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前必看!手把手教你激活各品牌手机地震预警功能
3月28日,缅甸近日遭受7.9级强震袭击,截至30日中午,这场灾难已导致全国范围内1700人不幸遇难,超过3400人受伤,另有约300人下落不明。此次地震不仅给当地带来了巨大的人员伤亡,还对受灾地区的基础设施造成了严重破坏。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救援工作正在紧张进行中,但面对如此庞大的受灾面积和众多被困群众,救援力量或许仍显不足。希望国际社会能够迅速伸出援手,为缅甸提供必要的援助和支持,帮助其尽快渡过难关,重建美好家园。同时,这也提醒我们,在自然灾害面前,预防与应急准备同样重要,唯有未雨绸缪,才能在灾难来临时减少损失。
此次今年来全球规模最大的地震,不仅给缅甸曼德勒地区带来了严重人员伤亡,其影响还扩散至泰国曼谷,我国云南等地也有明显震感。
英国剑桥大学地震学家詹姆斯・杰克逊表示,此次强震犹如一把巨大的刀锋深深切入地球。
据@中国地震台速报消息,近期我国地震活动较为频繁,不仅缅甸发生了强震,国内也接连出现多次地震。
自3月26日起至今日(2025年3月30日),河北在短短五天内有四天发生了地震,云南和西藏等地也相继发生地震,不少网友反映有明显震感。
地震带来的山崩地裂往往让人措手不及,但若能提前接收到预警信号,或许就能有效降低人员伤亡。目前科技的发展已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这一目标,然而普及程度与响应机制仍有提升空间。我们需要进一步完善监测网络,加强公众对预警系统的认知,让每一个人都能在灾难来临前争取到宝贵的逃生时间。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在自然灾害面前多一份从容与安全。
昨日(3月29日),关于“地震预警”的话题在社交媒体上引发了广泛关注。据央视网引用河南卫视的视频内容显示,目前市面上大多数智能手机已内置地震预警功能,不过这一功能在不少机型上默认处于关闭状态。 这种现象其实反映了技术普及与用户认知之间存在的差距。从技术层面来看,智能手机内置地震预警功能无疑是一项重要的安全进步,它能够在灾害发生时为用户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支持。然而,由于该功能默认关闭,许多用户可能并未意识到它的存在或未主动开启,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其应有的作用。因此,如何提升公众对地震预警的认知度,并引导更多人主动启用这一功能,显得尤为重要。 此外,手机厂商或许可以考虑进一步优化用户体验,比如通过更醒目的提示或默认开启的方式,让更多人在紧急时刻能够第一时间接收到预警信息。毕竟,在面对自然灾害时,每一秒都可能决定生死存亡,任何细节上的改进都有助于提升整体的安全保障水平。
所以接下来,小编就盘点下各大手机品牌“地震预警”功能的情况,希望各位能检查并开启。
截至目前,国内安卓及鸿蒙系统的手机普遍已搭载“地震预警”功能——
启动后在监测到地震时,会迅速向用户推送地震预警信息。
在地震波抵达之前,能够提前检测到地震波的到来时间,并通过语音播报倒计时以及伴随设备震动的方式提醒人们,这种技术通常能够在地震发生前的数秒至数十秒内发出预警信号。这一技术的应用无疑为公众争取了宝贵的逃生时间,尤其是在一些震源较浅或强度较大的地震中,哪怕只是短短几秒钟的提前通知,也可能成为生死之间的关键分界线。 我认为,这项技术的发展不仅体现了科技对人类安全防护能力的提升,同时也提醒我们,在面对自然灾害时,预防和准备的重要性远超于事后补救。尽管目前的技术还无法完全避免地震带来的损失,但这样的预警系统无疑是减轻灾害影响的重要一步。未来,随着相关技术的进一步完善,希望可以覆盖更多地区,让更多人受益于这种及时有效的预警机制。同时,这也呼吁社会各界加强对防灾减灾知识的普及,让每个人都学会如何在紧急情况下保护自己和他人。
手机用户想要开启地震预警功能其实非常简单,以下步骤可以帮助大家快速设置。不同品牌的手机可能在具体操作上略有差异,但总体流程大同小异。 在我看来,这一功能的普及无疑是对公众安全的一次重要提升。现代社会中,科技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更在关键时刻成为守护生命的重要工具。地震预警功能的便捷性,让每个人都能在第一时间接收到危险信号,为逃生争取宝贵的时间。希望未来更多智能设备能够整合此类实用功能,让技术真正服务于人的需求,同时提醒大家,在享受科技便利的同时,也要学会正确使用这些工具来保护自身安全。
华为:设置 - 安全 - 应急预警通知 - 地震预警;
荣耀:设置 - 安全 - 应急预警通知 - 地震预警;
小米/红米:手机管家中的“家人关怀”功能里包含“地震预警”,或者选择“全面保障”服务下的“地震预警”选项;
OPPO、真我和一加手机用户可以进入“设置-安全-SOS紧急联络-自然灾害警报”,开启地震警报功能。这一功能的推出无疑为用户的生命安全增添了一层保障。在面对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时,及时获取预警信息显得尤为重要。尤其对于地震频发地区而言,这项功能能够帮助用户迅速采取应对措施,减少潜在风险。 我认为,这种技术应用不仅体现了科技企业对社会责任的担当,也展示了其在智能化服务上的持续探索。通过与地震监测系统的对接,手机厂商能够在关键时刻发挥重要作用。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类似的实用功能被开发出来,让科技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大众。同时,也希望广大用户能够充分认识到这类功能的价值,主动开启相关设置,为自己和家人多一份安心。
vivo/iQOO:天气应用-设置-地震预警-开启地震预警服务;或设置-安全-地震预警。
魅族:设置 - 紧急情况 - 地震预警。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通过上述路径进入外,用户还可以在搜索栏直接输入“地震预警”关键词,快速到达功能页面。
以及在功能界面中,可以查看预警地区 / 城市的名单。
三星手机用户可能已经注意到,尽管其设备内置了地震预警功能,但由于与大陆地区现有的推送机制存在差异,这一功能在实际使用中未能发挥预期效果。这不仅让部分用户感到困惑,也反映了技术适配过程中的一些挑战。 在我看来,这种现象背后涉及多方因素。一方面,三星作为国际品牌,在全球范围内推广产品时需要兼顾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法律法规及技术标准,这无疑增加了开发和调整的难度;另一方面,国内地震预警系统的建设和运营需要高度协同,任何细微的技术偏差都可能导致功能失效。因此,如何实现更精准的技术对接,是未来值得各方深入探讨的问题。 总体而言,三星的努力值得肯定,但同时也提醒我们,技术创新需要更加细致的本地化考量。希望未来能看到更多类似问题得到妥善解决,为用户提供更完善的服务体验。
不过在 OneUI 6.1.1 中,三星已内置地震预警功能,可以开启使用。
虽然地震预警一般只能提前几秒或几十秒发出,但在这短暂的时间里,每一秒的避险时间都显得格外宝贵,因此开启地震预警功能十分必要。
地震预警功能在现实中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就我个人的经历而言,这项技术不仅提高了公众的安全意识,还为人们争取了宝贵的逃生时间。 记得去年的一次地震预警中,我清晰地听到了警报声,当时立即按照平时演练的方式迅速撤离到安全地带。事后回想,如果没有这个预警系统,后果可能不堪设想。这让我深刻认识到,地震预警不仅是科技的进步,更是对生命的守护。 我认为,推广和完善地震预警系统至关重要。它需要政府、科研机构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确保覆盖更广的区域,提高精准度和响应速度。同时,加强公众的防震减灾教育同样不可或缺,让更多人了解如何利用预警信息保护自身安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自然灾害带来的挑战。
2023年8月6日,山东德州市平原县发生了5.5级地震。虽然青岛距离震中超过300公里,但小编的手机还是及时收到了地震预警,在睡梦中被提醒并了解了相关情况。
2023年8月6日凌晨,安卓手机的地震预警声格外刺耳,让人难以忽视,而一旁的iPhone却显得安静许多,仿佛还在“沉睡”。这一现象引发了人们对不同设备在紧急情况下的表现差异的关注。在我看来,这种区别可能与厂商对功能设计的侧重点有关。安卓系统的开放性使其能更灵活地接入公共服务功能,而苹果产品则更注重用户体验的一致性和稳定性。不过,这也提醒我们,在面对突发灾害时,选择一款适合的设备或许能在关键时刻发挥重要作用。希望未来无论是安卓还是iOS系统,都能进一步优化应急响应功能,为用户的生命安全提供更多保障。
虽然iPhone拥有发送警报的功能,但这一功能在国内并未开放使用,对此苹果客服也曾作出过解释。在我看来,这或许与国内外政策差异有关,苹果公司需要在技术实现与合规要求之间找到平衡点。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科技巨头在不同市场运营时,确实会面临各种复杂的法规限制。希望未来苹果能够通过与中国相关部门的合作,逐步优化产品功能,为国内用户提供更加全面的服务体验。同时,这也提醒我们,在享受国际品牌带来的便利时,还需充分考虑本地化的实际需求和政策环境。
iPhone 确实是有地震预警这个功能的,但是目前地震预警这个功能只在地震比较频繁的国家才会有,比如日本、海地。因为在中国大陆受到地区的限制,所以才会无法使用;
近日了解到,iPhone用户其实也能享受到地震预警的功能。首先,需要在手机设置中开启“振动”选项;其次,还需要借助一款来自第三方开发者的地震预警App,这类应用通常可以在应用商店轻松找到并下载使用。 我认为这一功能的实现非常值得肯定。通过简单的设置调整和第三方应用的支持,普通用户能够在第一时间接收到地震预警信息,这对于提升个人安全意识和应急反应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在地震频发地区,这种功能能够为人们争取宝贵的逃生时间。不过,这也提醒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除了依赖科技手段外,还应加强地震知识的学习与防灾演练,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和家人。希望未来能有更多手机厂商和开发者共同努力,让这样的实用功能覆盖更广的人群,为公众的安全多添一份保障。
所以,国内的iPhone用户若想获取地震预警信息,目前仍需依赖第三方应用程序的支持。这一现状反映了我国在科技应用整合方面的某些不足。尽管国家在地震预警系统建设上已取得显著进展,但苹果设备用户却未能直接享受到这些便利服务。这不仅影响了用户体验,也可能在紧急情况下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希望未来相关部门能与科技公司加强合作,让更广泛的人群能够便捷地使用到这一重要的公共安全功能。同时,这也提醒我们,在推动技术创新的同时,如何实现技术的无缝对接和普及,同样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近年来,观察国内iOS平台的应用使用情况,“地震预警”App凭借其高频率的使用率脱颖而出。这款App的背后开发者正是“四川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这一身份赋予了它独特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在我看来,“地震预警”App之所以能够成为用户心中的首选,不仅是因为它在关键时刻为人们提供了及时的信息支持,更因为它背后的专业团队为社会安全做出了实质性的贡献。尤其是在地震这样突发且破坏性极强的自然灾害面前,提前几秒甚至几十秒的预警信息,往往能拯救无数生命。这也让我们看到,科技与公益结合所能带来的巨大价值。未来,希望更多机构和个人能够参与到类似的应用开发中来,让技术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大众,共同构建更加安全的生活环境。
去年2月,“地震预警”App因2024.1.0版本更新引发广泛关注。此次更新中新增了预警功能,并采取了订阅服务模式,连续包年费用为10元/年。这一变化让不少用户感到困惑与不满,毕竟此前这款应用一直以免费形式提供服务。从表面上看,推出订阅服务可能是为了维持运营成本或提升服务质量,但从用户体验的角度出发,这种转变却显得有些突兀,尤其是在核心功能转向收费的情况下,难免让人产生对商业逻辑的质疑。无论如何,希望开发者能充分考虑用户的反馈,在后续改进中找到平衡点,既保障服务的可持续性,也能更好地满足公众需求。
对于收费的问题,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相关人员曾向澎湃新闻透露,称“收费是因为与苹果达成了相关协议”。
需要注意的是,除了 iOS 版,“地震预警”App 同样有安卓版,部分没有内置地震预警功能的安卓老机型,可以下载使用。
但是和 iOS 的情况一致,同样需要支付 10 元 / 月的订阅费。
当然有办法让像iPhone和一些安卓老机型也能免费获得地震预警功能。
去年 5 月 13 日,腾讯升级了微信平台预警功能及“四川省地震预警平台微信小程序”,实现四川全省 5 级以上地震在震后 5-15 秒发布地震预警的能力。
但当时,经小编实际测试,相关预警功能仅覆盖四川省范围(包括四川以及周边50公里内的地震信息)。
不过短短三个月时间,地震预警的服务范围已从四川省扩展到全国,所有微信用户都能通过搜索小程序来开通地震预警功能。
8月2日起,全国地震预警微信小程序“中国地震台网”正式上线,并启动面向社会公众的公开测试服务。
开启该小程序地震预警的操作很简单:
微信搜索“中国地震台网”小程序;
点击“开启地震预警”;
打开允许“地震预警通知”和“获取位置”的权限后,顺利添加关注区域,启动地震预警功能。
当关注地预估烈度小于 2 度,预警信息仅在小程序首页显示,不对用户进行提醒;反之≥2 度,则通过“服务通知”接收实时预警信息提醒。
当预测地震烈度达到或超过5度时,即便手机处于锁屏状态,也会强制触发告警音。这一机制旨在确保信息传递的及时性和覆盖面,以最大限度保障公众安全。从实际效果来看,这种强制性提醒无疑是一种高效的风险预警手段,它突破了传统依赖个人主动获取信息的局限,尤其对那些在震前未留意其他渠道警告的人群尤为重要。不过,如何平衡紧急告警与用户日常体验之间的关系,仍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例如,在某些特殊场景下,是否可以提供更灵活的设置选项,既不影响紧急通知的功能性,又能照顾到用户的个性化需求?这或许能让这一制度更加完善和人性化。
各大手机品牌推出的“地震预警”功能情况如上所述。该功能的原理在于把握时间差,通过地震波传播速度慢于电波传播速度的特点,在地震发生后,提前对尚未受到地震波影响的区域发出预警。
根据《西北地震学报》2002年的研究报告显示,当地震预警时间为3秒时,伤亡率可以减少14%;而当预警时间提升至10秒时,伤亡率可降低39%;若预警时间达到20秒,伤亡率则能减少63%。
当然了,相比手机自带的地震预警功能,很多用户或许更期待预警信息能够通过广播方式传播。不过,这一设想能否在未来逐步实现,目前尚无定论。
总之,天灾无情,科技有情,希望大家都能重视手机预警功能的设置,这无疑是对生命安全的一份重要保障。在现代社会,科技进步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无数便利,而预警系统的完善更是将这种便利转化为实际的安全防护措施。试想一下,当自然灾害来临时,提前一分钟甚至几秒钟的通知,可能就意味着更多生命的延续。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养成良好的习惯,让科技成为守护我们生活的坚强后盾。同时,也希望相关部门能够继续优化和完善这些预警系统,让更多人从中受益。总之,多一分准备,少一分遗憾,这是每个人都应铭记的道理。
愿山河无恙,人间皆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