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营销新趋势:揭秘公司如何精准投放广告触及青少年心理
4月10日消息,在本周三的美国参议院听证会上,Meta前全球公共政策总监、书籍《CarelessPeople》的作者莎拉·温-威廉姆斯(SarahWynn-Williams)向美国参议员作证时表示,Meta曾有针对性地根据青少年的情绪状态推送广告。这一指控首次出现在她的书中,书中详细描述了她在职期间Facebook高管对自身影响力的轻率态度以及对潜在危害的忽视,其中包括CEO马克·扎克伯格和前首席运营官雪莉·桑德伯格。
在田纳西州共和党参议员玛莎·布莱克本的质询下,温妮-威廉姆斯承认Meta(原名为Facebook)曾在青少年情绪低落或抑郁时,向13至17岁的群体投放广告。
她向司法委员会下属的犯罪和恐怖主义小组委员会的参议员们表示:“Meta 能够识别出青少年何时感到无价值、无助或失败,然后将这些信息分享给广告商。广告商明白,当人们对自己感觉不好时,往往是推销产品的最佳时机,人们更有可能购买东西。”她举例说,如果一个少女删除了自己的自拍,广告商可能会认为这是向她推销美容产品的好时机,因为她可能对自己的外貌不满意。此外,当年轻女孩对身材自信产生担忧时,Meta 还会针对她们投放减肥广告。
温妮-威廉姆斯指出,Meta意识到13至17岁的用户既是容易受到影响的群体,也是极具商业价值的广告目标,这成为了公司的核心考量。她还透露,公司的一名高管曾向她说明,Facebook清楚地知道青少年在广告商眼中是最具吸引力的人群,并认为Meta应当“积极强调这一事实”。
当时,一家市值万亿的公司本应不缺资金来源,却仍试图通过某些方式增加收入,这种行为值得深思。正如Wynn-Williams所指出的,如果Meta真的计划根据青少年的情绪状态来投放广告,那么成年人也可能成为类似策略的目标。从听证会上披露的文件来看,这并非空穴来风,甚至已有实例可循。这一现象让我感到担忧,因为这意味着企业的商业逻辑正在向更深层次的用户心理挖掘,而这种挖掘是否真正尊重个人隐私与权益,仍是未解之谜。我们或许需要重新审视数字广告行业的发展方向,避免技术进步沦为过度消费的工具。
在一份内部聊天记录的截图中,一位 Facebook 政策总监询问是否真的在研究年轻母亲及其情绪状态,另一人回答“是的”,甚至开玩笑说他们可能会问他们的“显然道德沦丧的同事”是否还有其他类似的研究。
注意到,Wynn-Williams 还提到,让她感到意外的是,许多硅谷高管并不让自己的子女使用他们所开发的产品。她说道:“我通常会问,‘你们家的青少年试用我们即将推出的新产品了吗?’然后他们会回答说,‘我的孩子不被允许使用 Facebook。我的孩子没有 Instagram 账号。’这些高管……他们心里清楚。他们明白这些产品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他们自己不会让青少年接触 Meta 开发的产品。这种虚伪现象在各个层面都存在。”
对此,Meta在官方声明中驳斥了Wynn-Williams的证词内容,指出其中的指控不仅与实际情况严重不符,还夹杂大量失实言论。这一回应无疑为当前围绕Meta的舆论风波增添了更多争议。 从我的角度来看,Meta的否认并非出人意料,毕竟任何企业在面对此类指控时都会尽力维护自身形象。然而,这也提醒我们,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公众需要更加谨慎地辨别信息真伪。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一旦被卷入类似风波,如何平衡透明度与隐私保护始终是一个难题。希望未来能有更客观、全面的调查来还原真相,而不是仅凭单方面的证词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