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学动态 > 科学动态
发布日期:2025-04-16 08:01:08

卫星轨道设计大师杨维廉逝世,曾为嫦娥一号延长使用寿命一年

卫星轨道设计大师杨维廉逝世,留下珍贵技术遗产助力我国航天事业

   据“总体设计部离退休办”公众号消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五研究院总体设计部的退休干部杨维廉研究员,因病医治无效,于2025年4月10日在京逝世,享年84岁。杨维廉研究员的一生与我国航天事业紧密相连,他的离世是中国航天领域的一大损失。他长期致力于航天技术的研究与实践,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我们深切缅怀这位默默奉献的航天人,他的精神将激励更多后来者继续前行,为中国航天事业书写新的辉煌篇章。

   获悉,杨维廉1941年生于浙江建德,少年时便展现出过人的数学天赋,1958年凭借满分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他的一生与数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尤其在航天领域,他的贡献更是令人敬佩。2001年,他受命承担嫦娥一号卫星飞行轨道设计工作,这一任务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功底,更考验着面对复杂问题时的创新能力和冷静判断力。在他的带领下,团队克服了无数技术难关,最终为我国探月工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认为,杨维廉先生的故事是对中国知识分子精神的最好诠释。从年轻时的天赋异禀到后来在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中的担当作为,他始终保持着对科学探索的热情和严谨求实的态度。这不仅仅是个人的成功,更是整个时代背景下无数科学家默默奉献的真实写照。正是有了这样一批又一批像他这样的科学家,中国的科技事业才能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我们应该铭记这些幕后英雄,并激励更多年轻人投身于科学研究之中,共同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

   而由于运载火箭发射能力有限,卫星不能直接由火箭送入最终运行的空间轨道,而是需要经过一个“变轨”的过程。“变轨”是一项尖端测控技术,对卫星轨道测量、发动机点火时间的计算、遥控技术等都有很高要求。

   彼时,“嫦娥”的轨道设计是一个崭新的课题。探测器在地月间的飞行涉及“三体”问题,除卫星之外,必须同时考虑地球和月球的引力作用影响。杨维廉带领科技人员采用了“圆锥拼接法”,最终为嫦娥一号找到了独特的地月转移轨道。

   因轨道设计科学且控制精确,嫦娥一号卫星在前往月球的过程中原本计划进行的三次中途修正,有两次得以省略,从而大幅节省了燃料消耗。据国防科工委月球探测工程中心介绍,“嫦娥一号”卫星的在轨运行时间因此有望延长1年。

   在“嫦娥一号”顺利升空奔赴月球之后,杨维廉弟子领衔的设计团队乘势而上,为“嫦娥二号”注入了“加速度”。这一突破使得“奔月”时间的缩短为我国未来深空探测积累了宝贵经验。

科学动态最新资讯
友情链接 百度权重≥3友情链接交换
数界探索  |  科技快讯中文网  |  经济脉动  |  科技先锋  |  财智慧  |  慧算财经  |  财经探秘  |  财经日报  |  今日财经  |  财经风向标
Copyright © 2025 智慧科技官网 网暻网络
备案号:陇ICP备16003923号-4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