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啸虎:AI应用热潮背后,是创新还是换个壳子的模仿游戏?
近日,知名投资人朱啸虎宣布正在逐步退出人形机器人领域的投资,原因在于他认为这一领域目前缺乏清晰的商业化路径。他表示,当行业内的共识高度集中时,往往意味着市场已经趋于饱和或竞争过于激烈,此时正是考虑退出的好时机。朱啸虎认为,当前人形机器人行业正处于这种状态,因此选择适时抽身。 从我的角度来看,朱啸虎的决定反映了资本对新兴技术领域风险与机遇的理性评估。人形机器人作为一项前沿科技,虽然前景广阔,但其技术成熟度、成本控制以及市场需求之间的平衡尚未完全达成。在这样的背景下,投资者需要更加谨慎地权衡投入与回报的关系。不过,这也并不意味着人形机器人没有未来,相反,它可能只是处于一个需要更多耐心和技术积累的阶段。对于创业者而言,如何找到差异化的应用场景或许是突破现有困境的关键所在。
此番表态,近日,某投资话题引发部分争议。经纬创投创始合伙人张颖在朋友圈发文调侃道:“朱老板别闹”。与此同时,众擎机器人CEO赵同阳也对朱啸虎的观点提出批评,称其“用眼前否定未来”。
值得关注的是,在上述言论发布的不久之后,朱啸虎现身于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并以《应用为王,AI赋能千行百业》为主题进行了公开演讲。
朱啸虎在谈论生成式AI时指出,“应用才是关键”。他认为,之前如元宇宙、SaaS等领域,不少概念已被证明难以落地,如今很少有人再提及,原因就在于缺乏实际的应用场景和落地实践。
他指出,AI应用收入近期呈现爆发式增长,仿佛迎来了iPhone 3时代的契机。近半年来,中美地区多家AI应用公司纷纷迎来收入的快速攀升。
他还认为,所有AI应用都可被视为套壳应用,真正的核心在于如何构建长期的竞争优势。这需要深度整合工作流与编辑工具,掌握专有的硬件或IP内容及数据资源,并且能够高效完成那些无法完全自动化的人工任务。对于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应用而言,其重点并不在于单纯的生成能力,而是在于编辑能力和最终交付结果的能力。
他指出,“AI应用本身不存在壁垒,声称存在壁垒不过是误导大众,真正的竞争壁垒应该在非AI能力方面构建。”
朱啸虎,1974年7月出生于上海,出身于一个学术氛围浓厚的家庭,他的父亲朱德明是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的终身教授。这样的家庭背景无疑为他提供了良好的成长环境和深厚的知识底蕴。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他,或许早早就接触到了学术研究的严谨与创新精神,这对他的职业生涯可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朱啸虎的成长经历来看,他所处的环境不仅塑造了他的思维方式,也可能激发了他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欲望。学术世家的熏陶,让他具备了独特的视角和敏锐的洞察力,这在当今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中尤为重要。对于创业者来说,这种能力无疑是宝贵的财富。 总体而言,朱啸虎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他的家庭背景为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个人的努力和天赋则帮助他在竞争激烈的商业世界中脱颖而出。这不仅是一个关于成功的故事,更是一段关于成长与奋斗的精彩历程。
他18岁凭借出色的成绩被上海交通大学录取至通信工程专业,展现了非凡的学习能力。四年后的22岁,他又成功保送进入复旦大学攻读国际经济专业的硕士学位,并且提前一年完成学业。这种在学术上的连续突破,不仅体现了他对知识的渴望与执着追求,也反映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对于优秀人才的支持与鼓励。这样的案例无疑会激励更多年轻人勇敢追逐梦想,在各自的领域内不断探索和进步。同时,这也提醒我们教育机构需要继续优化资源配置,为有潜力的学生提供更多展示才华的机会。
2007年加入金沙江创投之后,他以敏锐的洞察力赢得了“独角兽捕手”的称号,主导投资了饿了么、滴滴出行、映客等多个项目,其中对滴滴的投资回报超过了1000倍。
这位投资者素以激进的投资风格闻名,然而,在共享单车泡沫破裂以及错失字节跳动等重大机遇后,其决策方式也引发了广泛争议。在我看来,这种激进策略虽然能在短期内带来高回报,但也伴随着极高的风险。共享单车行业的快速扩张与随后的崩盘就是一个典型案例,它暴露了过度追求规模而忽视实际盈利能力的问题。同样地,字节跳动的成功表明,那些能够敏锐捕捉市场趋势并坚持长期价值投资的理念更值得推崇。因此,如何在激进与稳健之间找到平衡,或许是每位投资者都需要深思的问题。
2021年入选《福布斯全球最佳创投人榜》第25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