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铁龙再突破:中国首套重载铁路智能调车系统引领无人化新篇章
3月24日消息,据“国家能源之声”公众号报道,3月22日清晨,国家能源集团朔黄铁路黄骅港站传来喜讯:9点56分,我国自主研发的首套重载铁路智能调车系统正式启动,成功指挥双源制机车完成了一趟载有5394吨煤炭列车的精准对位作业。这一成果标志着我国在重载铁路智能化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展现了中国技术实力的新高度。 这套系统的投入使用不仅提升了铁路运输效率,还为传统重载铁路注入了智能化基因。在当前全球倡导智慧交通的大背景下,这一突破无疑具有深远意义。它不仅能够有效减少人力成本,还能进一步优化调度流程,提高安全性与可靠性。未来,随着更多类似项目的落地推广,相信我国铁路运输行业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前景。这不仅是技术上的进步,更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注意到,此次投运的重载铁路智能调车系统在技术创新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成功应用了三大首创技术。这一系统的问世标志着我国铁路智能化发展迈上了新台阶,不仅提升了运输效率,还为行业树立了新的标杆。 在我看来,这项技术的突破不仅是对传统铁路作业模式的一次革新,更是我国在智能交通领域持续深耕的重要成果。通过这些创新技术的应用,重载铁路的运营安全性和调度灵活性得到了显著提升,这对于推动整个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具有深远意义。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类似的科技创新涌现,助力我国交通事业迈向更加智能化、高效化的未来。
首个依托“云脑”技术的路港一体化智能调度系统已投入使用,该平台能够自动制定运输计划、自动化处理空重车进路、提前完成翻车前对位工作、翻车后自动安排取送任务,并对室外调车作业实施全流程精细化管理。如今,工作人员每日可减少按动按钮1.8万次,现场人员之间的互联互控呼叫次数也减少了2300次,显著减轻了员工的劳动负担。
首个融合5G与北斗技术的调车自动驾驶“云控”系统已成功落地,实现了调车机车的远程驾驶与自动驾驶功能,显著提升了铁路调车作业的智能化水平。这一技术能够精准感知周围200米内道岔与信号机的状态,并自动执行加减速、停车对位等核心操作,从而大幅减少人工干预。通过优化调车机的操作逻辑,单列车的作业效率至少提升了20%,不仅降低了人力成本,还极大增强了作业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在我看来,这项技术的问世标志着我国铁路运输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迈出了重要一步。在传统调车作业中,司机需要面对复杂且高风险的工作环境,“云控”系统的应用无疑为行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它不仅能有效避免人为失误导致的事故隐患,还能通过数据驱动优化调度流程,提高整体运营效率。此外,这种创新模式也为未来更多智慧交通场景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希望相关企业能够持续投入研发资源,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进一步拓展应用场景,让新技术惠及更广泛的领域。
首个融合5G与人工智能技术的路港协同作业“云防”安全系统,不仅实现了车态检查、黄灯识别、车号识别、线路预警、入侵检测、周界防护以及人员精确定位等多功能集成,更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调车作业模式。过去,调车作业人员需要攀爬车辆、徒步领车,平均每班行走12公里,全天累计超过500公里,完全依赖“跟车跑现场”的传统室外作业方式。而如今,“云防”技术的应用让这一切成为历史,作业人员得以在室内通过立体监控完成全部工作,极大提升了效率与安全性。 这一创新技术的落地,不仅标志着智慧物流领域的一次重要突破,也体现了现代科技对传统行业的深刻改造能力。它不仅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还显著降低了因人工操作失误带来的风险,为行业树立了智能化转型的新标杆。未来,期待更多类似的技术成果能够广泛应用,推动整个物流体系向更高效、更安全的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