类繁多,包括AI视频文案模板、AI语音合成以及自动剪辑功能等。此外,他们还开发了TikTok账号批量管理系统,甚至有一款能够绕过TikTok版权检测的工具,可自动抓取YouTube上的片段并转化为短视频。 这种商业模式无疑展现了数字时代技术应用的新高度,同时也引发了对内容原创性和平台规则的思考。一方面,这些工具确实为用户提供了极大的便利,降低了创作门槛,让更多人有机会参与到短视频内容的制作中来;但另一方面,如何平衡技术创新与版权保护之间的关系,仍是行业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尤其是在涉及版权检测规避的技术时,更应谨慎评估其可能带来的法律风险和社会影响。总体而言,这样的产业转型既反映了市场需求的变化,也提醒我们关注技术发展背后的伦理边界。
他们正利用AI技术大量制造低质量的互联网内容,任何人都能在几分钟内批量生成垃圾短视频。以广受用户欢迎的Crayo.ai为例,该平台自称能够“一次性制作无数短视频”,并提供多种专为迎合TikTok算法设计的内容模板,例如“无人出镜视频”、“改编自Reddit的故事型短视频”以及“科普类解说视频”。
Crayo.ai实现了从脚本生成到配音剪辑的全流程自动化,仅需10秒就能制作出一条1分钟的AI短视频,其基础套餐定价为19美元(约合140元人民币),每月可生成20条短视频。与此同时,Mustafa也在社区中提到,在TikTok上快速起号的一种常见方式,就是借鉴知名创作者的作品或热门长视频,并通过二次剪辑后发布。
TikTok尚未对某些不良现象采取显著行动,但Meta不仅对此置之不理,甚至还在推动这些问题的发生。去年,马克·扎克伯格在投资者会议上提到,“AI辅助创作能够提升用户的短视频体验……我们计划新增一个内容类别:由AI生成。” 这些乱象包括抄袭其他创作者的作品、制作猎奇视频恐吓用户,以及无限制地推送AI生成的垃圾内容等。平台方难道不该有所作为吗?
Meta近期进一步提升了其平台用户信息流中AI生成内容的比例,并且开始向广告商出售AI创作工具。例如,他们的Advantage服务能够帮助广告商一次性创建多达50条广告,并通过平台算法进行分发测试。这种做法被一些人认为是在利用AI对互联网内容生态进行大规模干预。根据Meta发布的数据,自从增加AI内容以来,Facebook用户的停留时间增长了8%,Instagram则提升了6%。 从我的角度来看,虽然这些数字表明了AI技术在提升用户参与度方面的潜力,但同时也引发了关于内容真实性和平台责任的重要讨论。Meta选择大力推广AI生成内容的战略反映了扎克伯格对未来网络发展趋势的一种乐观判断——即公众会逐渐接受甚至依赖由人工智能生产的信息。然而,在追求增长的同时,如何确保内容质量以及避免虚假或低质信息泛滥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毕竟,随着AI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它不仅塑造着人们的日常体验,也在悄然改变着整个社会的信息传播模式。因此,我认为企业在推动技术创新时必须兼顾社会效益与长期影响,而不是仅仅着眼于短期收益。
在Meta看来,只要人工智能能够吸引更多流量并带动广告收入的增长,AI生成的垃圾内容泛滥就并非问题,反而被视为内容平台顺应AI发展趋势的一种进化。如果用户对AI生成的内容感到不满,那也被认为是他们未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而非平台的责任。对于平台而言,首要任务始终是确保源源不断的新视频上传以维持流量,因为只要有流量,就能吸引广告商,进而创造收益。正如开头提到的那条视频,尽管获得了3.62亿的播放量,但评论区中许多用户表达了厌恶、反感甚至不适的情绪。然而,这正符合互联网的流量逻辑:越是极端的负面内容,越能激发评论与转发,从而被算法青睐。
扭曲畸形的婴儿图像、拟人化的畸变动物视频、深度伪造的名人影像,以及披着科普外衣的阴谋论内容,正借助AI工具在社交平台上大肆传播。这些本属于小众圈层的猎奇内容,如今通过算法的推波助澜,逐渐渗透进大众视野。一条点赞过万的评论道出了真相与虚幻之间的模糊界限:“某人的奶奶可能会相信这是真的。” 这种现象令人担忧。一方面,AI技术的发展为内容创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但另一方面,它也被滥用,成为制造虚假信息的利器。更可怕的是,这些内容往往以“真实感”为卖点,通过模仿权威话语或制造情感共鸣来误导公众。例如,那些看似科学严谨的阴谋论视频,很容易让缺乏辨别能力的人信以为真。长此以往,不仅会破坏信息生态,还可能加剧社会分裂和信任危机。 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平衡技术创新与伦理监管的关系。一方面,加强对AI生成内容的识别与标注,帮助用户区分真假;另一方面,提高公众的信息素养,让他们具备独立判断的能力。毕竟,在这个“眼见未必为实”的时代,每个人都需要学会睁大双眼。
未来的社交媒体或许不再是以人与人为中心的交流平台,而逐渐演变成一个巨大的“赌场”。在这个“赌场”里,AI垃圾制造者试图通过博弈平台的算法获利,而普通用户则在猜测哪条内容不会对自己产生负面影响。与此同时,平台也在权衡如何在流量追逐与内容质量下降之间找到盈利的最佳平衡点。然而,如果这种趋势走向极端,互联网可能会进入一个由AI生成内容主导的时代,人类原创内容被边缘化,真假信息难以区分,用户深陷于充满垃圾内容的“精神操控”之中。目前,许多平台已经开始要求创作者标注AI生成内容为“AI制造”,但也许我们需要更加细致且全面的规范,以保护那些对AI生成内容缺乏足够认知的用户。
至少,对于那些因撰写稿件而深受AI生成内容困扰的人来说,一个「一键屏蔽AI内容」的功能显得尤为必要。无论是正在阅读这篇文章的你,还是其他同样深受其扰的人,都希望能找到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内容被快速生成,但这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一方面,AI生成的内容可以帮助人们提高效率,节省时间;另一方面,它也可能导致信息泛滥,甚至影响到原创作者的权益。尤其是一些低质量或重复性高的内容,不仅浪费了读者的时间,还可能误导公众。 因此,我认为开发这样一个功能是非常有必要的。它可以让我们在浏览网络时,轻松过滤掉由AI生成的内容,从而专注于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同时,这也提醒我们,在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要学会合理使用工具,保护好自己的权益。 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技术和方法出现,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这一挑战,让互联网变得更加健康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