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7订单风波:尾款风波背后的故事与官方回应
4月17日早间,有汽车博主“徐里里XLL”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一篇长微博,针对小米SU7订单相关问题,向小米集团公关部总经理王化寻求解答。
博主表示,去年5月20日,我订购了一台小米SU7标准版,当时对这款车型充满期待。到了年底,眼看就要提车时,却因为一些事件——具体细节大家可以参考微博或相关图片了解——小米创始人雷军与高管王化之间的矛盾逐渐公开化。这让我感到十分失望,甚至有些愤怒。最终,我做出了一个令人意外的决定:不仅放弃了这台车的订单,还放弃了之前支付的5000元定金。 这件事让我反思了很多。一方面,我对品牌内部管理问题感到担忧,毕竟消费者选择一款车不仅仅是因为产品本身,更看重的是背后的企业文化和价值观是否契合。另一方面,我也意识到,作为消费者,在面对类似情况时,情绪化的选择可能会带来遗憾。或许可以尝试通过其他方式解决问题,而不是直接放弃所有努力。 站在2025年的视角来看,这样的事情依然值得深思。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在面对争议时都需要冷静处理,避免因一时冲动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希望未来类似事件能够有更好的解决途径,让各方都能找到平衡点。
后来有人劝他说,订单是可以延期一年的,可以尝试申请一下,就算一年后再决定不想要也来得及。于是他拨打了小米客服电话进行咨询,客服人员表示没有问题,并且告诉他可以延期360天,在这段时间内随时可以重新申请排产。
然而两个月后的1月份,小米客服告知他,要一周内补齐尾款,否则订单作废。
博主写道:我心想,不是已经延期了整整一年吗?车子到现在都还没交付,怎么就开始催促我支付尾款了?不过,其实我心里也清楚,这辆车我是真的不打算买了,想着算了,也就不再去深究这些细节,索性对客服的消息置之不理。 在我看来,这种情况反映了部分企业在面对消费者时的沟通与服务问题。一方面,延期交付本就属于违约行为,消费者有理由质疑企业的履约能力;另一方面,在这种情况下仍坚持要求支付尾款,显然没有充分考虑消费者的权益和感受。企业应当更加注重诚信经营,以提升客户满意度为目标,而不是简单地通过强硬手段推进交易。这样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赢得长远的发展空间。
本月10号,小米客服近日正式通知用户,因订单超期未处理,决定作废该订单且定金不予退还。这一情况发生在用户申请延期后的150天内,距离平台允许的360天期限尚有较大余地。 对于此事,我认为平台在处理此类问题时应更加灵活和人性化。虽然按照规定,订单超期确实可能被视为失效,但考虑到用户与平台之间的信任关系,以及规则执行的透明度,是否可以给予更多协商空间?特别是在用户并未超出合理期限的情况下,一刀切地拒绝退款或恢复订单,可能会对消费者权益造成不必要的损害。同时,这也反映出企业在面对特殊情况时缺乏弹性机制的问题,长远来看不利于维护品牌形象和客户满意度。因此,希望未来能有更完善的解决方案来平衡双方利益。
近日,一位用户在社交平台分享了自己的经历,提到他在申请产品延期时遭遇了类似的情况。他表示,这并非个例,许多粉丝通过私信反馈,也有类似的经历。其中一位朋友因为希望在YU7和SU7之间进行对比后再做决定,申请了延期服务。然而,在提交延期申请后的几个月内,对方要求补齐尾款,否则订单将被取消。这一现象引发了广泛关注。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种做法似乎已经成为部分商家处理订单的惯常手段。尤其是在新产品发布前后,一些消费者为了观望市场动态而选择延期付款,却可能面临额外的压力。对于商家而言,这种方式虽然能够在短期内缓解库存压力,但从长远来看,可能会损害消费者的信任,影响品牌声誉。尤其是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如何平衡商业利益与用户体验,是每个企业都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2025年04月的今天,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关注购物体验背后的细节。希望相关企业能够更加注重用户需求,提供更为透明和灵活的服务方案,共同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消费环境。
该粉丝质疑的点在于:申请延期成功了,车都没排产,为什么要支付尾款?
基于以上情况,该博主向雷军提出了几个问题:
1、既然可以申请延长360天排产期,为何延期后反而要催促客户尽快支付尾款?
2、这样的延期究竟有何意义?索性取消这次延期是否可行呢?
3、客户延期期间,与YU7做对比后,自己确实不要这个订单去买了竞品,那这5000定金客户自然不会说啥,还没对比呢,车影子都没见到,就要求补齐尾款,是不是过于霸王条款了?
4、客户在对比YU7时,即便最终选择了自家的YU7,那SU7的这5000元定金不也依然稳稳地落袋了吗?毕竟这笔钱无论怎样都不会流向竞争对手的口袋。从这个角度看,自家产品的竞争力还是值得肯定的。不过,这也提醒我们,在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当下,如何让潜在客户更坚定地选择自家产品,依然是企业需要深思的问题。 我的看法是,虽然定金已经收入囊中,但企业不能因此掉以轻心。毕竟吸引客户仅仅是第一步,后续的服务与产品质量才是决定品牌长远发展的关键因素。只有持续提升产品力和用户体验,才能真正赢得客户的长期信任和支持。
4、就这么着急赚这5000块钱吗?
他还向王化提出了两个问题:一是“我到底是不是串子?”二是“如果我是串子,那我的表现是否称职?” 这个问题本身带有很强的自我反思色彩,也反映了社会对身份认同与角色定位的关注。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在不断探索自我,试图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无论是“串子”还是其他身份标签,其核心都在于个人如何通过努力获得认可。这不仅是个体成长的重要课题,也是社会进步的动力源泉。我们应以开放包容的心态看待他人,同时鼓励每个人勇敢面对真实的自己,追求更高的目标。
针对此事,刚刚,王化进行了回应:
1、我对您是否串子已经不关心。
2、小米与比亚迪作为多年的合作伙伴,一直保持着日常的信息共享和沟通交流。我们对因“踩一捧一”行为引发的双方粉丝乃至品牌间的对立或摩擦持反对态度。因此,我们理解、尊重并支持比亚迪针对此事所采取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法律行动。
3、关于订单延期的问题,据我所知,您的订单已经进入车辆生产阶段,但由于您个人原因未能按时提车,此行为已构成违约。
11月6日,您要求变更提车的交付中心;
11月10日,您申请修改车辆上牌人信息,然而提交的材料未能满足变更条件。
11月23日,车辆下线后,您表示无法提车并要求暂缓排产,我方工作人员和您确认了“知悉订单有效期为自支付定金之日起360日内”,“超过订单有效期(360日)车辆将不再安排排产,视为您单方违约,上述订单将自动取消,购车合同将自动解除,定金将不予退还”等信息。
根据当前SU7车型从排产到生产的周期安排,为确保您在2025年5月顺利提车并保障订单的有效性(您的订单已于2024年5月20日锁单,有效期为360天),我们在2025年1月13日向您发出排产通知。您选择延期提车,并需支付车辆尾款的分期首付款,然而在7日内我们未能收到您的款项,且多次联系您也未获回应。因此,我司于2025年4月10日决定提交订单取消申请。
4、您反馈的其他用户类似的情况,由于缺乏具体的单号信息,目前尚无法准确查明具体原因。 这种情形在日常服务处理中并不罕见。面对此类问题,企业应当建立更加完善的追踪机制,以便在用户遇到困难时能够迅速定位并解决。同时,这也提醒我们,在寻求帮助时尽可能提供详尽的信息,这不仅能加快问题的解决速度,也能减少不必要的误解和延误。希望未来的服务流程能进一步优化,让用户的需求得到更高效、透明的响应。